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之爭背后有多少科學問題
科普之家
無論中藥西藥,在我們身體細胞吸收過程里,都是遵循“化學反應”規律發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陰陽五行、配伍歸經”的觀念進行的,從這方面講,中醫藥不應排斥現代化學的介入。
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因為學識經歷的不同,許多人對同一個事物會有著不同的認識,然而這是否會改變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呢?
大年初五(2月20日),衛生計生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官微針對國人熱捧的“補品”阿膠指出:阿膠并不值得買,營養價值還不如雞蛋,因為它只是“水煮驢皮”,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其中缺少人體必需的色氨酸。這條微博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多數網友表示再也不買阿膠了。
該不該用化學闡釋中藥存爭議
不過跟其他許多類似話題一樣,因為涉及中醫藥,網友們、各方的觀點也各不一致。比如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一家之言稱,“用化學成分闡述中藥的功效,是典型的偷換概念”。該文章認為中醫的藥效理論不同于西醫的藥理研究,二者分屬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理解中醫藥“遠不止化學成分層面”,不過該文章也承認,中藥經典理論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
但有些問題仍值得推敲:比如涉及中醫是否應該討論“化學成分”?這里說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其實就是我們周圍也包括中藥、包括人體的成分組成。化學云云,不過是以化學手段去分析。比如化學發現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元素碳氫氧氮等,跟組成無機物的元素并無二致,這一發現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界限。說起來,這個發現也跟我國科學家有關,因為其標志之一,是在六十年前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它同樣具有生物活性。
正如阿膠來自驢皮,中醫藥一向以取自天然、“食藥同源”標榜,然而現代化學揭示了食物和藥物“化學成分”的秘密,比如讓食物提鮮的味精(谷氨酸鈉),在許多飯店里,它的名字改名叫雞精。比如我們人人愛吃的紅燒肉、燒烤之所以味道誘人,在于糖類和蛋白質之間發生的美拉德反應,這類反應同樣存在中餐烹調、中藥炮制過程中。
盡管我們對“化學反應”這個詞可能心懷畏懼,然而我們身體能夠消化、吸收食物和藥物,甚至生命過程本身,全靠各類化學反應。因為化學的研究對象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物質在分子層次上的變化,這種手段被命名為“化學”。
現代化學對生物、生命過程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分子層級。而弄清楚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過程,弄清楚正常生理過程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讓現代醫學得以開發出來許多針對性極強的新藥物,攻克了過去的許多頑疾,讓原本毫無希望的病人得以重享生命的樂趣。
用科學弄清中醫藥“黑匣子”原理
那么,中醫藥就應該一直是“黑匣子”,拒絕現代化學介入嗎?其實也不是。化學這個學科的前身,在西方稱為煉金術,在中國稱為煉丹術。中國傳統醫學家、道士等在煉丹制藥過程中,認識了很多種物質的化學特性,比如東晉葛洪曾經發現有些化學反應是可逆的(如水銀和硫磺化合成為丹砂,丹砂加熱又會分解出水銀和硫磺)。
進一步說,中國傳統醫學家們當然也想弄清楚人體結構、藥物成分、藥物機理,只是由于時代的局限,特別是缺乏實證邏輯、實驗科學,古代中醫跟西方傳統醫學一樣,無法弄清楚很多問題,也存在許多錯誤,但他們從未停止探索。我們今天繼承傳統文化,不應該只背古代醫書,把“經典”看作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更應該實現古人的“初心”,完成他們最初的目的——治病救人。
有專家說,用西醫的方式去理解中醫,中醫則永遠“說不清、道不明”。其實不是亦步亦趨地要照抄西醫,而是要學習同行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從根本上弄清楚中醫藥的“黑匣子”的原理。畢竟,無論中藥西藥,在我們身體細胞吸收過程里,都是遵循“化學反應”規律發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陰陽五行、配伍歸經”的觀念進行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套規律,決定了必然殊途同歸。
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備急方》的啟發,用現代醫學方法合成植物中原本不存在的青蒿素,為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地位爭得了發言權。中國傳統醫學研究人員,有沒有勇氣向屠呦呦、向西醫同行學習,揚棄錯誤,披沙揀金,打破中醫藥的“黑匣子”,把中國傳統醫學家們的探索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呢?這正是我們應該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