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陳俊亮:點亮中國通信領域之燈

    2023.10.13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148.shtm

    6528918ce4b03b5da6d0135b.jpeg

    陳俊亮(1933年10月10日— )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通信與電子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5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至今。1961年獲得蘇聯莫斯科電訊工程學院副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國內第一代有線數據傳輸設備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無線數據傳輸設備的糾錯編碼研制負責人。1983年參與研制國內最早的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建立了程控交換機診斷基本理論。20世紀90年代創建程控交換技術與通信網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創國內智能網通信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智能網技術發展及產業化作出卓越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2014年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從陳俊亮在高中時自己決定轉校、留學蘇聯時又主動選擇兩位導師可以看出,他一定會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學術道路。主動思考、打破常規、不隨波逐流,這些詞用于描述陳俊亮的學術成長是那么貼切,這也是他能在通信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決意轉校,考上理想大學

    1933年10月10日,陳俊亮出生于浙江寧波,4歲時全家移居上海。他自幼聰穎,加之家庭比較富裕、父親言傳身教有方,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習成績一直不錯。1939年9月,陳俊亮就讀于上海私立阜春小學。1945年9月,就讀于私立圣芳濟中學。圣芳濟中學是教會學校,基本以英語授課,因此他的英語基礎很扎實。1949年7月,初中畢業后,陳俊亮于9月繼續在圣芳濟中學就讀高中。

    小小的收音機讓陳俊亮的學習有了一個明確目標。在他很小的時候,家里添置了一臺無線電收音機。在那個年代的中國,收音機無疑是高技術產品,這個“不見其人,只聞其聲”的機械盒子,能播放出各種美妙動聽的音樂,對陳俊亮而言充滿了神秘感,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生性喜好刨根問底,為探個原委,常常擺弄和拆裝收音機。高中讀完一年后,陳俊亮決定轉校。他打算轉到以理科教育聞名的南洋模范中學,以便能考取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去搞清楚無線電發送和接收的原理。

    1950年,他通過南洋模范中學的入學考試,9月進入該校就讀高中二年級。1951年,陳俊亮順利考上了交通大學,如愿成為電機系的學生。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進入電訊工程系學習。

    初入大學,陳俊亮和以前一樣,基本上是“玩中學”,如課余時間主要是在玩。沒有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學習上。二年級下學期,他突然覺得應該好好讀書,自此課上課下刻苦努力,考試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這時他注意到班上有幾名同學盡管成績不突出,但善于提出問題,他開始反思為何自己提不出來這樣的問題,并深入思考如何提出好問題。

    經過4年大學學習,他打下了良好的數理知識基礎,形成了認真嚴謹、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未來事業發展做好了學術準備。

    “自選”導師,研究感興趣的領域

    1955年8月,陳俊亮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郵電學院(現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北郵)有線通訊工程系電話電報教研室工作,任電話學課助教。

    當時的電話學教科書一般只介紹繼電器電路的工作過程,至于電路設計所遵循的內在規律和原理一般不介紹。但陳俊亮沒有淺嘗輒止,而是主動深入鉆研,很快就對繼電器上接點電路的問題有了深入理解和把握,燃起對有線通信的學術興趣,渴望進行深入研究。

    1956年,在有線通訊工程系系主任蔡長年教授等院系領導的支持下,陳俊亮得以破格參加留學蘇聯的選拔考試,并以優異的考試成績脫穎而出。1957年11月,陳俊亮踏上留學之路,到蘇聯莫斯科電訊工程學院學習。

    陳俊亮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特別在選擇導師上,他沒有循規蹈矩,而是主動挑選適合自己的指導教師。

    最初學院分配給他的指導教師已年過七旬且遠離學術前沿。陳俊亮主動打聽,得知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里有一位比較年輕的副教授哈爾凱維奇,便提出申請要跟隨這位老師學習。學院批準了他的申請,這樣陳俊亮留學伊始就在哈爾凱維奇的指導下學習。

    陳俊亮勤奮好問,學習刻苦,哈爾凱維奇很欣賞這名年輕人。哈爾凱維奇在蘇聯科學院兼職,只要有可能,就帶陳俊亮參加數據傳輸討論班及各種學術活動。當時陳俊亮因對硬件設計比較癡迷,學習了“開關理論”。

    在蘇聯科學院學術交流中,陳俊亮欣喜地發現羅津斯基副教授與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一樣,他便和導師坦言想向羅津斯基請教。哈爾凱維奇很開明,支持陳俊亮的選擇,于是他開始更多地與羅津斯基接觸,向他學習和請教。

    在兩位導師的指導、啟發和與同學的研討中,陳俊亮開闊了學術視野,數字電路設計的科研興奮點被激發,研究成果一發而不可收,3年多時間陸續公開發表了7篇論文。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副博士畢業論文,論文答辯成績優秀。

    1961年6月,陳俊亮獲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9月,陳俊亮滿載而歸,隨身攜帶的不是時尚稀罕物,而是大量珍貴的圖書和資料。

    翻查資料,研制糾錯編碼方案

    1962年,被陳俊亮稱為有“知遇之恩”的蔡長年將他調到信息論科研室,專職進行科研工作。

    1965年,陳俊亮參加蔡長年總負責的郵電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6401”工程會戰項目的“快速電報傳輸”子項目,被任命為該子項目的“糾錯編碼”子課題負責人,參與研制我國第一代有線信道600/1200比特/秒的數據傳輸系統。

    陳俊亮以前沒有研究過糾錯編碼,他從頭學起,認真研讀重要的書和期刊。那時正值他新婚,可是為了抓緊時間早日攻關成功,他夜以繼日,全身心撲在研究上。終于在1966年初成功研制出了樣機,即國內第一代數據通信設備的糾錯編碼系統。

    1967年,北郵接到了一項代號是“701工程”的絕密科研任務,直到后來大家才知道,這項任務是給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制無線短波(HF)信道150比特/秒、600/1200比特/秒的兩種無線數據傳輸通信設備。

    當時陳俊亮是“靠邊站”人員,根本不可能參與這項絕密的科研任務。但學校破例讓他負責“701工程”中的糾錯編碼項目。那時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基礎,科研攻關必須參閱英文資料,而項目組成員都是上世紀60年代以后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大學期間學的是俄語,只有陳俊亮能看懂英文資料。

    圖書館已被封,成堆的書籍雜志都積著灰,陳俊亮在騰起的煙塵中查找,終于發現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BSTJ)雜志上有篇論文討論的一種糾錯編碼正適合項目所需。他欣喜若狂,立刻制定方案,接著進行整體設計。1969年初,他設計的糾錯編碼設備在調試中獲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順利發射上天。

    抓住機遇,研究程控交換機

    1978年12月,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美學者,陳俊亮奔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與計算機系訪學。陳俊亮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天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惡補”,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在1980年完成了學術論文《可診斷加權計算機系統的綜合》的寫作,并被“第三屆國際計算機軟件及應用會議”采用,大會主辦方向他發出了參會并作學術報告的正式邀請。這意味著他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同時也向國外同行展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

    留美歸來,陳俊亮的科研觀念大為轉變,認識到做科研也需要主動出擊,在授課之余,一直在積極尋求合適的科研項目。1982年,郵電部把國家“六五”攻關項目“DS-2000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任務下達到上海郵電部第一研究所。1983年,陳俊亮在留蘇期間結識的該項目總工程師劉錫明知道他的研究能力強,主動邀請他參與此項目,負責整個程控交換機的故障診斷。

    面對如此難得的機會,陳俊亮帶領其研究生魯剛、楊放春等人積極參與。研制團隊緊密合作,克服重重困難,于1986年成功研制出DS-2000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這是我國第一臺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打破了國外壟斷局面,實現了國產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零的突破。盡管此攻關項目成果沒有實現產業化,但它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即開創了國內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自主研制的先河。

    研制過程中,陳俊亮提出了適合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診斷程序設計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的關鍵部件——數字交換網的理論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測試診斷的基本策略與方法,為我國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88年,“DS-2000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項目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1年2月,陳俊亮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5月,陳俊亮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不隨大流,開創智能網研制

    1989年,北郵申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得到批準,學校委托陳俊亮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陳俊亮在領導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同時,完成了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技術相關國家項目的研究,開始思考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當時國內ATM交換機研究成為學術熱點,包括陳俊亮的同事在內的許多學者都被吸引。陳俊亮并沒有隨大流,經過調研及研讀國際電聯最新文獻發現,國外有些學術機構和企業正在進行智能網的探索。他敏銳地察覺到,國內還沒有學者研究的智能網這一研究方向更有學術前途和產業應用前途。

    1992年3月,陳俊亮正式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這一年,盡管沒有經費支持,他還是果斷選擇智能網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重點研究方向,組織團隊成員開始研究探索。1993年,60歲的陳俊亮主動辭去實驗室主任一職,推薦年輕學者程時端擔任。他則通過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程時端、第三任實驗室主任孟洛明一起領導實驗室科研隊伍,逐步建立起基礎研究和技術產業化研究的協同制度。

    1993年,在葉培大院士等學者的建議下,“863計劃”新增了通信主題。陳俊亮抓住機會,在通信主題下成功申請到智能網項目,正式開啟了研究和創建中國自主智能網的創新征程。

    由于智能網項目難度大、時間緊,陳俊亮打破常規,提出“先做項目后修課”的申請,讓研究生一入學就全身心投入到智能網研究中。作為總負責人,陳俊亮吸引并組織艾波、孟洛明、楊放春、李曉峰等年輕學者根據智能網主要的軟件分工,分成4組,協同開展智能網研究。

    團隊歷經3年努力,于1996年完成了國內第一套智能網系統——CS1的研制任務,創造性地將程控交換機與智能網節點結合在一起。該系統解決了智能網的體系結構、業務生成、軟件可靠性及過載控制等關鍵技術問題,通過了“863”項目驗收,得到了當時最高的學術評價。

    1997年3月,陳俊亮團隊和總參通信部合作,研制出了300張電話卡,智能網得以首先在軍網上應用。該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陳俊亮參與的程控數字交換機項目沒有形成實際的生產力,一直是他的遺憾。因此,他希望智能網能夠形成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第二版智能網CS2誕生之后,于1997年獲得郵電部的立項支持,在上海進行智能網實驗試點并在民網應用上獲得成功,自此國產智能網產業化大門開啟。

    陳俊亮團隊先后和華為、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中外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成立合資企業,切實推動智能網技術在產業化方面的發展。

    2000年后,陳俊亮團隊研發的我國自主智能網技術日趨成熟,其產品在國內固定電話智能網市場上占有約95%的市場份額,在國內移動電話智能網市場上,其產品也有很強的競爭力,為民族產業作出了卓越貢獻。郵電部對此創新成果給予高度評價:“首次在一個完整的技術領域將國外跨國公司的電信網絡大型設備完全擋在國門之外。”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的新趨勢,2004年已過70歲的陳俊亮再次主動探索新的研究領域——網絡智能化,致力于在移動通信網與互聯網的基礎上開發融合的、個性化的、豐富多樣的服務,同時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下成立了網絡服務基礎研究中心,推動北郵在此學術方向上的探索和人才培養,并尋求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

    作為中國服務計算領域的領軍人物,陳俊亮心懷全局、高瞻遠矚,與北郵教授宮云戰等學者商議并積極組織申請,于2010年1月發起成立了中國計算機學會服務計算專業委員會(CCF TCSC),對促進國內服務計算科學與產業的發展,加強在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陳俊亮“CCF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計算機通信科技領域的創新成就和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6528918de4b03b5da6d0135d.jpeg

    1998年,陳俊亮講解程控交換機。

    6528918de4b03b5da6d0135f.jpeg

    1986年, 陳俊亮(中)與師生進行研討。

    6528918ee4b03b5da6d01361.jpeg

    1959年,陳俊亮(右一)在蘇聯留學。

    6528918ee4b03b5da6d01363.jpeg

    1994年陳俊亮(右二)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師生進行研討。

    6528918fe4b03b5da6d01365.jpeg

    1959年,陳俊亮(左)在蘇聯列寧格勒紅霞工廠實習。

    延伸閱讀

    在母校的日常歲月

    ■陳俊亮

    我在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學習的4年時間里,對母校的總體印象很好,尤其感到交大學生的學習風氣很好,學校的整體學習氛圍很濃。

    平日里,大家都熱衷于探討學習問題,在課業方面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校園里充滿了一種積極進取、不甘人后、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舉例來說,大三的時候,有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叫作“電子電路”,這其中牽扯到許多復雜煩瑣的基本概念,稍稍大意,就會把不同的概念搞混,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為了熟練掌握這些基本的電子電路概念,同學之間經常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比賽看誰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為準確。盡管當時大家都只是三年級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認識水平有限,但是這種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以及相互探討的學習風氣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讓我受益匪淺。

    我個人認為交大的教學有兩大特點,首先是對學生要求嚴格。1949年前,老交大就一直流傳著“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的說法,我從自己的學習經歷中的確感受到了交大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氣。作為工科學生,我們經常要做實驗,學校對于實驗報告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有時候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只要報告格式有一點不合要求,或是數據結果出了一點點細微的偏差,整個實驗報告就會被退回,并被要求重寫以至重做實驗。

    記得大四臨近畢業的時候,我論文設計中的一項實驗報告寫得不好,內容數據有些含混不清,結果就被退了回來,只得重寫,這一小插曲讓我終生難忘。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細節小事,培養了我做事認真仔細的態度作風,使我終生受益無窮。

    俗話說得好:細節決定成敗。許多人在工作中往往就是因為忽略了一些看似不起眼兒的小事而導致功敗垂成,這樣的反例和教訓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對于科學研究更是如此,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意,這一切都是交大教會我的。

    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是交大的另一個特點。當時學校對于學生的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都是十分重視的,我記得剛進校一年級時,課程安排里就有金工實習,并且占了相當的比重。

    金工實習課要求我們這些大學生下生產車間,親自動手學習做車工、鉗工和銑工,這樣一來,使得我們這些未來的工程師對機床操作有了實際的感性認識,避免了紙上談兵的弊端。

    除此以外,像物理課、電工課等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也都配有相應的實驗課時。通過這些實驗課,我們對于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內容有了更為具體的認識,對很多知識點和概念有了更為深刻的記憶,這是單純做習題無法達到的效果。

    到了三年級的暑假,學校還特意安排大家去校外的工廠企業參加專業實習,我和許多同學就被分配至上海的電信部門參加實習鍛煉。記得那里有很多交大畢業的老校友,他們對我們很熱情,也很關照,在實習過程中我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們都會耐心給予我們指導。這樣的專業實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水平有很大的益處,還幫助大家提前了解、適應今后的工作。

    我在交大求學期間,一些老師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一年級的物理和微積分是所有學生必修的主干課程,我記得趙富鑫先生當時是物理系主任,不過他并未親自給我上過課,教我們物理的老師是個年輕的助教,課講得不錯,可惜具體名字記不清了。數學系徐桂芳老師講課講得最好,思路清晰,聽他的課,效率非常高,課后復習時可以省去不少時間和精力。

    在所有曾經教過我的交大老師中,我對張煦先生的印象最為深刻。張煦先生是我大三時長途電信課的任課老師,他的記性很好,很多當年上過他課的學生,多年之后,他仍然能夠記得。1978年我去美國訪學,按照當時規定,申請出國者必須由一位曾教過自己的老師寫推薦信,我便請張老幫忙,他竟然對我還有印象。

    (本文節選自《思源·往事》一書中《陳俊亮:無心插柳柳成蔭》)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