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腸埃希菌族的致病原因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稱粘附素(Adhesin),即大腸桿菌的菌毛。致病大腸桿菌須先粘附于宿主腸壁,以免被腸蠕動和腸分泌液清除。使人類致瀉的定居因子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
大腸桿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內毒素,莢膜,〣型分泌系統,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統是指能向真核靶細胞內輸送毒性基因產物的細菌效應系統。約由20余種蛋白質組成。)
2、黏附素能使細菌緊密黏著在泌尿道和腸道的細胞上,避免因排尿時尿液的沖刷和腸道的蠕動作用而被排除。大腸桿菌黏附素的特點是具有高特異性。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緊密黏附素;P菌毛;侵襲質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3、外毒素大腸桿菌能產多種的外毒素,包括:志賀毒素〡和〢;耐熱腸毒素〡和〢;不耐熱腸毒素〡和〢。此外,溶血素A在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所致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4、腸毒素:是腸產毒性大腸桿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的外毒素,分為耐 熱和不耐熱兩種。
不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對熱不穩定,65℃經30分鐘即失活。為蛋白質,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膜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后,A亞單位穿過細胞膜與腺苷酸環化酶作用,使胞內ATP轉化cAMP。當cAMP增加后,導致小腸液體過度分泌,超過腸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現腹瀉。LT的免疫原性與霍亂弧菌腸毒素相似,兩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耐熱腸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對熱穩定,100℃經20分鐘仍不被破壞,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腸上皮細胞的鳥苷酸環化酶,使胞內cGMP增加,在空腸部分改變液體的運轉,使腸腔積液而引起腹瀉。ST與霍亂毒素無共同的抗原關系。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的有些菌株只產生一種腸毒素,即LT或ST;有些則兩種均可可產生。有些致病大腸桿菌還可產生vero毒素。
5、其他:脂胞壁多糖的類脂A具有毒性,O特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腸桿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大腸桿菌O157:H7是大腸桿菌的其中一個類型,該種病菌常見于牛只等溫血動物的腸內。這一型的大腸桿菌會釋放一種強烈的毒素,并可能導致腸管出現嚴重癥狀,如帶血腹瀉。
大腸桿菌血清學分型基礎(即其抗原) 大腸埃希菌主要有三種抗原:O抗原,為細胞壁脂多糖最外層的特異性多糖,由重復的多糖單位所組成。該抗原刺激機體主要產生IgM類抗體(出現早,消失快)。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層,為多糖,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K抗原分為A,B,L三型。H抗原,位于鞭毛上,加熱和用酒精處理,可使H抗原變性或喪失。H抗原主要刺激機體產生IgG類抗體,與其他腸道菌基本無交叉反應。
表示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