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表面等離子共振分子互作BIACORE的原理

    2021.10.13

    首先先了解幾個術語和定義:

    表面等離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一、消逝波

    當光從光密介質入射到光疏介質,入射角增加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達到90°時,折射光將完全消失,而只剩下反射光,這種現象叫做全反射

    當以波動光學的角度來研究全反射時,人們發現當入射光到達界面時并不是直接產生反射光,而是先透過光疏介質約一個波長的深度,再沿界面流動約半個波長再返回光密介質。則透過光疏介質的波被稱為消逝波。

    如下圖所示。

    1665769489182824.png

    1665769489239924.png

    全反射時如圖中所示沿X軸方向振幅衰減的一個波,即入射光波在反射面不立即消失,而是投射進入光疏介質一定深度,且振幅在垂直方向呈指數衰減,這種電磁波叫消逝波

    二、等離子波

    把金屬表面的價電子看成是均勻正電荷背景下運動的電子氣體,其中正、負帶電粒子數目幾乎相等,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等離子體。當金屬受電磁干擾時,金屬內部的電子密度分布會變得不均勻。因為庫侖力的存在,會將部分電子吸引到正電荷過剩的區域,被吸引的電子由于獲得動量,故不會在引力與斥力的平衡位置停下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之后電子間存在的斥力會迫使已經聚集起來的電子再次離開該區域。由此會形成一種整個電子系統的集體震蕩,而庫侖力的存在使得這種集體震蕩反復進行,進而形成的震蕩稱等離子震蕩,并以波的形式表現,稱為等離子波。

    1665769697456210.png

    三、SPR光學原理

    光在棱鏡與金屬膜表面上發生全反射現象時,會形成消逝波進入到光疏介質中,而在介質中又存在一定的等離子波。當兩波相遇時可能會發生共振。當消逝波與表面等離子波發生共振時,檢測到的反射光強會大幅度地減弱。能量從光子轉移到表面等離子,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表面等離子波吸收,使反射光的能量急劇減少。

    可以從反射光強響應曲線看到一個最小的尖峰,此時對應的入射光波長為共振波長,使反射光完全消失的入射角就是SPR角。SPR角隨金膜表面折射率變化而變化,而折射率的變化又與金膜表面結合的分子質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過對生物反應過程中SPR角的動態變化獲取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特異信號。

    SPR生物傳感器的光源為偏振光(polarized light),傳感芯片(sensor chip)表面鍍有一層金膜,實驗時,先將一種生物分子(ligand)固定在金膜表面,然后將與之相互作用的分子(analyte)溶于溶液(或混合液)流過芯片表面。SPR檢測器能跟蹤溶液中的分子與芯片表面的分子結合、解離整個過程的變化,不同角度的反射光的光強被記錄后得到角度-光強曲線圖,每條曲線的波谷即為該曲線的共振角,共振角對應的角度為共振信號(resonance signal),時間與對應共振信號的曲線即為SPR傳感圖(sensorgram)。

    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儀(BIACORE)的原理

    1665769893816046.png

    當一束光線通過棱鏡射向金屬表面,在金屬發生全反射現象時,會在金屬膜中產生消逝波,消逝波與表面等離子波發生共振時,檢測到的反射光強會大幅度地減弱。此時對應的入射光波長為共振波長,對應的入射角為共振角,即SPR角。SPR角隨著金屬表面折射率的變化而變化,而折射率的變化又與金屬表面結合的分子質量成正比。

    1665769893268084.png

    Biacore的核心組件就是由微流路系統,光學組件及金膜芯片組成。金膜芯片上的蛋白和流路中的分子結合有解離的過程中,SPR角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檢測器檢測到這種變化,根據此變化曲線作圖分析,可得出分子間的結合常數Ka、解離常數Kd或親和力常數KD

    ?

    以免疫學分析為例,在金膜表面固定某種受體(如抗體)然后流過含相應配體(如抗原)的樣品,配體與受體的結合將使金膜與溶液界面的折射率上升,從而導致共振角發生變化。為了表述的方便,共振角(或共振信號)可以用共振單位(resonance units,RU)來表示。對大多數生物分子而言,1000RU大約等于1mm2的面積上有1ng的質量變化,相當于溶液中蛋白濃度為6mg/mL。SPR生物傳感器通過檢測獲得共振角的改變程度,便可以對配體濃度進行定量。

    ? SPR 是一種折光率傳感器,其響應值反映了SPR角度的改變?

    ? 響應信號依賴于芯片表面分子的濃度和溫度?

    ? 1 RU 的響應值大致上相當于芯片表面結合物質的濃度改變了1 pg/mm2 (蛋白結合與CM5芯片)?

    如下圖所示。

    Biacore的核心組件包括:

    13322_202210150246221.jpg

    SPR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腫瘤研究;免疫學和傳染病;神經科學;生物制藥;蛋白質組學。

    Biacore可研究的生物分子范圍包括:蛋白質;DNA/RNA;脂類/脂質體/生物膜;多糖;多肽;小分子;全細胞病毒/微生物。

    可分析的對象:

    13322_202210150223351.jpg

    Biacore核心組件

    13322_202210150246221.jpg

    Biacore提供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信息包括:

    • 有無結合(Yes or no)

    • 結合的特異性和選擇性(Specificity)

    • 兩種分子的結合強度-親和力(Affinity)

    • 結合和解離的快慢和復合體的穩定性-動力學(Kinetics)

    • 功能復合體形成的參與者、協同者和組裝順序(Mechanism)

    • 分子結合的溫度與熱力學特征(Thermodynamics)

    • 目標分子活性含量的檢測(Concentration)

    SPR光學組件

    13322_202210150240591.jpg

    微流控系統(IFC)具有的特性包括:集成化、自動化的微流路控制系統;樣品消耗量低;為互相作用分析而設計優化

    13322_202210150247351.jpg

    微流控系統(IFC)-流動池的特點為:

    IFC上有4個流動池;可選擇單獨、配對、串聯使用。流動池為配對使用進行了優化(Fc1-Fc2,Fc3-Fc4)

    13322_202210150248511.jpg

    傳感芯片:

    13322_202210150256481.jpg

    13322_202210150306301.jpg


    葡聚糖表面的特點:親水性;溫和型:和2%濃度的葡聚糖水溶液環境相似;非特異性結合量低;高結合容量;易于進行共價結合;出色的化學穩定性。

    ?

    傳感芯片的選擇:

    11種不同的芯片種類

    • CM5,CM4,CM3:芯片、蛋白、肽段、小分子等

    • CM7:小分子化合物研究

    • SA芯片:生物素標記的分子,如核酸、糖類等

    • Biotin CAP芯片:可逆性生物素捕獲芯片心

    • NTA芯片:His重組蛋白

    • L1芯片:模擬脂質雙分子層環境

    • HPA芯片:實現膜系統相關的互作分析

    • C1芯片:研究細胞、病毒等大顆粒分子

    • Au裸金芯片:客戶定制表面(材料、高分子等)

    30余種不同的試劑盒及緩沖液產品:

    • 氨基偶聯試劑盒、巰基偶聯試劑盒;

    • GST捕獲試劑盒 GST重組蛋白分析

    • NTA捕獲試劑盒 His重組蛋白分析?

    最常用的傳感器芯片:

    13322_202210150308081.jpg

    ?

    Biacore實驗的基本流程

    13322_202210150309141.jpg

    分析物和配體的定義

    13322_202210150314241.jpg

    芯片表面預處理 – 偶聯/固定配體 (Immobilization)?

    –什么是固定配體??

    –將配體直接(共價)或者間接地 (通過捕獲分子) 固定于芯片表面;或稱為偶聯蛋白:在芯片表面偶聯分子Ligand或捕獲分子?

    13322_202210150317561.jpg


    樣品進樣(Injection)的過程為:

    • 分析物(Analyte)進樣后,以恒定的流速和濃度流過芯片表面

    • 樣品中的待分析物與固定在芯片表面上的配體發生結合,芯片表面物質的質量發生改變,儀器記錄下對應的響應值(response)的改變

    • 進樣結束后,切換緩沖液流過芯片表面,分析物由配體上自發解離,解離的進程由響應值實時監控

      13322_202210150312291.jpg

    ?

    芯片再生(Regeneration)的過程為:

    • 將自發解離后仍然結合于配體的分析物徹底洗掉

    • 配體的結合活性必須保留。

    13322_202210150303181.jpg

    傳感圖(The sensorgram)

    13322_202210150244491.jpg

    實驗設計

    選用CM5傳感芯片→在金膜表面固定表達純化后的D結構域蛋白→流過含抗體的樣品→抗體與D結構域蛋白的結合將使金膜與溶液界面的折射率上升,從而導致共振角發生變化→檢測蛋白與抗體的結合情況。

    文章提到的儀器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