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一例口腔頜面部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病例分析

    2022.3.29

    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MPNST)又稱為惡性神經鞘瘤、惡性施萬細胞瘤(malignant?schwannoma)、神經纖維肉瘤(neurofibrosarcoma)或神經源性肉瘤(neurogenicsarcoma),是一種較少見的來源于神經、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含神經的軟組織的惡性腫瘤,以四肢和頸部發生率較高,而口腔頜面部較少。本文報告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MPNST患者,并結合相關文獻,分析MPNST的臨床表現、影像學及組織病理學特點、治療及預后等。

    ?

    1病例報告

    ?

    女,64歲,因“右側下唇及舌部麻木2個月”收入院。患者于2個月前,右下唇及舌部無明顯誘因麻木,未做任何處理。2012年11月26日至當地醫院就診,頭頸部CT顯示,右側下頜支內側-上頜竇后壁后方軟組織腫塊,性質待定,建議進一步檢查。入院時麻木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

    ?

    臨床檢查可于口內右頰部觸及一約1 cm×1.5 cm大小腫物,無壓痛,邊界清楚,活動度好,質中等。右翼下頜韌帶下方可觸及一約2 cm×1.5 cm大小腫物,邊界尚清,質較硬,無動度,觸痛明顯。

    ?

    彩色超聲檢查發現右側下頜下腺外側后方見一低回聲腫塊,大小約3.2 cm×3.7 cm×2.8 cm,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CDFI示其周邊見血流信號。未見雙側下頜下腺、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異常。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后,于全麻下行右側翼腭窩腫物擴大切除術、右側下頜支劈開、右側下頜支復位內固定術。

    ?

    術中見腫物約2 cm×3.5 cm×2.5 cm大小,質地稍硬,實性,部分呈魚肉狀,界限不清,侵及下頜支內側下頜角上方骨質。

    ?

    2結果

    ?

    冷凍病理結果顯示,纖維及肌組織內見巢團狀排列的短梭形腫瘤細胞,局部呈上皮樣,部分細胞有異形性,可見泡沫樣細胞聚集及灶狀壞死,不除外低度惡性腫瘤。常規病理診斷為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細胞異形顯著,侵及周圍橫紋肌組織。

    ?

    免疫組化染色顯示:Syn(-),Calponin(+),CD34(+),CD56(+),CD68(+),EMA(-),GFAP(-),KI-67(+50%),S-100(+),SMA(+),Vimentin(+),BMB45(-),CK(-),MelanA(-)。該患者術后2個月于外院死亡,死因不詳。

    ?

    1648524343825883.png

    1648524343964544.png


    3討論

    ?

    3.1疾病分類

    ?

    MPNST被用來描述神經鞘型肉瘤,但并非均起源于神經鞘細胞。主要有3種發生形式,一半病例繼發于神經纖維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惡變,另一半病例系散發性,原發于大神經干;再有極少數病例發生于其他腫瘤放射治療后或神經鞘瘤、節細胞神經瘤的惡變,即來源于外周神經、神經纖維瘤惡變或顯示神經鞘膜分化的梭形細胞肉瘤,均采用MPNST名稱,此觀點已被WHO軟組織腫瘤分類(1994)正式采納。散發病例與繼發于神經纖維瘤病Ⅰ型惡變病例在發病和腫瘤部位上有所差別,前者發病高峰年齡為50~59歲,女性較多見。常發生于肢體和軀干,頭頸部少見。后者發病高峰年輕10~15歲,男性多見。常發生于軀干和頭頸部,肢體少見。發生于兒童的MPNST極少見。MPNST又可分為上皮樣、伴橫紋肌母細胞分化(惡性蠑螈瘤,malignant?triton?tumor)、伴腺分化、神經束膜、嬰兒和兒童叢狀MPNST。本文病例冷凍病理描述為巢團狀排列的短梭形腫瘤細胞,局部呈上皮樣,部分細胞有異形性等均與郭立新等描述的上皮樣MPNST極為相符。

    ?

    3.2臨床及影像學特點

    ?

    MPNST源于神經鞘的施萬細胞,多為單發,但有26%同時伴發神經纖維瘤病。MPNST約占軟組織肉瘤的3%~10%,僅占神經源性腫瘤的3%~6%。常見于成年人,性別差異不大,頭頸部少見,骨內者更罕見。骨內者多見于下頜骨,可伴發神經纖維瘤病或單獨發生。患有神經纖維瘤者,發生MPNST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4600倍。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病變區漸進性腫大和疼痛,在頭頸部病例中,還可因腫瘤侵犯致局部麻木、開口受限,甚至言語障礙。

    ?

    對于伴發神經纖維瘤者,部分患者有放療史等。該患者即因為右下唇及舌部麻木2個月就診,說明腫瘤已侵犯患側下牙槽神經及舌神經。影像學對于MPNST不具有特異性,CT檢查表現為界限清楚的腫塊,中等或低密度,增強掃描后病變的壞死灶為持續性低密度。腫塊侵犯軟組織在MRI上顯示較好,呈多樣性,主要有3種類型:邊界不清的低密度骨質破壞區,有時可見多個囊腔,類似囊性病損;無明顯的骨組織破壞,或表現為骨樣增生;若腫物沿下牙槽神經發展,可見下牙槽神經管及頦孔擴大。發生在下牙槽神經的MPNST,典型的曲面體層影像表現為下牙槽神經管增粗。因此,曲面體層片對發生或侵及頜骨的MPNST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

    3.3病理學特點

    ?

    大體標本:腫瘤直徑一般在2~6 cm,腫瘤位置通常較深在。瘤體常呈分葉狀或結節狀,白而堅韌或黃而堅韌,邊界不清,包膜常不完整,常伴出血、壞死或囊性變。在多數病例中,可明確神經根的走向。本例患者右下唇及舌麻木,考慮舌神經或下牙槽神經來源的可能性大。

    ?

    組織學特點:腫瘤由惡性神經鞘細胞和神經膜細胞組成,包膜常不完整,大都有瘤細胞浸潤。瘤細胞呈梭形,浸潤性生長,排列成交織條索狀,有時呈羽毛狀,偶呈柵欄狀或網狀結構,伴出血和壞死灶。瘤細胞核呈卵圓或梭形,有些為多邊形,大小不一,有明顯異形性,有時見巨核或多核。核有絲分裂象多見。MPNST由于缺乏特征性組織學圖像,組織結構變異大,故與其他軟組織肉瘤鑒別較困難。

    ?

    免疫組化:50%~90%MPNST病例瘤細胞呈S-100蛋白陽性,而在這些病例中,S-100陽性細胞的比例也常常小于20%~30%。Vimentin在所有的MPNST中表達強陽性,同時p53及Ki-67的強陽性表達也是診斷惡性腫瘤的指征之一。Fletcher認為,GFAP可以作為診斷MPNST的“二線”標志物,陽性率均為20%~30%。所以在進行診斷時,應多種指標聯合應用,避免漏診或誤診。

    ?

    本例患者免疫組化結果S-100蛋白、Ki-67、Vimentin均為陽性,GFAP為陰性,p53未查,可確定為MPNST。

    ?

    3.4治療與預后

    ?

    許多研究證實,明確的手術擴大切除,切緣送檢為陰性,輔助放療均可大大減少局部復發和提高生存率。有學者認為,切除范圍至少在3~5 cm為宜。過去認為,MPNST對放療不敏感,現在則認為,術前和術后放療可顯著減少術后局部復發,可作為主要的輔助治療方法。此外,有學者成功使用大劑量化療配合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MPNST,大大提高了手術效果。

    ?

    該患者主要以手術擴大切除為主,術中軟組織切除邊界在2 cm以上,但未送切緣,骨質僅磨除約0.5 cm,切除范圍略小于文獻報道。因為術前該患者臨床檢查及頸淋巴結超聲檢查并未發現淋巴結異常,所以術中未行頸淋巴清掃術,考慮術后密切隨訪觀察。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文獻報道局部復發率為40%~65%。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常沿血道轉移,淋巴轉移較少,并且具有較高的遠處轉移率,文獻報道約在40%~68%,易轉移的器官主要有肺、肝、腦等,其中肺是最容易出現轉移的部位。

    ?

    總體而言,MPNST預后差,頭頸部較四肢和軀干更差。總之,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是一種少見的神經源性惡性腫瘤,主要來源于NF1、神經干及神經鞘的惡變。常出現軟組織及骨組織腫脹和侵犯周圍神經等臨床癥狀,導致局部麻木、疼痛,開口受限,甚至言語障礙等。該病臨床上易與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相混淆,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免疫組織化學等綜合手段。該病手術切除不易切除干凈,易復發及遠處轉移,預后較差,臨床上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詳細追問病史,檢查全身情況,手術應盡量大范圍擴大切除,并配合放療等輔助治療。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