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力行業碳排放有望于2025年達峰
12月16日,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和華北電力大學碳中和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綠色創新發展中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協辦的“加速電力部門碳達峰,實現新能源跨越式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電力部門碳排放達峰路徑與政策》研究報告。
據了解,該研究報告由華北電力大學碳中和協同創新中心和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組共同撰寫。報告基于我國宏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設置和對比了多種電力部門碳排放達峰的組合情景,并提出了電力部門碳達峰的推薦時間和路徑,以及相關政策建議和保障措施。
報告指出,近中期電能替代和電氣化率提升將持續釋放全社會用電需求增長紅利,到2025年、2030年、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9.4-9.6、11-11.3、12.2-12.8萬億千瓦時。根據電力需求走勢、關鍵電源及配套技術發展情況的不同,電力行業(含供熱)碳排放達峰時間、達峰峰值和平臺期長短有明顯差異,但均可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并度過平臺期,在2030年后進入明顯下降階段。
報告強調,通過著力推進大型可控性電源多元化發展、積極轉變煤電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儲能及需求響應空間,我國電力行業碳排放有望于2025年達峰,峰值將在50億噸左右。在電力行業碳排放提前達峰的情景下,“十四五”期間煤電規模及發電量仍有小幅增長空間,但需將峰值分別控制在12億千瓦和5.3萬億千瓦時以內。風電、光伏將作為減煤減碳主力,到2025年和2030年,我國風光裝機分別達11億千瓦和18億千瓦以上,到2026年和2031年,我國分別基本實現非化石能源新增發電量和風光新增發電量滿足全部新增電力需求。
報告指出,為保障電力行業碳排放提前達峰,我國要樹立煤電峰值意識,深度挖掘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潛力,堅決淘汰環保不達標和落后的煤電產能,并大力推動煤電靈活性改造,煤電向提供調峰兼顧供熱服務功能轉變;加強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的研發和投入,補足產業發展的關鍵裝備及零部件制造的技術短板,推動本土制造與全球供應鏈整合以提升自身價值鏈,實現關鍵環節協同以及重要資源保障;通過優化電網調度、加強需求響應、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推動能源系統與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等手段,促進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全力保障大規模波動性新能源消納下的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加強電力市場、熱力市場、碳市場、基于強制配額的綠證市場機制的耦合發展來整體提升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清潔性,加速低碳轉型進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林江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光伏、風電以及儲能的技術革新、科技進步以及成本下降往往遠超人們預期,這為中國以較低成本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清潔電力情景下,我們預計到203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將達到30億千瓦,屆時包括風電、光伏、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將能夠滿足中國80%的電力供應。在該情景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將能減少約2/3,有效支撐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美麗中國”目標。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電力部門是中國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單一行業,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占全世界碳排放總量的15%以上。2020-2035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一階段,該階段的重點任務是盡快實現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達峰、加速轉變煤電的角色定位、實現風光儲的跨越式發展,并為之后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存量傳統能源、完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
焦點事件
-
標準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