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清洗與包裝技術
(一)物品清洗新的或用后的各種器皿,包括玻璃器皿、塑料器皿、金屬器械、除菌濾器等都應嚴格清洗。新購置的玻璃器皿,常有游離堿性物質,并附有一些對細胞和胚胎培養有害的物質,如有害金屬及灰塵等,因此,新的玻璃器皿在使用前應徹底清洗并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可先在清水中沖洗,晾干水分后在洗液(表3-4)中浸泡過夜,再經流水沖洗6小時以上。必要時,還需經1%鹽酸溶液浸泡數小時,再用流水沖洗數小時,經蒸餾水漂洗3次以上,最后用重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漂洗2次,60℃烘干備用。已用過的玻璃器皿用洗滌劑刷洗,刷洗時用力要輕,防止損傷器皿表面或造成劃痕,或用超聲波清洗儀清洗,清洗后用流水沖洗數小時,經蒸餾水漂洗3次以上,最后用多重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漂洗2次,烘干備用。新的已滅菌的塑料器皿打開即可以使用。已用過的塑料器皿應先用清水充分浸泡,或超聲波清洗儀清洗,沖洗干凈,再2%NaOH溶液浸泡過夜,流水沖洗數小時,然后用1%稀鹽酸浸泡數小時,流水沖洗數小時,最后用蒸餾水漂洗3次,多重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漂洗2次,晾干后備用。新的金屬器皿用熱洗滌劑溶液洗凈,再用清水沖洗,擦干即可。培養器皿已受微生物污染時,先用高壓蒸汽滅菌后清洗。需重復使用的除菌濾器用清水沖洗后,用洗液沖洗,硫酸抽濾清洗,再用清水沖洗,之后用蒸餾水連續抽濾沖洗,最后用多重蒸餾水連續抽濾沖洗,烘干備用。應以耐酸、耐熱、開口較大的容器盛裝洗液。可根據需要選用不同強度的洗液,配制洗液的方法是:①按照表2-1介紹的配方,將需要量的重鉻酸鉀和蒸餾水加到選用的容器內;②向容器內緩慢、分次加入濃硫酸(工業硫酸即可),輕輕攪拌溶液,以加快散熱及促進重鉻酸鉀溶解。加入濃硫酸時切勿過急,以免液體驟熱,發生危險;③自然冷卻。新配制的洗液呈棕紅色。配制和使用洗液時,操作者須戴耐酸手套。浸酸的器具一定要晾干,以免將水分帶入洗液而使其效力下降。放入器皿或浸酸后取出器皿時,須小心操作,防止液體濺出,傷及操作者皮膚或衣服。將器皿從洗液中取出時,應滴干洗液。當洗液的顏色變暗、發綠或渾濁時,說明已使用過久,效力降低,應重新配制。(二)清洗后物品的包裝洗凈烘(晾)干的物品應及時包裝,以備消毒滅菌。包裝的物品也便于消毒滅菌和貯存,同時可防止消毒滅菌后再受污染。包裝常用硫酸紙、牛皮紙、紗布、棉布、錫箔紙、鋁盒、飯盒、專用金屬消毒筒等。包裝的方式根據消毒滅菌的方法而有所不同。對于體積較大的器皿(如大燒杯、燒瓶等)及濾器等容器,可采用局部包裝的方法。把開口部分用硫酸紙及牛皮紙或棉布等兩層緊密包裝,包好后用棉線繩扎緊。對于較小的器皿,如培養皿、玻璃吸管、注射器、膠塞等可以用硫酸紙及牛皮紙等兩層整體包裝;金屬器械、棉塞等可以先裝入鋁盒、飯盒或消毒筒中,然后用棉布全部包裹起來;手術器械、手套、工作衣等可以用布直接包裹。一般全包裝物品體積不能過大,可以用線繩捆扎,但不可太緊。放有物品的鋁盒、飯盒或消毒筒等的底部和四周需要有多處通氣孔,盒蓋或筒蓋不宜過緊。多個相同容器不易辨別時,應分別注明內裝用品的名稱,每一容器內的用品不宜放置過多、過密。注射器的針筒和針芯要分開并一起包裝。吸管包裝盒的底部墊一些脫脂棉或軟紙、紗布,管口放入少許脫脂棉或紗布,包裝松緊適宜,以免吸管頭被撞斷。
- 寄生蟲病的實驗診斷
- 實驗動物的安全防護要求
- 動物模型的設計原則和注意事項
- Cell-Free Assays for HIV-1 Uncoating
- Assessing Antigen-Specific Proliferation and Cytokine Responses Using Flow Cytometry
- Analysis of the Immune Response to Neisseria meningitidis Using a Proteomics Approach
- Analysis of Regulatory Motifs Within HPV Transcripts
- PCR Diagnosis
- Generating Antibodies to the Gene 3 Proteins of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 Screening for Vaccinia Virus Egress Inhibitors: Separation of IMV, IEV, and E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