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氏菌介紹
大腸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癥,它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類和大多數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
感染
大腸埃希菌寄居在人和動物的腸道,是腸道正常菌群,也是醫院感染和社區感染的常見病原菌。致病物質為:侵襲力、內毒素、腸毒素。1、當宿主免疫力低下或細菌侵入腸外部位時,可引起腸道外感染。以尿路感染為主,還可引起菌血癥、腹膜炎、膽道感染、手術創口感染、肺炎、新生兒腦膜炎等。嚴重可引起膿毒癥。2、腸道感染:大腸埃希菌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輕微腹瀉至霍亂樣嚴重腹瀉,并能引起致死性并發癥,如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根據其不同的血清型別、毒力和所致臨床癥狀的不同,可將致瀉性大腸埃希菌主要分成5種類型:①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菌(ETEC),主要為嬰幼兒和旅游者腹瀉重要病原菌② 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為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常引起嬰兒脫水、酸中毒、病死率高,成人少見。③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主要侵犯較大兒童和成人癥狀類似細菌性痢疾,腹瀉呈膿血便,有里急后重。④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主要見于嬰幼兒,多為水源性和食源性感染,以暴發流行為主,是出血性結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 的病原體,主要血清型為O157:H7。⑤腸聚集性大腸埃希菌( EaggEC),引起嬰兒持續性腹瀉、脫水,偶有血便。
傳播
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常見引起中毒食品如各類熟肉制品、冷葷、牛肉、生牛奶,其次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飲料等食品。在醫院內術后留置導尿管、開放性傷口等也均可引起易感人群感染大腸埃希菌。
預防
大腸埃希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和腐物中,有時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加熱60℃、30min即可殺死,對干燥、化學消毒劑均敏感。食品烹調加工過程中,處理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嚴格分開,防止食品污染,不飲用生水。醫院內,加強隔離、手衛生、環境清潔消毒、做好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防控工作。如分離出5種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因立即對臨床發出報告,可疑暴發時應向衛生行政部門和CDC報告。
治療
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很少耐藥,但對大腸埃希菌O157:H7感染的療效尚不確定,對于這類患者補液尤為重要。目前醫院獲得性感染的大腸埃希菌70%可通過產ESBLs而對三代、四代頭孢菌素耐藥,可選擇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等)或含酶抑制劑的復合制劑(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或其他藥敏試驗顯示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碳青霉烯耐藥的大腸埃希菌可能有效的抗菌藥物有替加環素、多粘菌素和粘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