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椎間孔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腹膜后血腫...-1
經皮椎間孔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腹膜后血腫病例報告
經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腹膜后血腫是PELD術后罕見的并發癥,由于出血的位置難以具體顯示清楚,外科處理往往比較困難。2013年1月~2018年10月期間,我院共通過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14例,其中2例因術中損傷腰動脈導致術后腹膜后血腫,行介入性腰動脈栓塞治療,止血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病例1,女性,66歲,因“左下肢放射痛1個月”于2017年12月2日入院。查體:左側直腿抬高試驗60°(+),加強試驗(+),左側背伸肌力3級。腰椎MRI提示:L4/5向左突出(旁中央型)(圖1a、b)。術前診斷L4/5椎間盤突出癥。于2017年12月7日在局麻下行L4/5PELD,選擇穿刺點時靠近安全線,由于穿刺時水平角過大導致穿刺針穿過L4椎體前緣(圖1c),調整置管成功,但在鏡下操作過程中鏡下數次出現“紅屏現象”(因出血致屏幕通紅,視野不清),切除突出椎間盤順利,拔除工作套管時術口大出血,且患者訴頭暈,伴四肢汗出,血壓由術前109/79mmHg下降至90/54mmHg,遂予術口填塞紗塊加壓止血,補液擴容,血壓回升至102/65mmHg,術口未見明顯滲血,縫合術口。返回病房1h后患者訴左側腰痛及腹股溝區疼痛,監測血壓、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血壓最低80/59mmHg,術后2h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由術前143g/L下降至99g/L,術后3h查血紅蛋白86g/L,并急查腹部CT示腹膜后血腫形成,血腫范圍11.8×6.6cm(圖1d、e)。考慮術中損傷腰動脈大出血致腹膜后血腫,予輸注同型濃縮紅細胞4U,同時進行擴容、抗休克等治療。請外科及介入科會診,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后,于術后5h行介入腰動脈栓塞治療:于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順利,插入5F血管鞘(日本泰爾茂,型號:RS*A50K10SQ),送入造影導管,行腹主動脈造影了解各腰動脈開口及形態,初步明確出血的腰動脈及側支循環情況。用5FCobra導管選擇性插入出血的腰動脈,術中造影可見L4腰動脈中段假性動脈瘤形成(圖1f),予4×8mm微彈簧圈栓塞左側L4動脈主干(圖1g),再次造影顯示左側假性動脈瘤未見顯影(圖1h)。術畢拔管,加壓包扎腹股溝區穿刺處,送回病房。術后血壓回升至113/73mmHg,術后第2d血紅蛋白回升至108g/L,術后第4d血紅蛋白114g/L,術后第5d復查CT腹膜后血腫范圍縮小至9.6×5.8cm(圖1i),術后1個月復查CT血腫范圍縮小至3.2×2.1cm(圖1j),期間未再發生腰動脈再出血,無肌力下降、感染、截癱、腸麻痹、腰腿麻木加重的不良情況。
病例2,女性,63歲,因“腰痛及左下肢放射痛半年”于2018年9月20日入院。查體: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左側背伸肌力4級,余雙下肢肌力及感覺正常。腰椎MRI可見L4/5雙側椎間孔處狹窄,壓迫雙側L5神經根(圖2a、b)。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手術方式首選L4/5椎間融合術,患者及家屬拒絕行開放手術,考慮L4/5節段穩定性良好,且以單側癥狀為主,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后,暫行L4/5PELD,告知患者存在癥狀復發,需進一步行融合術的可能,患者及家屬對病情及手術方案知情同意,遂于2018年9月26日在局部麻醉下行L4/5PELD,在置管過程中因數次穿刺位置不佳行多次穿刺(圖2c),且術口出血較多,調整穿刺角度及方向后置管成功,術程順利,L5神經根松解,神經根搏動良好,術程血壓平穩,術后下肢癥狀緩解,但患者逐漸出現面色蒼白,伴患側腹股溝區疼痛,血壓120/71mmHg,心率73次/分,術后1h急查血常規,血紅蛋白由術前112g/L下降至80g/L,術后3h復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75g/L,并急查腹部CT示左側腹膜后血腫形成(圖2d、e),血腫范圍7.8×5.3cm。予輸注同型濃縮紅細胞3U,同時進行擴容、抗休克等治療,予請外科及介入科會診,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后,于術后6h行介入性腰動脈栓塞治療,手術過程同病例1,術中發現左側L3動脈一小分支中斷(圖2f),造影后期可見囊袋狀的造影劑外溢,提示左側L3動脈分支出血,用3枚2×20mm彈簧圈栓塞左側L3動脈主干(圖2g),栓塞后出血責任血管未見顯影,未見造影劑外溢(圖2h)。術后第3d復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恢復至105g/L,術后1周復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115g/L,復查腹部CT提示血腫范圍縮小至5.2×3.2cm(圖2i)。隨訪期間未發生腰動脈再出血,無肌力下降、感染、截癱、腸麻痹、腰腿麻木加重的不良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