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方六味地黃丸化學成分查明
由王喜軍教授領銜完成;據稱建立了經典方劑的現代化研究模式
哈爾濱市專家首次對經典方劑六味地黃丸的藥效物質基礎及復方配伍機理進行了深刻揭示,分離和鑒定了用藥人口服千年古方六味地黃丸后血液中所含的11種成分,確定了這些成分在體內的藥理狀況。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領銜完成的這項國內突破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建立了經典方劑的現代化研究模式,為中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提供了技術支撐。最近,該項成果獲得了2007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黑龍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下,王喜軍教授率課題組利用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方法,分析、鑒定出用藥人口服六味地黃丸后血液中所含的11種成分,其中名為“5-HMFA”的成分是由地黃、澤瀉、山茱萸3味中藥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新的代謝產物,有很好的補腎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的功能。“5-HMFA”及分析出來的名為“丹皮酚”的成分,可使腎虛模型動物的體重、心率、胸腺和脾臟重量指數、血清、血漿黏度等11項指標回調,表現出明顯的補腎功效。
?
動物實驗還深入研究了“5-HMFA”的藥理作用,發現這一代謝產物可明顯改善實驗動物的血液流變學、血小板聚集率、細胞黏附因子等,由此揭示“5-HMFA”為六味地黃丸治療衰老和血瘀的藥效物質基礎。
?
近年來,醫學界認識到六味地黃丸的化學成分較復雜,藥理作用較廣泛,但臨床藥效定位尚不明確,制約了相關制劑工藝的進一步革新。本項課題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僅成功揭開了千年古方六味地黃丸的奧秘,同時也為人們認識方劑配伍規律提供了方法,有助于祖國醫藥走出國門,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
六味地黃丸始出于宋代醫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由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而來,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6味中藥組成,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兒“五遲”、“五軟”等腎陰不足癥,被認為是大補元陰的代表方劑,千百年來受到廣大醫家和患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