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logy:武大學者發現乙肝病毒致癌新機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肝細胞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已經鑒定出可能增加HCC發展風險的幾種病毒因子,但導致正常肝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分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中國是全世界感染乙肝人數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有3.5億左右的慢性乙肝攜帶者,其中約1/3在中國。目前,中國每年約有50多萬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導致的肝臟損害和肝癌。
乙肝病毒HBeAg及其前體蛋白是乙肝病毒的非結構蛋白,雖然其不直接參與乙肝病毒的復制過程,但是以往研究表明,HBeAg陽性往往伴隨著乙肝病毒的高復制水平;而且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相對于HBeAg陰性,在HBeAg陽性的情況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風險要提高大約3倍。然而,HBeAg是否直接促進肝細胞腫瘤發生仍然缺乏實驗證據。
來自武漢大學郭德銀教授研究組開展了一項研究,明確了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與肝細胞癌發生的關系及其分子機制,揭示了乙肝病毒HBeAg及其前體通過結合NUMB蛋白進而影響一種重要抑癌因子p53的活性進而促進肝細胞腫瘤發生。
研究表明,HBeAg結合NUMB蛋白后,能促進HDM2對p53蛋白的泛素化,促進p53降解;HBeAg也能夠降低p53蛋白乙酰化水平及改變其核質分布,使其更多的分布在細胞質中進而降低其轉錄活性。該論文解釋并驗證了之前關于HBeAg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揭示HBeAg直接參與肝細胞腫瘤發生,并闡述了其促進肝癌發生的分子機制,該工作對全面了解乙肝病毒的致癌具有相對重要的理論意義,為防治該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