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動物病毒的增殖內容介紹
動物病毒的復制和噬菌體復制的過程相似:吸附、注入、復制、裝配、釋放,只是有些細節不同。動物病毒繁殖循環的第一步是吸附于宿主細胞表面。病毒與細胞質膜表面受體位點蛋白隨機碰撞而結合。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極大地依賴于細胞表面特異性結合的能力。病毒結合宿主細胞的特異受體通常都是細胞所必需的表面蛋白。因而這些受體蛋白的分布對于動物病毒的組織和宿主特異性具有關鍵作用。但病毒通常也會通過結合能夠引起內吞作用的細胞表面分子,啟動宿主細胞內吞作用而進入細胞。許多宿主受體蛋白都是含有Ig結構域的分子,啟動宿主細胞內吞作用而進入細胞。許多宿主受體蛋白都是含有Ig結構域的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多數Ig超加族成員都是細胞表面相互作用的表面蛋白。
病毒表面的結合位點通常由殼體結構蛋白或蛋白聚合體組成,經常位于凹陷或溝槽的底部。這種特殊結構可結合宿主細胞表面突起而使抗體無法到達。其他病毒通過特異的突起或有包膜病毒的釘狀物結合與宿主細胞。病毒吸附之后很快侵入細胞膜進入宿主細胞。侵入過程中或侵入不久即發生病毒脫殼,除去殼體,釋放出核酸病毒在結構和復制上的不同導致侵入的機制不同。
病毒的注入有三種方式:裸露病毒在吸附后殼體結構發生改變,結果是只有核酸被注入宿主細胞中;少數有包膜病毒的包膜直接與宿主細胞的細胞膜融合,融合過程涉及特定的融合糖蛋白;大多數有包膜病毒通過受體介質的內吞作用形成被膜小泡與溶酶體融合。裸露的和有包膜的病毒毒粒釋放的機制不同。裸露病毒通過裂解宿主細胞釋放,而有包膜的病毒的形成包膜和釋放同時進行,所以宿主細胞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持續釋放病毒。有的病毒科以一種特異的M蛋白結合細胞膜輔助出芽。許多病毒可以改變宿主細胞骨架中的肌動蛋白微絲輔助毒粒釋放。這種方式可以在不破壞宿主細胞的情況下從細胞中放出并感染鄰近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