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發家的兩種神藥,一種流芳百世,另一種遺臭萬年
中國,無疑是世界上對毒品管控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而海洛因,則以世界毒王的名號,被我們從小熟知并警戒。
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海洛因的過去,竟像感冒藥一樣的普及。
它不但價格低廉,還能在任意藥店買到。
光看制藥商拜耳為它起的名字——Heroin(象征著英雄),就能窺見人們對它寄予的厚望了。
因效果顯著,海洛因更是“萬能藥”一樣的存在。
拜耳牌海洛因止咳藥
于是這也造就了全民吸毒的畸形年代,人稱為“大狂歡時代”(The Great Binge)。
以下都是上世紀的真實寫照:
婦女走進街尾的藥店,買了幾瓶海洛因,除了能給大兒子止咳外,還能治治小兒子整天哭鬧的臭毛病;
中年人手中托著幾粒海洛因藥片,喂給他胃癌晚期的父親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登山愛好者擔心無法登頂,服下幾粒海洛因后順利地打破自己的登高記錄。
不過,魔鬼海洛因能如此風光,還是靠它的兄弟阿司匹林幫忙“開的路”。
阿司匹林,你應該早就聽說過它的大名,世界上幾乎3/4的人都服用過這種藥。
名揚世界超過百年,它仍然穩坐著“世界醫學史三大經典藥物”之位,與青霉素、安定并駕齊驅。
其解熱鎮痛效果奇佳,人稱“天使藥丸”。
這一位是魔鬼,一位是天使,為什么還能稱兄道弟?
費利克斯·霍夫曼
原來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正是海洛因與阿司匹林共同的父親。
而要道明白這一切恩怨,還得從霍夫曼的孝順說起。
1897年,在拜耳制藥實驗室工作的霍夫曼突發奇想,把手頭正在進行的煤焦油研究放了下來。
因為老父親的病情,他決定著手改進水楊酸這種古老的止痛抗炎藥。
早在公元前,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在著作中提到了,用柳葉汁來陣痛和退熱的案例。
只是像中國傳統醫學一樣,這其中的功效來自哪一種有效成分并沒有人知曉。
直到19世紀,一位蘇格蘭醫生用柳樹皮提取物治療,并將實驗報告發表在權威雜志《柳葉刀上》。
原來,柳樹之所以可以鎮痛退熱,是源于有效物質水楊苷。
此后,水楊苷的衍生物水楊酸,則被廣泛用于風濕病、關節炎、痛風的治療。
水楊酸
霍夫曼的父親,正是關節炎患者,也享受過這種藥物的恩惠。
只是長期服用水楊酸驅除關節疼痛,卻也給他帶來了新的痛苦。
且不說水楊酸藥物口感火辣、難以下咽,它還是一種中強酸。
這對胃部的傷害是十分明顯的,包括損傷胃黏膜、導致胃出血等。
所以霍夫曼父親想要緩解關節炎疼痛,就必須忍受嘔吐、胃痛等副作用,進退兩難。
當時的霍夫曼,是鐵了心要改良這種需求極大、缺陷極大的藥。
查閱和整理了一系列的論文,他找到了一些靈感。
例如乙酰水楊酸,其副作用較小且藥效同樣顯著。
在同事的協助下,霍夫曼完成了整個生產工藝的研發。
其實對于乙酰水楊酸的發明,歷史上是有爭議的*。
不過無論如何,拜耳關于其最早的實驗記錄是霍夫曼寫下的,而拜耳官方也承認了霍夫曼發明人的身份。
*注:一說法是,霍夫曼是在艾興格林指導下合成的,只是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詳情可參考方舟子的科學史上著名公案——誰發明了阿司匹林?
只進行了基本的動物實驗后,霍夫曼就先在自己身上做了實驗。
之后,他更迫不及待地讓父親服下這種還未上市的藥物。
效果是不出意料的好,父親的病情更像是久旱逢甘霖。
乙酰水楊酸的鎮痛效果非常好,藥效也更長。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父親的胃疼已經大大減輕了,可謂兩全其美。
乙酰水楊酸
很快,霍夫曼背后的大靠山拜耳制藥,就注意到了其價值。
1899年,拜耳便為此申請了各種ZL,ZL號36433。
乙酰基的首寫字母“A”,繡線菊中的“Spir”,共同組成了一個新詞Aspiri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
就這樣,一顆搖錢樹的種子已正式埋下。
不過,讓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還是拜耳的營銷手段。
拜耳對阿司匹林的最初推廣,并沒有太多廣告。
它更多的是將這種藥免費發放給醫生們。
而阿司匹林驚人的療效就是最好的廣告,絕對誰用誰知道。
這也是拜耳首創并傳承至今的推銷手段,比起現在那些患者自白式的拙劣廣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僅僅兩年,各醫學刊物上關于阿司匹林的文章達到了160篇。
阿司匹林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拯救了世界,當然它也讓拜耳發展成為了如今的龐大帝國。
而發明者霍夫曼則深藏功與名,又投入到新的研究當中。
回溯到1897年8月10日阿司匹林被發明的時間節點。
當時,霍夫曼成功地將水楊酸改良變為乙酰水楊酸。
也許是受此啟發,他打算以類似的方法改良其他藥物。
不過,這次被霍夫曼“臨幸”的是一種頗具爭議的藥物——嗎啡。
嗎啡(morphine),雖擁有來源于夢神美麗優雅的名字,但它可不如希臘神話里的神仙那般靜謐美好。
他的前身正是臭名昭著的阿片(鴉片Opium),其危害人盡皆知。
為了幫助人們戒掉鴉片癮,十九世紀初,一位德國的藥劑師從阿片中分離純化出嗎啡。
1900年美國藥師期刊的嗎啡封面
此后幾十年,嗎啡也就成了世界上鎮痛效果最強的物質。
然而作為強效止痛藥,嗎啡依舊沒有擺脫阿片類藥物祖傳的高成癮性。
當時不少人,還曾將嗎啡當作戒大煙的特效藥,危害可想而知。
少帥張學良就曾用嗎啡戒煙,結果是針孔遍布全身,都沒有地方下針。
因為頻繁注射嗎啡而渾身針孔的病人
面對這樣一把雙刃劍,霍夫曼自然是滿腔熱血。
有了之前阿司匹林的經驗,這回霍夫曼可謂輕車熟路。
僅用了11天,他就合成出了二乙酰嗎啡,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海洛因。
雖然霍夫曼并不是世界上首次合成此物的化學家。
但這一次意義重大,原因是霍夫曼的新發現很快就引起了拜耳的重視。
拜耳十字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霓虹燈廣告
也許是劑量關系,又或者是攝入方式不同,拜耳內部的動物實驗和二十多年前的截然不同。
1874年,倫敦的化學家將這種物質注射入白兔體內,白兔產生了驚恐,大量流唾液,嘔吐等劇烈反應。
然而,拜耳的動物實驗卻沒有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其鎮痛的效力比起嗎啡至少要高出4至8倍。
所以拜耳認為這是醫藥學史上的重大突破,同時也表彰霍夫曼的卓越貢獻。
他們還為二乙酰嗎啡取名海洛因Heroin,德語中英雄的意思。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樣正派的名字,竟成了歷史上最大的惡魔。
____________
當時醫學界已為嗎啡的成癮性焦頭爛額,所有人都期待著可替代性藥物的誕生。
為了抓住這一機遇,拜耳決定順水推舟,放棄冗長的臨床實驗,直接生產上市銷售。
“不會上癮的嗎啡”,正是拜耳宣傳海洛因的口號。
一經推出,它就替代了嗎啡,成為市場上最強的止痛鎮靜藥。
其效果的確明顯,久咳不止的肺癆病人,一經服用就像是來到了天堂;
抑郁的病人服用后,世界瞬間變得開朗起來;
當年,就連瘋人院都開始用海洛因治療,美其名曰“安撫痛苦的靈魂”。
漸漸地,人們發現海洛因似乎對所有病痛都有效。
咳嗽來一發,牙疼來一發,頭疼來一發,例假疼來一發...
昏沉、眩暈等不良反應,根本不值一提。
注意拜耳的廣告詞,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未解決
之后拜耳則更加放肆,公然宣傳海洛因可以治療嗎啡癮,稱其為替代嗎啡的完美產品。
1899年,拜耳公司每年就產出約一噸的海洛因,并將其出口至其他國家。
而這其中,美國的市場則最為熱情。
原因是那時的美國,已有很大規模的嗎啡癮君子“嗷嗷待哺”。
也是此時,海洛因才與毒品正式掛鉤。
其實海洛因在早期并沒有發什么關于成癮的事件,主要是因為設計成口服制劑。
這使海洛因起效緩慢持久,服用者并沒有強烈的快感,只會覺得全身都很放松。
但到美國情況就不一樣了,這里不得不感嘆美國人民想象力的“偉大”。
成群癮君子很快就放棄了嗎啡,改為大劑量吸食、注射海洛因。
他們被瞬間沖到頂點的快感吞噬。自此,海洛因的銷量大漲。
1910年后,美國的《排斥吸食鴉片法案》更是將海洛因的濫用推向了高潮。
于是,歷史上最畸形的一段時期到來了。
那時,癮君子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在陰暗的角落交易。
他們大搖大擺地走進藥店,花上不多的錢就能買到15g用精美玻璃瓶裝著的海洛因。
看下面這幅廣告,阿司匹林與海洛因同時出現在了同一副海報上,就足夠魔幻。
拜耳的廣告,阿司匹林與海洛因
但拜耳又何嘗不清楚海洛因的底細呢。
當時早有醫生提出異議,認為海洛因還未經嚴格驗證,不應直接銷售。
而且少數科學家也發現了,海洛因在肝臟內會被代謝為嗎啡。
這也是海洛因與嗎啡為何如此相似,且又有奇效的原因。
嗎啡與海洛因的分子式
-
產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