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醫藥產業群如何在衰退中求“升”?
通化醫藥產業群如何在衰退中求“升”?
醫藥產業中,有幾個地級市,因醫藥行業聚集而被業界所熟知,包括通化、泰州、連云港、臺州等。這些地級市且因資源稟賦等原因,一般都聚焦在某細分領域中,比如連云港是創新,不管中藥還是化藥,連云港的四家上市公司:恒瑞、中生(正大天晴)、豪森、康緣,其創新能力都是排在行業前列。這四家公司的市值總額占到整個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市值總額的11%(按照2019年12月31日數據計算),現在肯定會更高,那時候恒瑞的市值還沒有突破4000億元。比如臺州是原料藥,臺州截至到2020年初,共有9家醫藥上市公司,大部分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原料藥。這9家公司的市值總額占到整個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市值總額的1.3%通化則是另外的樣本。這個目前只有200多萬人口的小城市,目前擁有6家上市公司,超過連云港,包括:通化東寶、通化金馬、益盛藥業、紫鑫藥業、長龍藥業(港股)、吉藥控股,此外還有三家產業界都知道但仍沒有上市的藥企:修正藥業、萬通藥業、通化華夏。如果還要接著數,還有北域紅藥業、正和、玉仁、仁生源…同樣按照2019年12月31日的市值計算,通化這6家公司的市值總額只占到整個中國醫藥上市公司市值總額的0.7%。曾經,關注和研究通化的醫藥產業是顯學,至今萬方數據庫中還能搜到3000多篇撰寫通化醫藥產業的論文,按照發布時間,2010-2015年是高峰。而且研究通化市的醫藥產業發展也是醫藥媒體人的必修課,那時候沒去過一趟通化,實地考察通化醫藥產業集群的“聲勢浩大”,會讓你的從業經歷缺上一環。01
衰退中的通化醫藥產業近些年來,通化市的醫藥產業似乎越來越被“邊緣化”,被關注的新聞大多是花邊新聞和八卦,與產業主流的創新語境漸行漸遠。比如2015年,某家醫藥上市公司老板因為攜款外套,上榜紅色通緝令;比如一直謀求上市的那家OTC領域的“巨無霸”,因合規問題再次擱淺;比如一直在投資圈里流傳的話:投資不過山海關,通化的企業看不懂……衰退不止體現在感覺上,從數字上也能明確的感知。一篇撰寫于2011年名為《基于GEM模型的通化市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的文獻中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通化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215.5億元,增加102.2億元,利潤14.2億元,當時通化市有94戶制藥企業,約占到整個吉林省的三分之一。其中,修正藥業這一家公司就貢獻了116億元的產值,位居通化市第一,全國制藥工業第四位,2018年,根據《通化日報》的報道,通化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達到69戶,醫藥企業產值超億元的有21家,5000萬元以上的有48個。2019年,根據通化市政府發布的《通化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0-2025年)》(送審稿)中公布的數據:全市醫藥制造業實現產值115.3億元,實現增加值39.5億元,目前全市擁有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企業69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18家,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醫藥大品種達到31個。1年時間,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少了3家,5000萬元以上的產品少了17個。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對背后原因的分析大同小異,從各類分析通化市醫藥產業集群的文章中可以總結到以下幾點:通化市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通化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彼時醫藥產業外部環境。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中藥材資源上,根據官方信息,通化市現已查明藥物資源252科、596屬、1133種,其中植物藥148科992種,動物藥104科128種,礦物藥15種,總蘊藏量為20萬噸,盛產人參、五味子、天麻、刺五加、紅景天等多種中藥材,其中人參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全市中藥材種植總面積超45萬畝,總產量達到2.5萬噸。其實細數通化市的醫藥企業,絕大部分以中藥為主,也只有通化東寶獨辟蹊徑,以胰島素產品被業界所熟知,但這種特色的取得更多歸因于人的因素。此外還有通化市醫藥產業的優勢就是集群的溢出效應。通化市醫藥產業集群的“母體”是一家名為通化市制藥廠的企業,由1958年公私合營的中藥材經營公司改制而來,通過這個企業的衍生、裂變,逐漸產生并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或相關企業,在某一地區集聚而成群。其實這也是相當多中國傳統醫藥企業演變的歷史,國營改制,借助原有資源與市場優勢,發展蛻變。如果能更早意識到產品創新的重要性,能早投入研發,轉型升級,比如恒瑞、石藥,能在如今創新大勢下占據一席之地。若是缺少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識,如今不出意外,肯定在轉型升級的泥潭中掙扎。通化市的醫藥企業也是如此。總結下來,目前通化市醫藥產業集群面臨的困境與大部分仍然在轉型升級中掙扎的傳統藥企一樣:企業規模小,綜合競爭力不強;多數還處于相對封閉自我發展狀態;醫藥研發能力較弱;企業管理能力及經濟效益低,企業機制不活,人員總體素質不高。其實,通化市醫藥企業的突破之路,也是中國傳統藥企的突破之路。這條路怎么走?10年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先人一步,布局創新。這種創新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裝在腦袋里的創新,10年來,我們見過太多打著創新幌子的偽創新。通化市的辦法是發揮集群優勢,以中藥為主,鼓勵創新。《通化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寫道: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上醫藥制造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其中生物醫藥產值達到50億元,占醫藥產業的25%;化學制藥產值達到25億元,占比達到12.5%;現代中藥產值達到120億元,占比達到60%;醫療器械產值達到5億元,占比達到2.5%。年均增長10%的目標不激進,相對保守,不過怎么實現確實需要花費一番周折。以通化市上市的6家醫藥公司2019年業績來看,只有通化金馬和吉藥控股的營收增長超過10%,但利潤增長卻慘不忍睹。6家上市公司,4家營收正增長,2家利潤正增長。
轉型升級怎么辦?一葉知秋,秋已至嚴冬。在今年E藥經理人舉辦的啟思會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于明德解讀了一組數據:2019年,醫藥行業虧損金額達到187.9億元,虧損金額達到歷史最高點。到了2020年9月,醫藥行業虧損企業已經達到1924家。這個數字可謂觸目驚心。該怎么辦?于明德認為要一方面充分預估困難,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更重要的是加快創新步伐,重視國際市場拓展。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也建議了一條路徑,“趕緊創新轉型,自己有能力建隊伍自己做,如果實在做不了,就買,買了以后讓CRO給你做臨床,獲批幾個獨家品種。”在他看來,仿制藥不能拯救傳統藥企,“鹽酸二甲雙胍片1.54分一片,全國市場都給你也不足以養活你。”
路只有一條,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意味著死,有創新就意味著活,特別是當前一些現金流比較好的仿制藥企,趁有現金流的情況下盡快轉型,向創新藥方面生存。”傳統藥企在現在的當口布局轉型升級,說實話有點晚。在創新漸為主流的醫藥產業中,留給傳統藥企的空間已經不那么豐富。2019年,E藥經理人推出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評選,我們把主營業務在中國,有臨床申報和開展痕跡的上千家公司后臺數據逐個進行梳理,最終評出100強。2019年和2020年兩年的數據,一個明顯的差別是,上榜的新生公司開始增加,傳統公司所有減少:2019年,成立于2000年前的公司為61家,2020年這一數字縮減至32家,與此同時,2010年之后成立的公司,由2019年的15家增長到2010年的28家。該怎么辦?其實聽了很多次會,也在不同場合請教過各個層面的企業家、專家,乃至官員,說法趨同,總結起來就是戰略重視、戰術精準、執行力高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打擊。當然,每一家希冀轉型的公司,情況不一,解決方案也是千差萬別。不過有一個情況對所有企業而言都是相同的: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但不需要那么多制藥企業,優勝劣汰正在進行。根據國家藥監局發布的《2019年度藥品監管統計年報》,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制劑生產企業4529家。也許每家公司需要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在這超過4000家公司的巨大紅海中,怎樣定位自身的獨特優勢。這同樣是通化醫藥集群中的公司,需要是瞄準和衡量的戰略指向。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焦點事件
-
會議會展
-
市場商機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會議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