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生物化學技術> 生化標記技術>分子信標的原理、應用及其研究進展

    分子信標的原理、應用及其研究進展

    關鍵詞: 分子 信標 原理 進展來源: 互聯網

    摘要 分子信標技術是一種基于熒光共振能量轉移現象(FRET)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分析技術。分子信標作為一種熒光標記的分子探針,具有極強的特異性和較高的靈敏度,目前已經成為基礎醫學和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著重介紹了分子信標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并對其近年來的研究進展做以簡單介紹。

    1 引言

    在基因時代和蛋白質時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具有高靈敏度和高親和力的生物分子探針,用以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1996年Tyagi和Kramer首先建立了分子信標技術,很快這種技術就廣泛的應用于醫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學和化學等諸多領域。

    分子信標技術具有極高的特異性,而且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特別是它可以進行實時定量檢測、甚至可以用于活體分析。在臨床診斷、基因檢測等領域,分子信標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近年來,人們對分子信標的結構作了諸多改進,發展出很多具有更多特性的新型分子信標。隨著分子信標的發展,該技術也必將在更多領域中發揮出它的優勢。

    2 分子信標的原理

    分子信標是一種熒光標記的寡核苷酸鏈,一般含有25~35個核苷酸。在結構上,分子信標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

    (1)、環狀區:一般由15~30個核苷酸組成,可以與靶分子特異結合;

    (2)、莖干區:一般由5~8個堿基對組成,在分子信標與靶分子結合過程中可發生可逆性解離。

    (3)、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熒光基團一般連接在5ˊ端;淬滅基團一般連接在3ˊ端,常用4-(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基)苯甲酸(DABCYL)作為淬滅基團。根據Foerster理論,中心熒光能量轉移效率與兩者距離的6次方成反比。所以只有熒光基團與淬滅基團之間達到一定的距離時才會產生熒光。

    自由狀態時,分子信標呈發卡式結構,從而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相距較近(約7~10nm)。此時發生熒光共振能量轉移,使熒光基團發出的熒光被淬滅基團吸收并以熱的形式散發,熒光幾乎完全被淬滅,熒光本底極低。當分子信標與靶分子結合時,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之間的距離加大,從而,分子信標的熒光幾乎100%恢復。而且所檢測到的熒光強度與溶液中靶標量成正比。

    3 影響分子信標的主要因素

    分子信標中,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分子信標的最主要因素。根據Foerster理論,熒光基團與淬滅基團之間的距離直接影響熒光的強度。

    另外,溫度也是影響分子信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較低溫度下,分子信標才可以保持發卡結構。在較高溫度下,分子信標將無法保持其發卡結構,甚至使其伸展為隨機線狀,造成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分離,從而發出熒光,出現假陽性結果。有文獻表明,其熔鏈溫度取決于莖干區的長度、G-C含量和緩沖液的離子強度。

    Bonnet等研究溫度對分子信標影響時發現,體系的熒光強度呈現為一個先減弱后增強的過程。就此,Bonnet等做出如下解釋:

    在較低溫度下,分子信標與靶標結合呈S1狀態,發出熒光。隨著溫度升高,分子信標與靶標分離,分子信標重新恢復為發卡式結構即S2狀態,從而熒光強度減弱。溫度持續增高,將導致分子信標熔鏈即S3狀態,熒光基團與淬滅基團分離,導致熒光恢復。

    環境pH值也是影響分子信標的一個因素。pH值過高,分子信標的發卡結構可能被破壞,出現假陽性結果。此外,分子信標的純度,也將對分子信標產生影響。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