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城市綠地與學齡兒童視力水平呈正相關
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亞軍課題組研究發現,城市綠地與學齡兒童視力水平呈正相關,與視力受損風險呈負相關。相關成果發表于《環境國際》。
“該研究是一項以中國大樣本學齡兒童人群為對象的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論文通訊作者陳亞軍表示,課題組利用兒童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發展項目的區域大型前瞻性隊列數據去探索長期暴露于城市綠地(如住宅、學校)與學齡兒童視力水平發育之間的關系及其潛在路徑。
該研究從2016學年開始對中國286,801名學齡兒童進行基線調查,并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使用標準化對數視力表對兒童視力進行測量,視力受損定義為視力較好眼睛的視力低于最小分辨角單位的0.0對數。使用歸一化植被指數等植被指數來評估兒童家庭和學校周圍的綠地水平,且基于小學生的日常活動模式計算了活動場所時間加權平均值的綜合綠地指數(家庭-學校綠地指數)。另外,選擇空氣污染、體力活動、戶外活動時間和娛樂屏幕時間作為候選中介因素,以進一步探討城市綠地影響學齡兒童視力的潛在作用路徑。
該研究發現,城市綠地與學齡兒童視力水平呈正相關,與視力受損風險呈負相關。具體而言,較高的城市綠地與較低的基線視力z分數(即較好的視力水平)和較慢的3年隨訪視力z分數下降(即兒童視力下降的速度越慢)有關;綠地面積越大,視力受損的風險越低,家庭、學校綠地暴露增加與視力損傷風險呈反向關系,以家庭-學校綠地綜合指數每增加一個IQR與兒童視力受損風險降低7%存在顯著關聯。
此外,男孩和家庭收入低和/或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兒童可能會從周圍綠地中獲得更多對視力的有益影響。中介分析表明,體力活動和娛樂屏幕時間可以部分解釋這些有益關聯,而空氣污染(PM10)和戶外時間在這些關聯中的作用相對較小。
研究結果提示,提高城市綠地水平(家庭、學校)可能對學齡兒童的視力健康帶來益處。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對城市綠地環境的改善和優化會對包括兒童在內的更廣泛人群產生大范圍的持久影響。相較于基于個體的近視預防措施,基于群體的預防措施(即從城市規劃和學校衛生的角度對社區和學校周圍綠化建設進行優化提升)將會產生更高且更為長久的衛生經濟學效益。據悉,該研究對我國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預防和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