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典型海灣生境與重要經濟生物資源修復技術通過驗收

    2013.11.11

      11月6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主持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典型海灣生境與重要經濟生物資源修復技術集成及示范”順利通過驗收。

      該項目針對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以典型半封閉海灣遼東灣、榮成灣、象山港為研究海區,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7家科研院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在污染物調查和環境容量評估、生境修復、生物資源修復和修復效果評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在污染物調查和環境容量評估方面,調查和評估了遼東灣、榮成灣和象山港海域的主要陸源污染物種類及其分布動態、重要生物資源及其數量分布,優化了相應水動力學模型,構建了環境容量模型;在生境修復方面,針對目標海灣生境特點,確定了相應的生物修復工具種和工程手段,構建了沙蠶-翅堿蓬-根系微生物、蘆葦 -根系微生物、貝-藻-魚多元養殖、大葉藻(草)床、人工魚(藻)礁、人工藻床、人工牡蠣床等7種生境修復模式和技術體系,規模化示范應用效果明顯;在生物資源修復方面,優化了沙蠶、刺參、鼠尾藻等10種經濟生物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構建了沙蠶、刺參、鼠尾藻等11種經濟生物資源修復模式與技術體系,為海灣生物資源修復提供了種苗基礎和技術支撐;在修復效果評估方面,采用遺傳評估、現場監測等方法,構建了遼東灣、榮成灣和象山港生境和資源修復效果評價技術。

      項目建立核心示范區8個,總面積3.9萬畝,輻射推廣應用31.4萬畝,綜合經濟效益提高15%以上,發表學術論文147篇(SCI/EI論文30篇),申請國內ZL46項(授權26項),編制行業和地方標準14項(頒布11項),獲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各類獎項6項,培養研究生49名,為我國培育了一支生境和生物資源修復科研隊伍。

      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完成,為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恢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也為我國海洋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高效、穩定的發展模式,有力促進了遼東灣、榮成灣和象山港及臨近海域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