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β-內酰胺類抗生素有哪些作用機制?

    2022.3.18

      各種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從而阻礙細胞壁粘肽合成,使細菌胞壁缺損,菌體膨脹裂解。除此之外,對細菌的致死效應還應包括觸發細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變株則表現出耐藥性。動物無細胞壁,不受β-內酰胺類藥物的影響,因而本類藥具有對細菌的選擇性殺菌作用,對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來已證實細菌胞漿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內酰胺類藥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與抗生素結合情況歸納于圖38-1。各種細菌細胞膜上的PBPs數目、分子量、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類學上相近的細菌,其PBPs類型及生理功能則相似。例如大腸桿菌有7種PBPs,PBP1A,PBP1B與細菌延長有關,青霉素、氨芐西林、頭孢噻吩等與PBP1A、PBP1B有高度親和力,可使細菌生長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與細管形狀有關,美西林、棒酸與硫霉素(亞胺培南)能選擇性地與其結合,使細菌形成大圓形細胞,對滲透壓穩定,可繼續生幾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與PBP1A相同,但量少,與中隔形成,細菌分裂有關,多數青霉素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主要與PBP1和(或)PBP3結合,形成絲狀體和球形體,使細菌發生變形萎縮,逐漸溶解死亡。PBP1,2,3是細菌存活、生長繁殖所必需,PBP4,5,6與羧肽酶活性有關,對細菌生存繁殖無重要性,抗生素與之結合后,對細菌無影響。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