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潔凈煤技術團隊“70后”教師評上教授
在曾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特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研究所團隊里,“70后”教師代正華終于順利評上了教授。此前,由于高校普遍重視論文發表,對成果轉化應用重視不夠,像代正華這樣一直專注于成果轉化、發表SCI論文比較少的教師,要晉升教授職稱非常困難。
這名年輕學者承擔著水煤漿、粉煤氣化項目工程設計中工藝設計軟件包中的核心工作,這些工作需要大量計算和豐富的工程經驗,需要負責者付出比做實驗更多的時間和心血,但是相關工作未必適合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在此之前,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滬上高校都針對工科專業的特點制定了新規,過去教師科研的考評只認定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但是現在也將企業重大科研項目合作研發以及能夠推動產業發展的科研項目作為教師科研考評和職稱晉升的依據。同時,教師在企業掛職半年或者一年都可以等同于海外學術交流半年到一年。
將教師對產業的貢獻納入評價標準
此前,華東理工、上海交大等高校陸續出臺了教師考評標準的新規,這對那些通過科研成果推動產業發展的教授們,尤其是長期以來埋首解決中國特有產業難題的學者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
“我們開發的煤氣化技術實施至今,解決的幾乎都是國內企業或行業的生產問題。中國是一個產煤大國,也是以煤炭為主要資源的國家,因此整個煤炭行業的升級換代對我國的能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意義。”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團隊負責人王輔臣教授說,潔凈煤技術的相關成果因此在國內備受關注,但在國際上得到的關注并不會太多,發表論文的國際期刊也數量有限。
而這一技術歷經三代人的創新發展,技術創始人、華東理工大學于遵宏教授生前以第一作者發表的SCI論文只有個位數,他的很多有影響的論文發表在國內行業期刊上,但正是這些論文奠定了國內整個煤氣化產業的技術基礎。
在過去幾年中,課題組的年輕人常常因為職稱晉升要求的SCI論文數量不足而受阻。而新規定顯然給這樣的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不僅是論文,過去在不少高校,職稱晉升還需要有海外交流至少一年的經歷。某“985”高校的一位工科學者稱,他的很多項目根本不允許他到海外去一走一年,也正因此,他至今不能評教授。學校出臺新規后,可以將自己在國企掛職的經歷替代海外交流的經歷,這使他看到了希望。事實上,該校單單去年下半年,就有10多位年輕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從講師晉升到了副教授。
如何考核成果轉化還缺統一標準
雖然高校陸續出臺教師考評新規,但是對于什么樣的成果才能納入考核,卻仍然只能由課題組或者老師申請后由學校審批,可以說仍處在“破格”狀態。
某高校科研院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究竟什么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科研成果,什么樣的成果轉化才值得鼓勵,這在學校看來,都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
就以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團隊的研究項目為例,從研究到推動產業創新歷經了將近30年,近年來才頻頻得獎,并且不斷有新成果出現。“此前,誰來界定這是推動整個行業升級換代的技術?”這位負責人稱。
而且,從實驗室到產業運用,兩頭是創新的重頭,中間過程又不可或缺,這一過程中,教師們的工作究竟該如何認定?
僅以王輔臣課題組的成果為例,一項成果即便可以產業化了,要真正地用上,還得教授們自己畫工程設計的管線圖紙,一畫就是幾個月,這樣的工作不論創新與否,至少很難發論文。
可是,如果缺少這部分工作,科研成果仍然只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大學不同于科研院所,不同的學科之間差異很大,很難用同一個標準一刀切地進行考核。”某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但是,“總不能年年都靠我們向學校申請破格啊,長此以往,年輕人怎么能有興趣去做那些能夠轉化成生產力的科研工作?”王輔臣教授說。
分類考核,賦予更多自主權
關鍵還是要分類考核。不論是對高校的考核還是對教師們的考核,分類考核,并且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學校和教師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和科研創新。不少學者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過去,高校往往更熱衷于制定措施鼓勵教師爭取競爭性的科研項目。因為學校也要根據教師的這些成果應對相關評估。某高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不同的學校承擔著不同的任務,而且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整齊劃一的評價標準顯然并不合適。
雖然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將ZL轉讓和實施以及出版納入了考核體系,并要求各高校在填表時必須寫上為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案例,但是在學科評估中占的比例卻很有限。
很多時候,原本該是企業進行研發和創新,但是目前具備這樣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因此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這樣的工作。如何評價他們科研成果的創新性,還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因此如何將高校及其人才進行分類管理,亟待出臺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