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維生素K的吸收代謝
維生素K可從食物中獲取,也可依靠腸道細菌合成和人工合成。其中,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屬于脂溶性維生素,其吸收需要膽汁、胰液,并與乳糜微粒相結合,由小腸吸收入淋巴系統,經淋巴系統運輸。其吸收取決于胰腺和膽囊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約為攝取量的40-70%可被吸收。其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比較短,約為17小時。
人或動物口服生理或藥理劑量的維生素K1,20分鐘后血漿中已出現維生素K1,2小時達到高峰。在48~72小時內,血漿濃度按指數下降至1~5 ng/ml。在這段時間內,維生素K1從乳糜微粒轉移至β脂蛋白中,運輸至肝內,與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相結合,并通過低密度脂蛋白(LDL)至各組織。肝為維生素K1的主要靶組織,注射維生素K1小時后,50%劑量在肝內。
口服維生素K2小時后,20%劑量在肝內,24小時降至最低值,而腎、心臟、皮膚及肌肉之量在24小時內增加到最高值而后下降。大鼠肝中維生素K含量約為8~44 ng/g,如肝的濃度低于4.5ng/g,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維生素K總體庫比較小,約50~100 μg,轉換率快,總體庫每2.5小時可轉換一次。其代謝物為維生素K短鏈及氧化代謝物形成γ-內酯,還可與葡糖苷酸結合 。
在人體維生素K的側鏈可以進行β或ω氧化形成6-羧基酸及其γ-內酯或進一步分解為4-羧基酸,還有少量的環氧代謝物,這些代謝物與葡糖苷酸相結合,存在于腸肝循環中,或從尿中排出 。
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維生素K,更有利于人體吸收,已廣泛地用于醫療上。例如,維生素K3在動物肝微粒體內轉變為MK4,僅為攝取量的0.05~1.0%,其主要代謝產物為雙氫維生素K3葡糖苷酸的硫酸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