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半乳糖苷酶的來源
β-半乳糖苷酶的主要來源有:① 細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其中細菌中的乳酸菌、大腸桿菌等,霉菌中的米曲霉、黑曲霉等,酵母中的脆壁克魯維酵母、乳酸克魯維酵母等,放線菌中的天藍色鏈霉菌等;② 植物,尤其是杏、扁桃和蘋果等;③ 哺乳動物,特別是幼小哺乳動物的小腸中。僅來源于微生物的β-半乳糖苷酶有工業應用價值,商業用酶源一般認為酵母(如乳酸克魯維酵母、脆壁克魯維酵母) 最為安全,其次為黑曲霉。
不同來源的β-半乳糖苷酶最適pH 在4.0~7.5之間不等。最適pH 不同決定了來源不同的β-半乳糖苷酶各自的用途不同,如霉菌所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的最適pH 偏酸性(pH 2.5~5.0),適用于酸性乳清和干酪的水解(含大量乳糖);而酵母和細菌所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的最適pH 近中性(分別為pH 6~7 和pH 6.5~7.5),適于牛乳(pH 6.6)和鮮乳清(pH 6.1)的水解。β-半乳糖苷酶的最適作用溫度范圍較寬,在37~50 ℃之間。酵母β-半乳糖苷酶的最適作用溫度在35 ℃左右;而霉菌的最適作用溫度一般在50 ℃以上,最高可達60 ℃;環狀芽抱桿菌可達65 ℃;嗜熱水生菌則為80 ℃。耐高溫微生物菌株使用時可避免雜菌污染,所以細菌尤其是嗜熱細菌所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正得到廣泛的研究。迄今,大腸桿菌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研究得最徹底,并已大量應用于生化分析 。
推薦
-
招標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