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院士陳敬熊的科學人生
2021年10月16日,陳敬熊院士將迎來百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陳院士波瀾壯闊的科學人生,共同祝愿陳敬熊院士百歲生日快樂!
陳敬熊院士
1954年,陳敬熊第一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他寫道:“舊社會貧窮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學技術太落后,一切物質文明包括飛機、大炮全是靠技術搞出來的,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發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
此前一年,他關于軍用短波天線的研究成果在朝鮮戰場“開花結果”,為志愿軍痛擊敵人贏得寶貴時間。在讀書時就決心走工科報國道路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前副所長陳敬熊,在與科研相伴的70年里,一步一步接近著自己的理想。
科技自立以自強
陳敬熊的求學路頗為艱辛,讀了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和兩所高中,期間還因為抗日戰爭兩度失學。雖屢遭磨難,但他求學向上的心從未停止。
科技自立才能自強,這是目睹社會紛亂的陳敬熊悟到的。他大學和研究生選擇了電機和電信專業,要以扎實的專業基礎,為新中國的科研建設貢獻力量。
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線通訊”問題,這個軍用通訊天線理論問題的研究,為陳敬熊解決朝鮮戰場坑道的天線通訊問題打下基礎。
在陳敬熊專心研究地面波問題,為軍用通信天線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的時候,他所在的工作單位與幾家科研單位聯合,組建成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
1957年11月,陳敬熊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剛剛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究“1059”導彈天線。“1059”是以蘇聯“P-2”導彈為原型結合國內實際仿制的第一代國產導彈,而陳敬熊研制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
蘇方提供的圖紙不完整,對關鍵技術問題也守口如瓶。陳敬熊帶領團隊自力更生,吃透導彈天線設計原理,自己研制。他提出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極大簡化金屬圓錐體、圓柱體、拋物柱體等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為彈上天線設計成功提供理論依據,并打破了蘇方專家關于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
這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范之一。
在研制“1059”導彈的同時,國家還開展了另一項代號為“543”的低空導彈仿制工作,這就是“紅旗一號”。
當時美蔣利用U-2高空偵察機肆意侵入我國凌空進行挑釁,威脅我國國土安全。在錢學森約見陳敬熊,點將他攻關“543”指導站天線誤差問題時,轉述了賀龍的話:“毛主席說,美國的U-2飛機打不下來,他都睡不著覺,一定要把技術關鍵攻下來,讓毛主席睡好覺!”
陳敬熊帶領攻關小組歷經半年時間,經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上百次試驗,找到天線產生誤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個夜里,經過“治病”的天線在試驗后證實陳敬熊和攻關小組的改裝方案完全正確,已經生產出來的24部配套“543”導彈的天線被“救活”,性能超越蘇聯同型號天線。這標志著“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結束。之后,“紅旗一號”裝備到部隊,加強了我國的防空力量。
這一解決辦法被沿用到紅旗二號導彈和紅旗二號甲導彈天線的生產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擊落“U-2”飛機,擔起了保衛祖國領空的神圣職責。
因為為“紅旗一號”等地空導彈制導站研制天線關鍵技術,陳敬熊1987年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與黨同齡,追隨黨的目標
在對國防科技事業不斷探索的同時,陳敬熊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21年出生的他,與黨同齡。從讀書時起他就逐漸樹立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陳敬熊交通大學的畢業證底色中間橫排著五個空心紅字——“為人民服務”。入學時還是中華民國,畢業時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陳敬熊說:“親身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又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各個發展階段,我深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能發展中國……我希望盡快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后,陳敬熊給妹妹時說“我有許多缺點,我一定要改掉它,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在25年的入黨路中,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科技救國信念、堅定科技報國初心。尤其是受錢學森之命攻關”543”指導站天線,陳敬熊更加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他的信任,思想認識水平也進一步提高。
1979年,23所科技處黨支部通過陳敬熊的入黨申請,同意吸納他為預備共產黨員。與科研事業一同長跑的入黨路,迎來了曙光。
支部大會的決議中寫道:“希望陳敬熊同志入黨后深入第一線,以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四化多做貢獻。”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陳敬熊為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斷撒播著科技星火。
陳敬熊認為,人才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大支撐,他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累積并總結了一套適合航天事業發展的理論和經驗,他將這些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科技人員。
建院初期人才極度匱乏的時候,陳敬熊第一個提出“導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方法。他鼓勵有技術基礎的徒弟勇于實踐,對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則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導下,培養出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些優異學生更是成長為技術專家。這樣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方法引起領導重視,1961年,二分院在全院推廣“導師帶徒”。
為了滿足人才梯隊建設的需要,他還張羅航天系統自主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執教,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播撒科技星火。在為北航講授“電磁波理論”時,因為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陳敬熊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分享自己多年電磁場微波理論研究的心得。
由于年齡和體力的關系,耄耋之年他已經很少參與具體工作,但依然擔任了集團和23所的科技委技術顧問,參與型號方案評審、參加各類學術活動。
90多歲時,陳敬熊還堅持學習和研究,用自創的數學算法推導公式。“不得老年癡呆癥”是他對自己的要求。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他這樣說。
“我今年見證了黨的第一個一百年,以后還要繼續看著祖國事業、航天事業的發展”。
陳敬熊與航天的“不了情”,還在繼續。
-
人物動向
-
精英視角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