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檢測:被擱淺的“民心工程”
很多事情,如果單純地往前走,即便計劃再詳細,也有可能百密一疏。如果停下來,回頭看了之后再走,路途便會明朗許多。杭州市于2005年11月15日在全國首創的“蔬菜質量每日評價工程”現在正處于這樣的境地中。
5月17日,記者從杭州藥監部門得到證實,蔬菜檢測工程已停工接近半年,具體恢復時間,至今還不確定。
對此,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柳靜波說,因為資金沒有落實,檢測只能停下來了。
柳靜波說,蔬菜檢測是專項經費工程,因此每年都需要市財政撥款,等資金到位后,工程才能正式啟動。“這一工程每年的經費開支大約在200萬元,去年年底我們已經向市財政打了申請報告,但因為撥款需要一個過程,除了審批外還要經過人大審議通過,因此等資金真正到位已經是5月了。”
事實上,資金斷檔不過是檢測暫停的近因,本報記者調查得知,曾經轟動一時的蔬菜檢測,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種種預料之外的阻力。
像天氣預報一樣堅持了45天
2005年11月15日,由杭州藥監部門牽頭,聯合了工商、農業、貿易、質監等部門的“蔬菜質量每日評價工程”試行,他們希望能像播報天氣預報一樣通報蔬菜質量。
蔬菜的安全質量,涉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檢測還未推出,就引起市民強烈關注。
11月初,工程預告消息發布后,本報熱線每天都會接到許多讀者的咨詢電話。11月8日起,本報特別配合這一工程策劃了“我給蔬菜做體檢”活動,活動限額 20名,當天就接到了100多位讀者踴躍報名。兩天內,20位應選讀者和本報記者一起手持速測試紙,分頭奔赴各個城區的十大農貿市場,給各類蔬菜做體檢。
一年半過去了,參與活動的讀者胡誠華再次談起這項活動,依然記憶猶新。“蔬菜檢測,是關乎民生的一件好事,我參加后覺得收獲很大,也成了我一直關注的話題。”
11月15日工程正式啟動,杭州市民每天中午打開廣播時,又聽到了一項新的內容——像天氣預報一樣收聽杭城每日蔬菜質量報告。
連續45天,市場里一棵普通的大白菜,如果想安全“登陸”杭州人的飯桌,每天至少要過五道“關”。
檢測人員每天從杭州蔬菜有限公司三里亭分公司、杭州筧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杭州三里亭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三大批發市場抽檢蔬菜質量,并于當天中午前發布檢測結果。
想過檢測“關卡”并不容易。以一棵受檢大白菜為例,因為是定量檢測,從凌晨1點起,它將在9個多小時的檢測中分別經歷抽樣、制樣、檢測、數據處理、通報檢測結果等5道工序。
中午前,藥監等部門得到反饋數據后,一方面通過媒體發布信息,另一方面將結果傳遞給工商、貿易、市場等部門,進行后期處理,如將不合格產品撤柜、銷毀等。
為期45天的試行工作收效明顯,檢測表明,杭州蔬菜的總體合格率基本在90%以上,這讓不少市民感覺菜籃子拎得更穩了。
從“每日一檢”到“每周一檢”
作為全國首創的蔬菜檢測,杭州在45天內的良好表現獲得了外界的贊譽,全國其他城市也紛紛跟進效仿,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眾多媒體也作了肯定性的報道。
然而,好景不長,困難一個接一個出現了。
“如果每天都要檢測,人員、設備都無法跟上這一進度。”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副主任趙燕申說。
工程實施以來,測試中心一直負責蔬菜的日常檢測工作。由于是定量檢測,工程繁瑣復雜。
“每天凌晨1點前,檢測人員到各大市場抽取樣本,之后一刻不停地制樣、檢測、數據處理、分析報告,最后要趕在中午前把結果通報給相關部門。按照正常程序,從抽檢到出報告需要幾天的工作日,但當時9個小時必須出結果,每天都要連軸轉。”趙燕申說,試行階段,15個工作人員每天超負荷工作,這樣的勞動強度,短期還能堅持,長年累月肯定吃不消。
技術上的限制也是一大制約因素。趙燕申說,中心共有60臺檢測儀器,每天除了科研任務,還要接受農業、質監等部門及市民委托的檢測任務,自身業務量就很大,60臺儀器剛剛夠用。而一旦參與蔬菜檢測工程,其中的20多臺儀器就被占用了,正常工作也受影響。
“我們提出改成每周一檢,相關部門最后也同意了。”趙燕申說。
于是,希望像天氣預報一樣通報蔬菜質量的最初設定,在去年起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蔬菜一周一檢。檢測地點也發生了變化,從三大批發市場改成每個城區的農貿市場、超市定期輪檢。
不過,市藥監局新聞發言人柳靜波表示,操作難度并不是蔬菜從“日檢”變為“周檢”的唯一原因。有關部門的另一層深意是,通過改變蔬菜檢測周期,擴大檢測覆蓋范圍,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從去年起,我們利用蔬菜檢測節省下來的資金,同時開展了水果每旬及糧油每月的定期檢測,涵蓋了老百姓菜籃子的方方面面,反響不錯。”
從“日檢”變成“周檢”后,滯后性成為一個不可回避而又必須解決的障礙。
主要負責蔬菜檢測工作的市藥監局食品安全監察協調處的工作人員嵇國強說,蔬菜改成周檢后,檢測報告的出具也相應推遲了,一般檢測中心需要7個工作日才將檢測結果通報給藥監部門。這之后,藥監才能將信息反饋給其他部門。
按照流程,檢測報告出來之后,下一步跟進的是工商部門。工商主要負責后期處理工作,比如發現某樣抽檢蔬菜不合格,工商將對剩余蔬菜進行撤柜、銷毀,并對責任人進行處罰。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工商拿到檢測結果已經是一周后的事了,即使蔬菜真的有問題,老百姓也早就吃下肚了。這樣的一周一檢,工商部門在后期處理時顯得非常被動。
在最早的“日檢”階段,“滯后性”表現得還不是特別明顯。假如在抽檢過程中發現有蔬菜農藥殘留超標,中午后藥監部門就會將結果遞交給工商部門,追查源頭似乎顯得還比較有“時效性”。在改為周檢后,工商幾乎沒有開展過后期處理工作。
就像一副多米諾骨牌,前面一塊遲遲倒不下來,后面的一塊要想倒下的可能性就很小。
負責查找問題蔬菜源頭的農業局,同樣也感受到了這份尷尬。市農業局產業信息處副處長田小明說,因為在工商部門這一環節就斷了檔,農業局追溯源頭的工作也因此擱淺了。
藥監部門也并不避諱談及“滯后性”,柳靜波說,蔬菜每日評價工程更強調的是“評價”這個詞。
“通過長期監測,如果發現某蔬菜經常出現問題,就能提醒我們要加大對這一品種的監測力度。此外,貿易、工商、農業等部門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蔬菜定性檢測,我們的定量檢測精確度更高,也能對眾多部門的日常檢測做一個跟蹤分析,有實際意義。”柳靜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