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張田勘:人造生命 見仁見智

    2010.6.02

      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兩年半時間的研究和實驗,近日終于首次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在3月份的一個星期五,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將一百多萬對人造DNA堿基對注入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當星期一回到實驗室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生長成一個個細胞群。

      文特爾研究所的這一結果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后,英國《自然》雜志邀請了世界上10位著名的相關專家進行了評論。盡管多數研究人員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人類可以借此了解生命的起源,而且可以利用基因工程制造某些種類的細菌,用于生產燃油或消除毒性廢物,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對此予以了警告和潑冷水。例如,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吉姆·柯林斯認為,這只是我們重新設計生物(有機體)能力的一種重要進展,并非是以涂鴉的方式來制造新生命。

      設計、合成和制造生命一直是一些科學家的理想,但是生命可能有兩種定義,即人工生命與自然生命。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如其所能的生命”(life as it could be),而后者是則是“如吾所識的生命” (life as we know it)。文特爾研究所創造的新生命其實就是如吾所識的生命,只不過其過程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由人來操作的。這種操作也不是原創,而是在了解了生命的一些基因編碼后,把這些基因編碼,即程序導入活細胞中進行激活而產生了生命。

      進一步講,從嚴格意義上來看,文特爾研究所創造的既非自然生命,也非人工生命,而是半合成生命。這也意味著,這并非原創,而是一部分按照自然存在的部分生命圖譜合成,而另一部分依賴了活體生物的原動力。因為,這一基因組是被植入了山羊支原體細胞,這種細胞不僅為植入的基因組提供了細胞膜的保護,還提供了細胞質的支持,包括許多細胞器,如線粒體、網狀體、高爾基復合體等的支持。

      當然,我們不妨把這樣的合成生命看作是人類對生命認識的一個躍進,而且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技術造福于人類。但是,這種合成生命的弱點和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看到這項成果的當天便要求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

      人們的擔心有多方面,例如,這種合成生命是否會像核技術一樣為恐怖主義所利用。但是,最大的擔心還在于,既然如克雷格·文特爾所言,“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父母是計算機,卻可以進行自我復制的物種”,那么由計算機測序而模仿的生物基因組程序也會像電腦軟件程序一樣會很容易地遭受各種病毒的感染和各類“黑客”的攻擊。

      所以,籠統地講,合成生命可能會改變人類歷史進程,但這要看改變的進程是朝向哪一個方向。人類當然需要更多更新的科學技術,但是需要對這樣的技術有較好的監控能力,例如安全控制,防止擴散并始終只應用于有利于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方面。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