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靜脈連接左心房合并心內畸形病例分析
下腔靜脈連接左心房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心臟靜脈回流異常。在國內外僅有的少數報道中,此類畸形常確診于中年或青年人群中,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醫源性,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勞力后氣促、發紺,低血氧飽和度,高血紅蛋白血癥等。我們報道的為2例2~3個月大的嬰兒期患者,同時合并其他的心臟畸形,超聲、CT及術中探查幫助最終確診。
?
1.病例資料
?
病例1,女,3個月16d。因為生長發育緩慢就診(出生體重3.15kg,入院體重3.67kg)。呼吸室內空氣的情況下,四肢經皮血氧飽和度測量值為97%~100%。體格檢查,呼吸48次/分,心前區未聞及明顯雜音。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胸片提示:右心緣明顯膨隆,肺動脈段隆起,肺血增多,心胸比0.57。超聲及CT共同提示:下腔靜脈連接左心房(圖1),心內型部分肺靜脈異位引流,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患者術中探查見房間隔缺損巨大,約2.5 cm,下腔靜脈于近房間隔缺損下緣處匯入左心房,開口緊靠右下肺靜脈。右上肺靜脈在房間隔缺損上方匯入右心房,其余肺靜脈匯入左房。手術切除殘存房間隔組織,用牛心包補片重建房間隔,將上下腔靜脈分隔入右房,肺靜脈分隔入左房。患者術后15d康復出院,目前隨訪至術后1年,心功能正常。
?
圖1病例1。a)超聲右心房切面,可見下腔靜脈及肺靜脈共同連接左房,房間隔缺損較大。IVC下腔靜脈;PV肺靜脈;LA左心房;RA右心房;b)心臟增強CT橫斷面連續層面,下腔靜脈收納肝靜脈血流后直接匯入左心房
?
病例2,患者,男,1個月26d。因咳嗽、氣促就診。入院時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胸骨左緣2至3肋間可聞及Ⅱ/Ⅵ級收縮期雜音。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胸片提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61。超聲提示:左房三房心,房間隔缺損(繼發孔型)肺動脈高壓。CT提示:左房三房心,下腔靜脈異位引流(圖2),房間隔缺損。患者術中探查見:房間隔近乎缺如,左房內可見帶孔(直徑約2mm)隔膜,將左房分為真房和副房,副房與肺靜脈相連,真房與二尖瓣相連,下腔靜脈回流入左心房副房。手術同前,牛心包補片重建房間隔,恢復心臟靜脈正常回流關系。患者術后恢復良好,隨訪至術后半年,心功能正常。
?
圖2病例2。a)超聲多普勒右心房切面,提示下腔靜脈及肺靜脈共同連接并回流入左心房,ASD房間隔缺損;b)心臟增強CT橫斷面連續層面,*示下腔靜脈直接連接左心房,合并左房三房心,左房隔膜位置(黑箭)
?
2.討論
?
心臟靜脈回流異常,包括常見的肺靜脈異常連接,以及罕見的上、下腔靜脈,肝靜脈和冠狀靜脈的異常連接。下腔靜脈連接左心房在1955年由GardnerDL首次發現并報道,最早的外科修復在1964年由Nasseri?M完成。方立德將下腔靜脈異常回流進行分型:Ⅰ(a)經奇靜脈,右側上腔靜脈入右心房;Ⅰ(b)經半奇靜脈、奇靜脈,右側上腔靜脈入右心房;Ⅱ(c)經半奇靜脈,左側上腔靜脈入右心房;Ⅱ(d)經半奇靜脈,左側上腔靜脈入左心房;Ⅲ(e)直接入左心房;Ⅲ(f)在右側上腔靜脈旁直接入右心房。其中經右側上腔靜脈分為Ⅰ類,經左側上腔靜脈為Ⅱ類,不經上腔靜脈為Ⅲ類。
?
據目前已發表個案報道,患者通常可獲得正常的生長發育,最常見的主訴是勞力后發紺、氣促,心導管檢查時測量左房壓可正常。部分無癥狀患者,在做經股靜脈介入治療過程中被偶然發現。少數患者既往有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史,再次入院檢查時被發現。我們報道的兩例均屬于Ⅲ(e)型,在術前超聲和增強CT檢查中已經確診。增強CT掃描圖像中,通常不難追蹤到下腔靜脈直接匯入左房。如果經下肢靜脈注射對比劑,圖像中還可以觀察到左房顯影先于右房,左房密度高于右房。
?
超聲在檢查時,容易將房間隔殘緣誤認為較長的下腔靜脈瓣,以致漏診此類疾病,也有報道通過下肢注射超聲對比劑進而幫助診斷此畸形。追溯至人胚時期,胚胎發育至第6~8周時,一方面右竇房瓣逐步退化,其尾端形成較大的下腔靜脈瓣及較小的冠狀竇瓣,另一方面心房頂部的第二房間隔呈弧形,向心內膜墊方向生長。有假說認為,未完全退化的右房瓣殘端與第二房間隔錯誤的融合,將下腔靜脈開口分隔入左心房,從而形成了此類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