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最佳荒漠草原植被恢復模式技術
荒漠草原植物種類貧乏,草叢低矮,生態系統穩定性差,一旦退化很難恢復。目前我國在退化地生態恢復方面雖然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主要恢復技術包括圍欄封育、補播、松土、淺耕翻、火燒、施肥、施秸稈或枯草等,這些草地植被恢復技術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等特點。但是,如何如針對退化草原特點、水土流失特征,分析不同植被恢復模式下植物群落特征、土壤水分、地表徑流和侵蝕量的變化,通過對不同植被恢復模式的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進行評價,選擇最佳的創新技術是草地生態建設中亟需提供的科研需求項目。
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和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榮浩、何京麗、張林、楊紅艷等,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術及示范”、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重點區域荒漠化過程與生態修復研究示范”的支持下,以內蒙古四子王旗境內退化荒漠草原為研究區域,研究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植物群落組成、土壤含水量、土壤侵蝕的影響,為退化草原水土流失治理和草原生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運用主成分分析2015年至2017年的試驗監測數據。
他們在《水土保持通報》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在退化荒漠草原實施的“圍欄封育”“圍欄封育+灌木條帶+施肥復壯”“圍欄封育+松土補播+草種包衣”3種植被恢復模式試驗樣地的植物種類組成、群落總蓋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放牧天然草地,其中“圍欄封育+灌木條帶+施肥復壯”“圍欄封育+松土補播+草種包衣”兩種種植被恢復模式的地上生物量與放牧天然草地之間變化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3種植被恢復模式的實施有效控制了土壤侵蝕,徑流量和土壤侵蝕量均低于天然草地,其中“圍欄封育+松土補播+草種包衣”技術措施的植被恢復模式在保持水土資源、增加群落穩定性等方面的生態效益最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961/j.cnki.stbctb.2019.05.042
-
產品技術
-
科技前沿
-
科技前沿
-
項目成果
-
科技前沿
-
項目成果
-
項目成果
-
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