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久九關愛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慈善援助項目啟動

    2021.4.21

       近日,“久九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慈善援助項目”啟動。啟動會上,專家呼吁,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應盡可能堅持長期規范治療。記者了解到,成功入組項目的患者最多可分3次共獲得12盒“九期一”援助藥品。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病程較長,按疾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患者的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惡化,最終發展為重度阿爾茨海默病。2020年《柳葉刀·公共衛生》刊發的一項論文數據顯示,相較于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全國范圍內大約有3877萬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總患病率高達15.5%。

      然而,《2019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85%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認為,老人記憶下降是自然衰老過程,沒有必要治療而延遲就診。

      “對于公眾而言,需要進一步了解疾病的危害性,而不是簡單將認知功能下降歸結為正常的記憶衰老,出現相應癥狀要去醫院及時篩查診斷,及早干預,積極的預防和干預能夠有效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和發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認知障礙分會副會長徐俊說。

      除重視程度不夠外,徐俊指出,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還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已確診患者用藥不規范,常常可能用了3個月或者6個月,沒有感覺到明顯效果就停止用藥,不利于患者的長期治療,還有很多患者不親自去醫院復診打量表,由家屬代為去醫院配藥,不利于客觀評估治療效果。

      “患者應盡可能堅持長期規范治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ADC)秘書長孫永安呼吁。

      不過,長期規范治療,對于患者及其家庭來說意味著沉重的經濟負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2018年4月發表的《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顯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費 13 萬元,以此推算,預計到2050年我國在阿爾茨海默病支出的總費用可能會飆升至1.89萬億美元。

      “援助項目對幫助患者節約用藥成本,促進患者規范化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慶年說。

      孫永安介紹,援助項目一方面可以降低有迫切治療需求,特別是中低收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獲得及時和有效的治療,一方面可以以援助贈藥方式幫助入組患者延長至9個月(36周)的治療期,有利于患者長期獲益。同時項目要求患者在入組和申請援助藥品時提供MMSE量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評分記錄表,便于醫生客觀評估治療效果,通過可視化的療效評估指標,也有益于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長期治療的信心。

      此次援助項目將面向全國確診為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以藥品援助方式幫助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符合相應申請條件的患者經審核入組,遵醫囑自行使用24盒(6個月用量)阿爾茨海默病藥物“九期一”治療后,所有資料經基金會審核通過,最多可獲得12盒(3個月用量)“九期一”。12盒“九期一”藥物將分3次進行援助,受援患者可前往全國圓心大藥房和思派大藥房指定門店領取,目前全國共有超過160家圓心大藥房和思派大藥房門店支持本次“久九關愛”項目。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