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科學裝置”落地,東大打造!目標:世界唯一、單體規模最大
近日,由江蘇省發改委、東南大學、南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推動的“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實驗設施預研項目”正式啟動,這標志著南通市首個大科學裝置正式落地,也是東大與市政府雙方積極投身海洋科技創新、建設海洋強國的具體實踐。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不僅能幫助人類突破認知極限,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務社會發展,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我國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是1984年開工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
這一項目的目標是建成世界唯一、單體規模最大的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裝置,為在南極運行的各類儀器設備和參與各類項目的人員提供測試環境,服務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南極科考事業。
為何要推進這項工作?長期以來,中國國內外沒有一個大型的模擬環境能滿足南極科考用的各類儀器設備、工程機械的研發測試需求。然而南極科考設備如果沒有經過充分測試,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后期開發的周期、成本等都會成倍提升,甚至會威脅到科考人員的生命安全。
“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實驗設施”可以理解為“小南極”,將來在南通建成該裝置后,將為在南極等極地環境運行的各類儀器設備、工程裝備和參與各類項目的人員提供測試環境,從而縮短實驗周期,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能力。
極地雖險,但并不能阻擋科研人如火般的探索熱情。一直以來,東南大學都在為我國南極科考貢獻力量。此前,學校先后派出魏海坤、張侃健、葛健、方仕雄、劉西陲等東大人實地深入南極,分別前往南極昆侖站、泰山站、中山站完成相關科考任務,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貢獻了綿綿不絕的東大力量。
2023年4月,參與第39次南極科考的東大人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
2024年10月,東大人出征第41次南極科考
此外,自2009年以來,東大團隊一直致力于研發極地科考支撐平臺無人值守能源系統。學校曾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研制了“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臺”(“東大極能”前身)。
到后來,中國首個投入試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電源“東大極能”,便是由東大科研團隊自主研發制造,并在2018年第35次南極科考中首次投入試運行,為我國的南極科考事業插上能源的翅膀,此后所有無人值守的科考都有了能源的保障。目前其2.0版本已在南極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運行。
如果未來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裝置成功落地,相信“東大極能”的更新換代工作將會容易很多。
護航能源,亦開新站。在2024年龍年春節前夕,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重磅”開站,這是中國在南極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其所在地氣候惡劣,在此設站國家很少。
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東大土木工程學院2023屆校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員工蔣翰林作為第40次南極考察隊新站隊隊員,參與了此次秦嶺站的現場建設工作,為我國極地事業奉獻了青春力量。
蔣翰林
建成后的秦嶺站
皚皚冰雪、天寒地凍,東大人會繼續秉持對科研的熱愛,投身科研科考一線,為大國工程貢獻力量,打造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持續助力我國的極地科考事業發展。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科技前沿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