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是子午嶺區近20年植被改善的關鍵因素
?
?
2000-2018年子午嶺區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貢獻度。
?
2000-2018年子午嶺區生長季植被增強型指數EVI空間變化及其顯著性特征。 圖片均由論文作者提供
?
子午嶺區包括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區域,位于黃土高原腹地,地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該區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在7—9月,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區域橫跨陜西、甘肅兩省,行政單元包括甘肅省華池、合水、寧縣、正寧、以及陜西省吳起、志丹、安塞、寶塔、甘泉、富縣、黃陵、宜君、王益、印臺、耀州、旬邑共16個縣區。子午嶺區目前天然林已消失殆盡,是黃土高原唯一保存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區。該區植被以人工林和次生天然林為主,覆蓋度約46%。植被類型單一,樹種結構簡單。人工樹種主要有油松、樟子松、刺槐、側柏等。
?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鞏杰、靳甜甜、曹二佳等將子午嶺區植被覆蓋度大于70%的連片區域劃分為核心林區(主要分布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研究區總面積的25%),和周邊區域分別開展研究。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MODIS EVI(即植被增強型指數)數據、中國氣象數據網及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氣象數據為數據源,利用像元二分法、相關分析、殘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子午嶺區2000—2018年生長季(4—10月)植被覆蓋的時空變化及其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并定量分析了兩者的貢獻率,旨在為子午嶺區生態保護、植被恢復監測與評價、生態保護及人類活動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新出版的2022年第1期《水土保持通報》上。
?
研究表明,近20年來氣溫和降水量的變化對子午嶺區的核心林區植被覆蓋變化影響不顯著。人類活動(主要是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等)對周邊區域(如吳起、志丹、安塞、寶塔、寧縣、甘泉等縣區)EVI的變化以正向影響為主,但對核心林區EVI變化的影響不顯著。
?
整體而言,近20年來子午嶺區植被覆蓋變化以極顯著改善為主,其變化是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變化對子午嶺區植被覆蓋變化的貢獻度為28.19%,人類活動的貢獻度為71.81%。生態建設對子午嶺區植被變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
研究團隊建議,今后仍應加強對子午嶺區森林的保護、監測與管理措施,減少人類活動的不利影響,并通過系統化生態建設項目進一步促進該區植被修復,為黃土高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服務。
?
文章相關信息:http://stbctb.alljournal.com.cn/stbctb/article/abstract/20220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