成都生物所 亞高山針葉林菌根-土壤互作過程研究獲進展
作為鏈接植物-土壤系統物質循環的紐帶,根系在調控森林碳、養分循環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根系生命活動所介導的土壤物質循環過程已成為森林地下生態過程的關鍵環節和研究熱點。外生菌根作為森林生態系統中一種普遍的菌根類型,可通過不同途徑與機理來調控土壤C/N循環過程,加劇了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過程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然而,目前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模型大都將根系和菌根真菌外延菌絲視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而缺乏進一步區分和精準辨識森林根系/菌絲途徑對土壤生態過程和功能的差異化影響,導致對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過程及其生態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夠的認知和理解。因此,探究森林根系/菌絲途徑-土壤互作過程差異及其潛在調控機理已經成為深入認識森林生態系統養分物質周轉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圖1)。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過程與調控項目組博士張子良在研究員劉慶和尹華軍的指導下,以外生菌根高度共生的西南亞高山針葉林(人工云杉林和天然針葉林)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孔徑的內生長管原位區分根系和外延菌絲并結合穩定同位素技術,定量辨識根系C/菌絲C輸入通量,量化根系C/菌絲C兩種C輸入途徑對土壤C、N轉化過程的作用與相對貢獻大小。研究發現,森林根系/菌絲C輸入對土壤C、N過程影響效應差異明顯。具體而言,外延菌絲C輸入途徑對土壤中新C的貢獻(~65%)遠高于根系C輸入途徑(~35%)。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來源于菌絲/根系的新C輸入誘導了相似的激發效應方向,但外延菌絲C輸入誘導了更大的激發效應強度,約為根系C輸入激發效應強度的2倍(圖2);相似地,亞高山針葉林菌絲C輸入對土壤N礦化的促進作用貢獻約80%,而根系C輸入的相對貢獻僅為20%左右(圖3)。
通過同位素標記試驗后進一步發現,森林外延菌絲/根系途徑對土壤N源吸收也具有明顯的差異。總體而言,該區植物主要通過根系途徑吸收N,但外延菌絲對有機N源的吸收貢獻明顯,且非生長季菌絲途徑對有機N源吸收貢獻進一步增加。這些結果表明外生菌根(菌絲)在亞高山針葉林土壤養分循環過程及其群落穩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同時上述研究也豐富和提升了典型高寒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機理及其生態反饋效應的科學認知。
以上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8),Functional Ecology (2019)和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9)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拔尖青年人才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圖1 森林生態系統地下根系/菌絲C輸入和N吸收兩種途徑的示意圖
圖2 根系/菌絲C輸入對土壤原有C庫激發效應的影響差異概念模型(*附注PE,激發效應;Native RC,土壤原有惰性C;Native LC,土壤原有活性C)
圖3 根系/菌絲C輸入對土壤N轉化過程的影響差異概念模型
圖4 根系/菌絲兩種途徑對植物N吸收的相對貢獻概念模型
-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