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抗體陽性注意事項
病例
患者,女性,60歲,發現血糖高13年,確診時空腹血糖18mmol/L,尿糖++,診斷糖尿病。平日無多飲、多食等癥狀,最初給予二甲雙胍降糖治療,服用半個月因腹瀉明顯停藥。后口服降糖藥改為格列美脲,開始血糖控制尚可,之后血糖控制不佳調整劑量,并短暫內服中草藥(不詳)。7年前突然發生神志不清,急診住院后采用胰島素治療至今(具體病情不清),出院時降糖方案調整為:優泌林70/30早晚各22U,餐前注射,偶在午餐主食量較多時加服拜糖平50mg,自測空腹血糖9.0~12.0mmol/L,餐后血糖未測。有雙眼白內障及指尖發麻和足背外側疼痛1月余,目前因調血糖入院治療(該病例來源:北京三諾健恒糖尿病醫院)。
【入院檢查】
一般檢查:T:36.2℃,P82次/分,R16次/分,血壓120/71mmHg。身高1.59m,體重75kg,BMI 29.7kg/m2,腰臀圍1.01。其他體格檢查無異常。有糖尿病家族史。
饅頭餐結果:空腹血糖15.56mmol/L、胰島素41.36uU/mL、C-肽2.73ng/ml,1小時血糖20.40mmol/L、胰島素49.20uU/mL、C-肽3.69ng/ml,2小時血糖22.5mmol/L、胰島素62.47uU/mL、C-肽4.70ng/ml,3小時血糖21.79mmol/L、胰島素68.82uU/mL、C-肽5.72ng/ml;糖化血紅蛋白10.0%。
生化檢查:胰島素抗體檢查中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弱陽性,胰島素細胞抗體(ICA)弱陽性,酪氨酸磷酸酶抗體(1A-2A)陰性,胰島素自身抗體(IAA)陰性,鋅轉運蛋白-8抗體(Znt-8)陰性。促甲狀腺素5.06uIU/ml(升高),游離T411.01pmol/L(下降),甲狀腺球蛋白抗體1226.0IU/ml(明顯升高),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121.1 IU/ml(升高),其余指標正常略。
【病例特點】
1. 該患者60歲,為中年女性,病程13年。
2. BMI超標,目前體型偏胖。
3. 胰島素功能測定:空腹C肽水平偏高,胰島素儲備功能相對不足。
根據以上特點,該患者的降糖治療方案建議以口服藥為主,胰島素治療為輔,因為體型偏胖,甚至可考慮停用胰島素治療。
【入院處理】
1. 第一步:在原治療方案(優泌林早晚各22U)基礎上增加二甲雙胍(0.5g,tid),監測血糖,餐后血糖顯著下降。
2.第二步:停早餐前預混胰島素,增加羅格列酮(4mg,qd)、格列奇特緩釋片(60mg,qd),空腹血糖已經從13mmol/L回落到10mmol/L,餐后血糖也明顯回落,繼續監測血糖。
楊文英教授點評
1.根據病例特點,治療方案中保留二甲雙胍和格列齊特,羅格列酮起效慢,需觀察一段時間,繼續監測血糖,定期復查。患者體型偏胖,可停用晚餐前胰島素,調整格列齊特用量。
調整后的降糖方案為:格列奇特緩釋片(90mg,qd)、二甲雙胍(0.5g,tid)、羅格列酮(4mg,qd),同時要求患者繼續監測血糖,定期復查。
2.該患者中年女性,高血糖13年,無反復酮癥酸中毒的傾向,且目前體型胖,結合自身胰島功能,傾向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但是該患者胰島素抗體檢查中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弱陽性,胰島素細胞抗體(ICA)弱陽性值得關注,這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常見,這些抗體通常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所表達,但是資料表明正常人群中ICA陽性率≤0.5%(數據來源:許曼音,陸廣華,陳名道. 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因此不排除該患者屬于雙重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同時該患者有明確的橋本甲狀腺炎疾病,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都超標,而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過程中亦可能存在胰島細胞抗體陽性。因此,楊文英教授建議該患者每年復查胰島功能,之前患者13年的病程中胰島功能下降緩慢,目前,為了控制體重,且結合其自身胰島功能,采用口服藥物治療,如果該胰島素抗體對胰島細胞有影響,導致近幾年患者自身胰島功能下降明顯,則口服藥物勢必不足以控制好血糖,需要采用外源胰島素治療,應及時調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