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江浙滬獨生女”成長為科研“大女主”
編者按
看到“江浙滬獨生女”這個標簽,你會想到什么?
家境優渥的精致女孩?從起跑線就一路領先的人生贏家?天生就有躺平資本的“幸運兒”?女生們渴望的頂配人設?
這個網絡流行詞的興起,折射出人們對美好的原生家庭、松弛的精神狀態、優裕的物質生活的向往。當然,也成功地拉了一波“羨慕嫉妒恨”。
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正是一個標準的90后“江浙滬獨生女”。但她的人生遠比人設精彩。開明的家庭氛圍,讓她很早就能突破性別刻板印象,選擇自己喜歡的工科領域;家人的穩定支持,也讓她在結婚生子后,依然可以為熱愛的事業綻放。在“江浙滬獨生女”這個聽起來有點軟萌的title下,她有了一個更“酷”的身份:未來女科學家。
在她看來,女生可以做好任何事情。而良好的社會和家庭支持,能讓屬于她們的精彩更快到來。
每次所乘坐的飛機快要著陸時,尹喬之總會豎起耳朵,等待常被人忽略的“咔噠”一聲——這是起落架從機艙中放下的聲音。再過一會兒,這個起落架將接觸地面的跑道,伴隨著一定顛簸和回彈,發出沉悶的響聲。
聽完這兩個熟悉的聲音后,尹喬之的心也穩穩地“著陸”了。
這倒不是因為她太過敏感,只是這位飛行設計領域的科學家知道,起落架接觸地面的瞬間,是決定一次航程是否安全圓滿的關鍵時刻。而她這些年來在科研中的所有努力,都是在為這一刻保駕護航。
1990年出生的尹喬之,在科研這條路上已經碩果累累:共發表學術論文55篇,聯合主編并出版工信部“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聯合出版專著1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獲授權18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
日前,尹喬之又入選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八屆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該計劃致力于發現和培養處于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階段,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全國每年僅有10個名額。
?尹喬之
“沒什么事情是女生做不了的”
尹喬之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目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副教授。
作為家中備受寵愛的獨生女,她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滿腦子想的是“離家近一點”。再加上一點興趣導向,她最終選擇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那是16年前的事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很多人對“工科女”“女博士”等還存在偏見。但或許是受知識分子雙親的影響,尹喬之從沒覺得女生和男生在學業上會有什么不同,更不認為有什么事是女生一定做不好的。
進入大學后,尹喬之發現這個專業還真是“女生荒漠”,男女比例大約為6:1,約35名同學中只有5個女生。在班里,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用實力證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很多人認為女生的空間能力天然遜色于男生,可尹喬之在最強調空間想象能力的科目——工程制圖上,拿到了99分的好成績。
從小,父母就告訴尹喬之,如果你喜歡一個領域,一定要在這個領域拿到最高學歷,做高精尖的工作。因此尹喬之很早就確立了直接攻讀博士的志向。
大學三年級聯系畢業設計導師時,尹喬之進入了聶宏教授的團隊。這個團隊主要開展飛行器起落裝置設計、結構動力學與控制、飛行器發射與回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聶宏當時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幾年后升任校長。盡管他事務繁忙,但非常關心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展規劃,總是盡可能提供幫助。而平日里,團隊里的魏曉輝教授會在學業上耐心細致地指導大家。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團隊。我們團隊已畢業的學生有幾百名,性格、習慣各不相同,但聶老師和魏老師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盡力引領大家走進科學的大門。”尹喬之說。在這里,她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環境,也確認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尹喬之(左三)和她的團隊成員開展無人機起降試驗
為每一次降落護航
尹喬之的研究方向,具體而言就是飛機的起降/滑跑穩定性及控制。尹喬之小時候乘坐飛機時,只是覺得這個龐然大物能飛起來很酷,直到她接觸這個專業后,才發現飛機原來是這樣一個宏大又復雜的系統。
就拿看似不起眼的起落架來說吧。很多飛機發生飛行事故與滑跑起降直接相關,而且這種情況往往導致機毀人亡的I類事故。而以起落架為主體的起降系統,作為飛機上唯一承接地空轉換的關鍵系統,在飛行安全性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乍看上去,起落架不過是柱子和輪子的簡單組合,但事實上,每個起落架都由許多子系統構成,根據布局、結構、用途等,還能分成很多不同的類別。
圍繞這個起落架,聶宏團隊耕耘了近30年,但依然有許多科學問題有待解決:起落架怎樣才能安全地收起和放下?怎么盡可能減輕起落架的重量和體積?不同構型的起落架要配備什么樣的剎車裝置才能更安全高效使把飛機停下?
而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引發變革,飛行器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高速進化期”。例如世界各國都在探索能在各種復雜地形上平穩著陸的下一代直升機。這種機型在科學考察、搶險救災等多種場景下都能發揮重大作用。
盡管國外已經研制出了類似的起降系統相關產品,但其核心關鍵技術不能為我們所用,而且這些產品價格非常昂貴,后續保養維護也是一筆巨大的花銷。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些年的所見所聞,讓尹喬之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因此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自適應智能起降。她和團隊正在研發的“自適應”起落架,遇到復雜崎嶇的地形時,能夠像動物的足一樣,瞬時自動改變形態,從而穩定降落,避免側翻。
“我漸漸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責任。”尹喬之說,“我們作為國內的科研團隊,就是要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所在領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尹喬之的另一個工作,是“飛機起落架滑跑方向穩定性及控制”。
飛機在地面上滑跑時,如果速度過快,或者轉彎轉角過大,就有可能出現“失穩”的情況,或者原地打轉,或者沖出跑道,甚至直接翻掉。科研人員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在哪些速度和轉角的參數組合下,飛機能實現穩定轉彎?
現實場景中,各種參數形成的組合極其豐富,需要花費極長的時間和巨大的工作量,才能找到讓飛機穩定滑行的條件域。
更何況,這個領域的試驗極為“奢侈”。他們的試驗對象,是各種不同大小形態的樣機,倘若稍有不慎,樣機遭到破壞,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不僅如此,這類試驗對安全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哪怕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意外飛出,都能像一顆子彈般擊穿屋頂。
在開展一個試驗之前,他們需要做很多準備:首先要精心地設計試驗,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驗證后,再撰寫試驗大綱和方案,經專家審核通過后,才能真刀真槍地做試驗。
而尹喬之的工作,巧妙地引入了基于非線性分岔理論的數值延拓法,顯著提高了計算效率,且能夠更為準確地找到非線性系統的穩定域邊界和失穩點。這樣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還能有效避開那些容易讓飛機失穩側翻的參數組合,從而大大提高了后續仿真試驗的效率和安全性。
“這就是工科研究的魅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開辟了許多重要理論,為很多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工科研究者所做的,就是從這些寶藏中找到最合適的理論,去解決真實場景中的問題。”尹喬之說,“我很高興能通過這些方法,把研究成果應用在國家重點飛機型號的起降系統研發上。”
尹喬之參加航空運載工程領域青年學者論壇
???
要勇于追求最理想的生活
對尹喬之來說,她現在的生活,正是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
作為大學班上的黨支部書記,她與同班班長建立了一個溫馨的小家。丈夫出生于江蘇丹陽,也是獨生子女。像如今所有“青椒”一樣,這對小夫妻的工作狀態也很“卷”。又要講課,又要科研,還得帶學生。下班回家后,他們利用3個小時寶貴的“親子時光”,陪兩個年幼的孩子玩耍、讀書。忙碌的一天結束后,留給睡眠的時間大概只有五六個小時。
雙方父母都很理解小兩口的“忙”,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勞動,讓他們能安心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丈夫非常支持尹喬之的事業。很多科研項目和科技計劃,都是丈夫鼓勵、支持她去申報爭取的。他從來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占用了妻子大量精力而感到不滿和抱怨。
“其實我們談戀愛的時候,因為還很年輕,根本不會想很多,諸如對方家庭如何、會不會支持我事業,等等。”尹喬之說,“但是我當時很注重一點,就是雙方的三觀一定要匹配。我相信如果夫妻雙方的三觀一致,后續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互相理解、妥善解決。”
在許多成功男性的故事中,他們身后都有默默付出、奉獻的家人。“大家通常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為女性有時候需要有很大的幸運成分才能擁有這些。”尹喬之說,“至少對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么好的親人和伴侶,我是無法在這個年齡獲得這么多成果的。”
作為一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尹喬之的履歷已經非常豐富、漂亮了。除入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外,她還曾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團隊。在科研上,她曾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教學上,她曾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指導的學生在多項全國賽事中表現優異。
尹喬之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現場
???
如果說有什么心得的話,她這樣總結:“作為女性,永遠不要因為種種外界原因,放棄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即便生活中一些困境讓你不得不做出取舍,也請一定不要完全舍棄事業。當你在自己喜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總會有所成就的。”
*文中均為受訪者供圖
?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精英視角
-
產品技術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