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壤普查技術路線與方法
以土壤二普、國土三調、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業普查、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體系等工作形成的相關成果為基礎,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模型模擬技術、現代化驗分析技術等為科技支撐,統籌現有工作平臺、系統等資源,建立土壤三普統一工作平臺,實現普查工作全程智能化管理;統一技術規程,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操作;以土壤二普土壤圖、地形圖、國土三調土地利用現狀圖、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點位圖等為基礎,編制土壤三普統一工作底圖;根據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等,參考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點位、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等在工作底圖上統一規劃布設外業調查采樣點位;按照檢測資質、基礎條件、檢測能力等,全國統一篩選測試化驗專業機構,規范建立測試指標與方法;通過“一點一碼”跟蹤管理,構建涵蓋普查全過程統一質控體系;依托土壤三普工作平臺,國家級和省級分別開展數據分析和成果匯總;實現土壤三普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科學、規范、高效推進普查工作。
1. 構建平臺。利用遙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術、模型模擬技術和空間可視化技術等,統一構建土壤三普工作平臺,構建任務分發、質量控制、進度把控等工作管理模塊,樣點樣品、指標閾值等數據儲存模塊,數據分類分析匯總模塊等。
2. 制作底圖。利用土壤二普土壤圖、地形圖,國土三調土地利用現狀圖、最新行政區劃圖等資料,統一制作滿足不同層級使用的土壤三普工作底圖。
3. 布設樣點。在土壤普查工作底圖上,根據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等劃分差異化樣點區域,參考全國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布點、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等,在樣點區域上采用“網格法”布設土壤外業調查采樣點;根據主要土壤土種(土屬)的典型區域布設剖面樣點。與其他已完成的各專項調查工作銜接,確保相關調查采樣點的同一性。樣點樣品實行“一點一碼”,作為外業調查采樣、內業測試化驗等普查工作唯一信息溯源碼。
4. 調查采樣。省級統一組織開展外業調查與采樣。根據統一布設的樣點和調查任務,按照統一的采樣標準,確定具體采樣點位,調查立地條件與土壤利用信息,采集表層土壤樣品、典型代表剖面樣等。表層土壤樣品按照“S”型或梅花型等方法混合取樣,剖面樣品采取整段采集或分層取樣。
5. 測試化驗。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現代化驗分析技術為基礎,規范確定土壤三普統一的樣品制備和測試化驗方法。其中,重金屬指標的測試方法與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相銜接一致。開展標準化前處理,進行土壤樣品的物理、化學等指標批量化測試。充分銜接已有專項調查數據,相同點位已有化驗結果滿足土壤三普要求的,不再重復測試相應指標。選擇典型區域,利用土壤蚯蚓、線蟲等動物形態學鑒定方法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等,進行土壤生物指標測試。
6. 數據匯總。按照全國統一的數據庫標準,建立分級的數據庫。以省份為單位,采用內外業一體化數據采集建庫機制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數據匯總,形成集空間、屬性、文檔、圖件、影像等信息于一體的土壤三普數據庫。
7. 質量校核。統一技術規程,采用土壤三普工作平臺開展全程管控,建立國家和地方抽查復核和專家評估制度。外業調查采樣實行“電子圍欄”航跡管理,樣點樣品編碼溯源;測試化驗質量控制采用平行樣、盲樣、標樣、飛行檢查等手段,化驗數據分級審核;數據審核采用設定指標閾值進行質控,階段成果分段驗收。
8. 成果匯總。采用現代統計方法等,對土壤性狀、土壤退化與障礙、土壤利用等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數字土壤模型等方法進行數字制圖,進行成果凝練與總結。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精英視角
-
政策法規
-
焦點事件
-
政策法規
-
企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