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合并三叉神經痛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
患者 男性,54歲,發作性左側面部抽搐伴疼痛2年余,以左側面肌痙攣合并三叉神經痛收住院。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面部發作性抽搐伴燒灼樣疼痛。查體: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陽性體征。頭顱MRI檢查:T1、T2、3D-TOE及DWI序列未見明顯病變,3D-TOF序列提示三叉神經、面神經根區(root entry zone,REZ)有血管影存在。術前神經電生理監測提示左側面部存在側方擴散反應。術前診斷為面肌痙攣合并三叉神經痛。
手術采用左側鎖孔下乙狀竇后入路,術中探查發現,小腦上動脈(SCA)自三叉神經腹側形成血管袢,并自第Ⅶ和第Ⅴ顱神經之間繞行至第Ⅴ顱神經背側形成壓迫(圖1)。同時發現,小腦前下動脈(AICA)自Ⅶ顱神經腹側通過,并對Ⅶ顱神經腹背兩側REZ形成壓迫(圖2)。確定上述SCA、AICA分別為“責任血管”。隨后松解上述血管和神經之間的蛛網膜,并用Teflon棉予以墊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顯示側方擴散反應消失,手術次日患者面肌痙攣及三叉神經痛癥狀完全消失,未見其它顱神經功能缺損。
討論
目前普遍認為面肌痙攣的病因95%以上是由于面神經REZ受到周圍動脈或動脈分支血管壓迫所致;三叉神經痛的病因80%以上為三叉神經REZ受其周圍動脈或動脈分支血管壓迫導致。微血管減壓術已然是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案。在大多數情況下,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患者在解除面神經和(或)三叉神經REZ壓迫后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本病例為面肌痙攣合并三叉神經痛的罕見病例,術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未見其它顱神經功能缺損,面神經、三叉神經減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