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知識
乳房過小怎么辦? 乳房過小是指婦女青春期后乳房發育不良形成小乳房畸形。一般來說,單純的乳房過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除影響女性的曲線美(或性感)外,對健康并無妨礙。一些乳房過小的婦女,可以采取各種方法矯治。 乳房過小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與激素缺乏有關。乳房的發育受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和卵巢內分泌激素影響,垂體前葉產生促乳房激素而直接影響乳房發育,卵巢產生雌激素、孕激素,促進乳房發育。此外,生長激素、胰島素等也是乳腺發育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乳房過小與激素分泌不足有很大關系。 其次,乳房大小還受種族、遺傳和體質等因素的影響。例如,西方女性的乳房就遠比東方女性豐滿;一般來說,母親乳房瘦小,那么女兒的乳房也不豐滿;體胖的人因脂肪積聚多,乳房顯得充實突出,消瘦的人脂肪積聚少,乳房就顯得小而平坦。 再次,患某種疾病也會影響乳房發育。如果少女得了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垂體性侏儒癥和原發性卵巢發育不全等病癥,乳房也會小。 因此,對于乳房過小的婦女,在矯治時,必須首先找出原因。如果是疾病引起的,應當首先治療疾病。對于單純發育不良的,可以通過藥物、飲食、按摩、鍛煉、豐乳整形手術等矯治。 先說藥物治療。如果過了15歲以后乳房仍顯得扁平,而經醫生檢查各項內分泌腺均正常非無其它疾患的話,可以進行激素治療:選用甲狀腺素,每日60毫克分2次口服;或在月經來潮的第5天或第6天起服少量雌激素乙芪酚片0。5-1。0毫克,每日2次,連續20天;還可在月經第l、2天起,隔日肌注黃體酮,每次20毫克,共5次。 再說飲食調治。要多吃富含維生素E、B族的食物。因為維生素E可促使卵巢發育和完善,從而使成熟的卵細胞增加,黃體細胞增大。而卵細胞是分泌激素的重要場所,當雌激素分泌量增加時則會刺激乳房發育,因此應多吃卷心菜、菜花、葵花籽油、芝麻油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品。維生素B族則是體內合成激素不可缺少的成分,富含維生素B2的有動物內臟、蛋類、奶類及豆制品,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谷類、豆類、瘦肉等。另外,還可采用食療,如豆漿燉羊肉、海帶燉鯉魚、荔枝粥等。 手法按摩則是采用按摩胸部、乳房的辦法來增大乳房,方便有效。 具體方法有: 直推乳房:先用右手掌面在左側乳房上部,即鎖骨下方著力,均勻柔和地向下直推至乳房根部,再向上沿原路線推回,做20-50次后,同法換左手按摩右乳房。 側推乳房:用左手掌根和掌面自胸正中部著力,橫向推按右側乳房直至腋下,返回時用五指指面將乳房組織帶回,反復20-50次后,換右手按摩左乳房。 熱敷按摩乳房:每晚臨睡前用熱毛巾敷兩側乳房3-5分鐘,用手掌部按摩乳房周圍,從左到右,按摩20-50次。只需按上述方法每天按摩1次,堅持按摩2-3個月,可使乳房隆起2-3厘米。 鍛煉也是豐乳的良方。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注意鍛煉胸部肌肉,使胸大肌發達,促進乳房豐滿。平時注意站立和行走姿勢,經常保持挺胸收腹,以利乳房發育。參加游泳運動特別有助于雙乳健美。 另外,中醫認為乳房是肝經循行之處,保持肝臟經氣調暢,情志和諧,則脾胃功能健運,能促進乳房發育和健美。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豐乳整形本是增大乳房,使之健美的有效方法。近些年來,國內已普遍開展了此項手術,對小乳房、扁平乳房施行豐乳整形,取得了較理想的豐乳效果。 最后需要說的是,乳房大小因人而異,無絕對的標準。即使乳房過小,也不會影響生育哺乳,不必為此過于憂慮和煩惱。 乳房脹痛的六種類型 許多女性經常感到乳房脹痛。醫學工作者經過長時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女性主要有六種類型的乳房脹痛。 一、青春期乳房脹痛:一般在9歲~13歲時發生,初潮后,脹痛會自行消失。 二、經前期乳房脹痛:有許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有乳房脹滿、發硬、壓痛的現象;重者乳房受輕微震動或碰撞就會脹痛難受。這是由于經前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間組織水腫引起的。月經來潮后,上述變化可消失。 三、孕期乳房脹痛:一些婦女在懷孕40天左右的時候,由于胎盤、絨毛大量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而產生乳房脹痛,重者可持續整個孕期,不需治療。 四、產后乳房脹痛:產后3天~7天常出現雙乳脹滿、硬結、疼痛。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靜脈充盈和間質水腫及乳腺導管不暢所致。 五、人工流產后乳房脹痛:這些因為妊娠突然中斷,體內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使剛剛發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長,造成乳腺塊及乳房疼痛。 六、性生活后乳房脹痛:這與性生活時乳房生理變化有關。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諧者,因達不到性滿足,乳房的充血、脹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續性充血會使乳房脹痛。 女性完全不必為此憂心忡忡,但對于脹痛長時期不見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或者觸摸乳房時,發現有凹凸不平、邊緣不清楚、活動度差的腫塊時,則應及早去醫院檢查診治。 乳腺自我檢查 每月進行一次乳房自檢對女性來說是必不可少,對于孕期、哺乳期或進行過乳房植入手術的女性來說,進行乳房自檢更有必要。因為乳腺的病變常常較少有自覺癥狀,進行乳腺自我檢查可以早期發現乳腺疾病,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 美國癌癥協會建議: 20歲以上的女性應該每月進行一次乳房自我檢查。通過經常性的自檢,你就很容易發覺任何微小的病變跡象。 20至39歲的女性應每3年去醫院請專業醫生進行乳房觸診檢查。 40歲以后,每年都應進行一次專業觸診檢查。 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應該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像檢查。 女性常值夜班患乳腺癌的機率增大 據兩項最新的研究表明,長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至60%,這是因為夜間工作時的明亮燈光使人體褪黑激素的產生減少而雌性激素產生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獨立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得出的結論卻大致相同,即長期值守夜班的人其身體抵抗乳腺癌及其它類型癌癥的能力比正常人要低。 這兩項研究結論發表在本周的美《全國癌癥研究學會學刊》上,其中一個是對763名患乳腺癌及741名未患乳腺癌人群的研究結論。研究發現如果女性連續三年定期值夜班的話,會比正常上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率高出40%。如果連續三年以上定期值夜班的話,患病的機率會高出60%。 兩項研究都表明,倒班的女性會增加患乳腺癌的機率是由于值班期間的明亮燈光使體內褪黑激素的自然周期發生改變,夜間的燈光減少了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對女性來講,這將增加人體雌性激素的產生,而增加的雌激素水平與患乳腺癌有直接關系。 預防乳腺癌從育齡期做起 乳房是位于體表的器官,檢查十分方便,只要你經常進行乳房自檢,并留心乳腺癌的蛛絲馬跡,早期發現并非難事。 *乳房內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不容易推動。 *乳頭溢液可為紅色血性、淡黃色或無色,但乳房內常摸不到腫塊,其中約15%是惡性。 *由于乳腺癌病人常伴有乳腺增生,因此少數病人會有不同程度的乳房隱痛或刺痛,不要錯誤地認為“癌者不痛,痛者非癌”。 *其他變化,如乳頭脫屑、糜爛、回縮、兩側乳房不對稱,以及局部皮膚輕度凹陷一即所謂的“酒窩癥”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乳房內所摸到的任何腫塊樣物均非正常表現,所以,應及時到乳腺專科診治。 自我檢查是發現早期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生育年齡以上的女性至少每月行經后對自己的整個乳房(包括兩側腋窩)進行一次細致的自檢一旦發現可疑情況,應立即到腫瘤醫院乳腺科或綜合醫院外科就診,醫生會給你做如下檢查。 *乳腺X線攝片能發現臨床上尚未觸及腫塊的早期腫瘤病變。 *乳頭溢液涂片尋找癌細胞,是一條早期發現乳腺癌的途徑。 *對可疑部位的乳腺行細針穿刺抽吸,并作細胞學檢查。 *乳房超聲波檢查,可與X線檢查互補,能夠檢出小于1厘米的乳房腫塊,同時還能了解腫瘤周圍的血流情況。 *對乳腺可疑病變,包括重度乳腺增生癥,應積極采取手術切除,并作病理活檢。 乳腺癌的發病對每位女性并非機會均等,但高危人群乳腺癌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一級親居中有過乳腺癌病史,如母親、姐妹或女兒患乳腺癌。 *月經初潮年齡在12歲以前和絕經年齡遲于52歲o *初產年齡在35歲以后、40歲以上未孕、獨身女性、結婚遲和婚姻持續時間短的女性。 *一側患乳腺癌,另一側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有放射性接觸史(指經常接觸),青少年時期受到輻射者危險性較大,輻射誘發乳腺癌需要10—15年或更長的潛伏期,而50歲以后受到輻射一般不會誘發乳腺癌。 *患乳房良性疾病,如乳腺小葉或導管增生。 *肥胖,尤其是絕經后顯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 *40—60歲婦女。 乳腺癌一經確診,手術切除當屬必然,只是手術范圍存在差異。目前認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治療上可綜合應用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內分泌治療等方法。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因病撰方”,體現個體化,以期收到最佳治療效果。 我國以根治手術和改良根治手術應用最多。實際上,大多數早期乳腺癌可以施行保留乳房的手術治療,在西主國家保留乳房手術已占乳腺癌手術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國部分醫院已經開展此項工作。 預防措施 *減少址脂肪攝入量,多食蔬菜、水果,多參加體育鍛煉,避免或減少精神、心理緊張因素。 *青春期前避免不必要的X線及其他電離輻射。 *選擇合理的生育年齡,避免過晚生育,堅持母乳喂養。 *更年期減少使用雌激素替代劑,必須使用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提倡20歲以上婦女每個月堅持乳房自我檢查。 如何減少患乳腺癌的危險 對于女性朋友來說,最具有威脅性的疾病莫過于乳腺癌。面對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有關乳腺癌的醫學報道,生活和工作中的廣大女性朋友總是顯得惴惴不安,談癌色變。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乳腺癌研究專家科尼利亞·貝妮絲博士經過長期研究,發表了關于乳腺癌的新觀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預防乳腺癌的新舉措,旨在解除廣大女性朋友的心理負擔,提高她們的健康水平。 觀點一: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年輕女性不必為此惶惶終日。臨床醫學診斷表明,多數被診斷出患乳腺癌的婦女年齡都在50歲或更大一些,即便如此,機率也只有2%到4%。然而,抽樣調查顯示,多數年輕女性都認為她們患乳腺癌的機率高達13%,這說明年輕女性對乳腺癌的恐懼程度很高,但這的確大可不必。 觀點二:乳腺癌和乳房疾病是兩回事,并非所有的乳房異常都會致癌,而且,乳腺癌種類不一,不可一概而論。研究表明,惡性乳腺(乳房)腫瘤不是很多,惡性腫瘤細胞在體積極小的時候就能夠通過乳房調光線檢查被發現,其它多數“癌細胞”都生長很慢,即便是多年診斷不出也不會致命,若早期能夠發現還可治愈。乳腺增生、乳房腫塊雖然有致癌的可能,但通過內科(藥物治療)或外科(腫塊切除)手段同樣可以得到治療。 觀點三:不要對某些藥物特別是新產品藥物過于信賴,要知道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去年4月份以來,近一半有患乳腺癌潛在危險的美國婦女都十分信賴剛剛研制出的新藥泰莫西酚(暫譯名),臨床治療的確證實了這種藥物在預防和治療乳腺癌方面的積極作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的萊斯利·福特博士對這種藥物的初步估計是:如果有1000名有患乳腺癌潛在危險的50歲以上的婦女用此藥5年,將有約520人能夠達到預防乳腺癌的目的,但同時也將有360人可能會患子宮癌和330人可能會患血液病或中風。 觀點四:每年做一次乳房調線檢查是中老年婦女的首選預防措施。過去醫學專家建議中老年婦女每隔一年或兩年做一次乳房X線檢查就足夠了,但最近一些乳腺癌研究專家建議:如果你的年齡已過50歲且擔心自己會患乳腺癌,那么最好每年都做一次乳房X線檢查,至少是在隔年而不是等更長的時間。 觀點五:要謹慎對待全乳房切除手術治療乳腺癌,乳房腫塊切除術是你的最佳選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認為,對于乳腺癌患者,行乳房腫塊切除術加放療在治療乳腺癌方面要優于全乳房切除術,因為全乳房切除并不能完全將癌癥拒之體外,甚至最先進的外科手術也不可能根除癌癥,況且全乳房切除對廣大女性不僅僅是一個生理上的打擊,也是一個心理上的沉重負擔。 觀點六:基因不是判決書。我們都知道基因在遺傳上的作用,但這是否能夠確定若你的母親患了乳腺癌,你就一定也會患呢?也許能,但也許不能。研究表明,是否會患乳腺癌取決于人體內乳腺癌基因的后天演變,因此,即使是你隨母攜帶乳腺癌基因,也不一定就會患乳腺癌,況且,乳腺癌基因本身是一種易感性基因,它的演變結果不一定是癌。相信你不會因自己攜帶乳腺癌基因且怕易患乳腺癌而立刻將乳房切除,并認為只有這樣才會保險。 解除了心理上的恐慌和擔憂,你不妨從現在開始,試一試下面這些很容易做到的預防方法。 1.養成鍛煉的好習慣。研究表明,處于更年期前后的女性經常鍛煉身體能夠使患乳腺癌的機會降低60%,鍛煉的時間每周不少于4小時,鍛煉的形式有散步、舉重或做一些其它用手和臂的體力勞動。 2.注意自己的體直變化。鍛煉能夠減輕患乳腺癌機率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能夠減輕你的體重。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若女性在18歲以后體重增加20到25公斤,進入更年期后,與那些體重僅僅增加幾公斤的女性相比,患乳腺癌的機會會增加一倍。因此,女性從年輕開始就應該控制體重。 3.盡量不要飲酒。北卡洛林那大學的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專家萊諾爾·科美爾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女性飲酒對患乳腺癌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女性經常每天飲一杯白酒,患乳腺癌的機會會增加11%,每天飲兩杯,增加24%,每天飲兩杯以上,增加40%。因此,專家建議你盡量少飲酒或不飲酒,如果無法戒除飲酒,那應該把飲量控制在一周三杯以內。 4.多曬太陽。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不能預防乳腺癌,而維生素D可以。北加利福尼亞癌癥研究中心的艾斯爾·約翰博士解釋了為什么美國南方女性患乳腺癌的人數比北方女性少的原因,這是因為南方陽光充足,人的皮膚吸收陽光后會產生大量維生素D,起到防癌的作用。他還建議,每天曬太陽10到15分鐘就能使我們的身體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5. 適時補充維生素D。如果你擔心曬太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你不妨有針對性地補充維生素D。研究發現,女性如果每天攝入200個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相當于兩杯維生素D強化牛奶),患乳腺癌的機率會減少30%。因此,專家建議,50歲或年輕一點兒的女性每天至少要補充2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50歲以上的女性每天要補充400到600個國際單位。 乳腺癌有哪些臨床表現? 盡管乳腺癌在臨床上的表現不盡一致,但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體上可以總結為“塊、痛、皺、縮、血”這幾個特征,主要表現在乳房、乳頭、局部皮膚以及淋巴和遠處轉移等幾個大的方面。 (1)乳房腫塊:由于癌癥是以大量幼稚細胞無限制增生為其病理特征,因而腫塊和占位就成為大多數癌癥的臨床主要表現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臨床上大約有80%的乳腺癌患者是以乳房腫塊為主訴前來就診的。乳腺癌的腫塊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①部位:為了便于對乳房腫塊進行描述,在醫學上人為地規定:以乳頭為中心,用垂直和水平兩條直線垂直相交,將乳房劃分為“內上、內下、外上、外下”四個象限。乳腺癌的好發部位首先在外上象限(即靠近腋窩的部分),其次為內上象限。 ②數目:乳腺癌以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為常見,其次為雙側或單側多發腫塊也較為常見。 ③大小:沒有特定的界限。常常與發病時間的長短以及被發現的早晚有關。 ④表面及邊界:乳腺癌一般多為不規則的球形腫塊,邊界不清,有時也可以呈扁片狀。表面結節感,無清楚的邊界。但應對那些腫塊比較小、邊界清、有時也可呈扁片狀、表面光滑等很象良性腫塊的單發結節提高警惕。 ⑤硬度:乳腺癌多為實性腫塊,因此觸診時往往感覺較硬或堅如巖石。但個別也有囊性改變。有些老年人或肥胖人的乳腺腫塊容易被脂肪組織包繞,不容易被早期發現。 ⑥活動度:患病初期,腫塊較小,活動度較大,但這種活動度的特征是,腫塊及其周圍軟組織一起活動,與良性纖維腺瘤的那種廣泛推動的性質不同。晚期腫瘤時,乳腺癌常常與胸壁粘連而完全固定。 ⑦疼痛:乳腺癌的腫塊通常是無痛性腫塊,僅有10%以下的病人自覺患處輕微不適,個別病例即使腫塊很小,也可以出現疼痛。晚期癌腫侵犯神經時則出現疼痛。 (2)乳頭溢液:引起乳頭溢液的原因很多,據文獻報告,有乳頭溢液的病例,乳腺癌的發生率為1%~45%,平均為14 3%。乳腺癌有乳頭溢液臨床表現者在1 8%~10 4%,平均為4 0%。 因此綜合各家材料的結果,認為乳頭溢液伴有以下因素者為高危人群:①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特別是超過59歲;②溢液為血性或水樣;③單側、單孔導管溢液;④伴有乳房腫塊。 乳頭溢液伴有以下因素者良性可能性大:①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下;②乳頭有濾泡或膿性液; ③雙側、多孔溢液;④無乳房腫塊。 值得注意的是乳頭溢液在乳腺導管癌可以不伴有乳房內腫塊,因此可以認為是導管癌早期的表現。在臨床尚未形成腫塊之前,乳腺局限性腺體增厚可以認為是腫塊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是可觸及“一片膜”狀腫塊,無清楚邊界,腫塊范圍難以確定測量。尤其當這種局限性腺體增厚,伴有結節感和明顯擴大趨勢,且發生在50歲以上伴有乳腺癌高危因素時, 尤其要警惕,切不可當作乳腺增生病而誤診。 (3)皮膚異常:乳房表面皮膚的改變與乳腺癌位置的深淺、侵犯的程度及腫瘤發展密切相關。 ①皮膚粘連:是指腫瘤侵犯腺體和皮膚之間的韌帶而使之縮短,牽扯皮膚所形成的皮膚凹陷,狀如“酒窩”。這種現象的出現可為乳腺癌的早期臨床表現之一。 ②皮膚淺表靜脈曲張:常見于生長較快或腫瘤體積較大時。腫瘤表面的皮膚菲薄,其下淺表血管特別是靜脈迂曲、擴張。 ③皮膚紅腫:是炎性乳腺癌常出現的一種體征。伴皮膚水腫、顏色由淡紅到深紅。開始局限,不久就擴展到大部分乳腺皮膚。 ④皮膚水腫:乳腺癌的皮膚水腫被形容為“橘皮樣變”。即皮膚表面毛囊處形成許多點狀小孔,看上去像橘子皮一樣,這往往是乳房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所阻塞,或位于乳腺中央區的腫瘤浸潤使乳房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橘皮樣變往往屬典型的晚期表現。 ⑤皮膚潰瘍:皮膚破潰形成潰瘍,呈菜花樣,經久不愈。病灶周圍可出現衛星結節。小結節相互融合,形成暗紅色彌漫片時,往往是乳腺癌晚期皮膚改變之一。 ⑥乳頭改變:乳腺癌的乳頭異常主要有乳頭脫屑、糜爛、回縮、固定等。 (4)淋巴轉移:乳腺癌最多見的淋巴轉移部位為同側腋窩淋巴結,其次為同側內乳區淋巴結,晚期可擴散至同側鎖骨上淋巴結,甚至對側鎖骨上淋巴結。淋巴轉移的臨床表現可見轉移部位淋巴結腫大、質硬、甚至融合成團、固定。腋下淋巴結的晚期可壓迫靜脈,影響上肢的淋巴回流而致上肢水腫。如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可在鎖骨大窩處捫及數個散在或融合成團的腫塊,直徑在0 5~5cm大小不等。轉移初期,淋巴結小而硬,融合時有“沙粒樣感覺”。 (5)遠處轉移:癌細胞通過血液循環轉移到遠處組織或器官時,可出現相應的癥狀、體征,是乳腺癌的主要致死原因。常見的轉移部位有胸內臟器(肺、胸膜、縱隔)、骨、肝和腦。 ①肺轉移,早期多數無臨床表現,僅在胸部X線平片發現單發或多發的結節陰影,以雙肺多發為多見。轉移晚期才出現胸痛、干咳、咯血等癥狀,可以出現胸腔積液、伴呼吸困難、氣管移位,胸部叩診實音的胸膜轉移,還可以見有呼吸困難,進食阻擋感或聲音嘶啞的肺門、縱隔轉移。 ②骨轉移:可見有轉移部位的骨疼痛,壓縮性骨折等表現。 ③肝轉移:多發生在晚期病例。當出現肝區疼痛、肝腫大、肝功能障礙、黃疸、腹水等癥狀和體征時,往往已伴有全身轉移。 ④腦轉移:常伴有劇烈頭痛,同時有相應的神經損害癥狀和體征。 總之,一旦發現有乳房的異常表現,應當主動到醫院請醫生進行專業檢查。在確診為乳腺癌,接受其他抗癌治療時,應當注意轉移征象的早期發現。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及早發現病情的變化,對爭取有效的治療都是十分必要的前提。 哪些人容易患乳腺癌?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有關乳腺癌的確切病因雖然還未能完全明確,但一般認為與卵巢功能、遺傳因素、婚育及哺乳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乳腺癌主要發生于青春期以后的成年婦女,35~55歲為好發年齡,約占全部患者的75%。大量的臨床資料說明了這點。 那么,哪些人得乳腺癌的機會多呢?我們試圖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提醒有關人們,為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臨證中據我們發現:①13歲以前即有月經初期或至50 歲還未停經的婦女,得乳腺癌的機會較多。②婦女婚后沒有生育的,乳腺癌的發病率比已生育的為高。③生育后一直未哺乳或哺乳期過長或過短的,得乳腺癌的機會比正常哺乳者要多。 ④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患乳腺癌的機會明顯高于沒有乳腺癌家族史者。⑤獨身未婚婦女較已婚婦女易患乳腺癌,且年歲越大這種傾向愈加明顯。⑥一側已得過乳腺癌的,對側再患癌的機會比正常未得癌的可能性要大。⑦乳腺因各種原因反復多次接受放射線的,也可增加患癌的機會。⑧有人認為,常食脂肪而肥胖的婦女易得乳腺癌。此外也應該指出,乳腺癌雖然多見于婦女,但男性患乳腺癌也是有的,只是發病率較低而已。一般認為男性與女性乳腺癌的發生比例為1:100,所以當男性乳腺出現異常,如腫塊、疼痛、溢液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不要忽視。 上述介紹諸多的“癌發生多機會”,只是相對而言,即使在得癌機會較多的人群中,真正得癌的人還是少數,因此也不要過于緊張。 預防乳腺癌經典食譜 大豆含有的植物型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體內雌激素的產生,而雌激素過高乃是引發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驗證明,常吃豆粉的一組老鼠患乳腺癌比例較未吃者低70%。此外,大白菜含一種叫作吲哚-3-甲醇的化合物,能使體內一種重要的酶數量增加,幫助分解過多的雌激素而阻止乳癌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