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通過成果鑒定
5月4日,廣東省科技廳委托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在華南植物園主持召開了由該園負責完成的“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由廣東省林科院、中科院廣州分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華南師范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廣東省林科院院長張方秋研究員擔任主任。華南植物園領導任海、魏平和相關課題組科研人員20余人參加了鑒定會。
該成果由任海、邢福武、段俊、馬國華、張奠湘研究員等負責的6個課題組經頂層設計,歷時8年完成。科研人員系統開展了分布于華南的報春苣苔、伯樂樹、四藥門花等28種珍稀瀕危植物的生態生物學特性及繁殖生物學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方法進行珍稀瀕危物種回歸的新模式;揭示了報春苣苔、虎顏花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機理。該成果通過成功的易地回歸,澄清了當前學術界的爭論,從而證明在氣候變化情景下,人類可以幫助珍稀物種遷移/定居。課題組還將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生物學研究成果進行了應用,與有關單位合作建立了5個種9個回歸示范點及2個苗圃生產基地,開辟了珍稀瀕危植物產業化的新途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生態效益和9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該成果完成過程中共發表論文33篇,其中SCI論文23篇,國際會議報告5篇;國家咨詢報告2份;申請國家發明ZL6項,獲授權4項。
鑒定委員會聽取了成果報告,通過質詢及實地考察組培溫室后認為,該成果建立的“選取適當的珍稀植物,進行基礎研究和繁殖技術攻關,再進行野外回歸和市場化生產,實現其有效保護,同時通過區域生態規劃及國家戰略咨詢,推動了整個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回歸和利用”保育模式,在全球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利用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成果在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機理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集成生物技術與生態恢復技術進行珍稀瀕危植物回歸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鑒定會現場
專家組實地察看組培溫室
-
企業風采
-
焦點事件
-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