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21 青蛙(或蟾蜍)的循環系統
青蛙(或蟾蜍)的循環系統
一、目的
通過蛙(或蟾蜍)心血管系統解剖和觀察,了解兩棲動物心臟的構造,血液循環的途徑及其特點;學習剝離血管的解剖技術。
二、內容
(一)蛙(或蟾蜍)心血管系統解剖和觀察。
(二)蛙(或蟾蜍)血管色劑注射標本的示范。
三、實驗材料和用具
蛙(或蟾蜍)血管色劑注射新鮮標本和血管色劑注射示范標本。
解剖器,蠟盤、解剖鏡、鬃毛、大頭針。
四、實驗操作及觀察
觀察血管時,應沿血管走向從近端向遠端追蹤,隨時用鑷子仔細清除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和肌肉,注意不能用鑷子夾注射過色劑的血管,以免血管斷裂。
將血管注射色劑的蛙(或蟾蜍)腹面向上置于蠟盤中,展開四肢,用大頭針固定在蠟板上。然后按實驗20中所述方法,剪開皮膚和腹壁,再行觀察。
(一)心臟及其周圍血管:心臟位于體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圍心腔內,其后是紅褐色的肝臟。在心臟腹面用鑷子夾起半透明的圍心膜并剪開,心臟便暴露出來。從腹面觀察心臟的外形及其周圍血管:
1.心房:為心臟前部的2個薄壁有皺襞的囊狀體,左右各一。
2.心室:1個,連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圓錐形,心室尖向后。在兩心房和心室交界處有明顯的冠狀溝,緊貼冠狀溝有黃色脂肪體。
3.動脈圓錐:由心室腹面右上方發出的1條較粗的肌質管,色淡。其后端稍膨大,與心室相通。其前端分為兩支,即左右動脈干。
用鑷子輕輕提起心尖,將心臟翻向前方,觀察心臟背面,可見。
4.靜脈竇:在心臟背面,為一暗紅色三角形的薄壁囊。其左右兩個前角分別連接左右前大靜脈,后角連接后大靜脈。靜脈竇開口于右心房。在靜脈竇的前緣左側,有很細的肺靜脈注入左心房。
(二)動脈系統:血管注射過色劑的標本,動脈為紅色或黃色(視所注射的色劑而定)。用鑷子仔細剝離心臟前方左右動脈干周圍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可見左右動脈干穿出圍心腔后,每支又分成3支,即頸動脈弓、體動脈弓和肺皮動脈弓。
1.頸動脈弓及其分支:頸動脈弓是由動脈干發出的最前面的1支血管。沿血管走向,用鑷子清除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即可見此血管前行不遠,便分為外頸動脈和內頸動脈2支:
(1)外頸動脈:由頸動脈內側發出,較細,直伸向前,分布于下頜和口腔壁。
(2)內頸動脈:由頸動脈外側發出的1支較粗的血管,其基部膨大成橢圓體,稱頸動脈腺。此腺體有何作用?內頸動脈繼續向外前側延伸到腦顱基部,再分出血管,分布于腦、眼、上頜等處。
2.肺皮動脈弓:由動脈干發出的最后面的1支動脈弓,它向背外側斜行。仔細剝離其周圍結締組織,可見此動脈又分為粗細不等的2支:
(1)肺動脈:較細,直達肺囊。再沿肺囊外緣分散成許多微血管,分布到肺壁上。
(2)皮動脈:較粗,先向前伸,然后跨過肩部穿入背面,以微血管分布到體壁皮膚上。
3.體動脈弓及其分支:體動脈弓是從動脈干發出的3支動脈的中間1支,最粗。左右體動脈弓前行不遠就環繞食管兩旁轉向背方,沿體壁后行到腎臟的前端,匯合成1條背大動脈。
將胃腸輕輕翻向右側,即可見到匯合處。背大動脈后行途中再行分支。左右體動脈弓匯合前發出的主要分支有:
(1)喉動脈:是由體動脈弓內側靠頸動脈弓起點處分出的1支很細的動脈,通到喉部腹壁。用鑷子將體動脈弓與頸動脈弓分叉處血管略向外側掀開即可見。
(2)枕椎動脈:沿體動脈弓彎轉背面的走向繼續剝離,可見自體動脈弓外側發出1支小血管,此即枕椎動脈。它走行不遠即分為2支,1支向前行分布于頭部,稱枕動脈;另1支向后行稱椎動脈,分布到脊髓,脊神經及背部皮膚和肌肉上。
(3)鎖骨下動脈:為體動脈弓發出的1支較粗的血管,靠近枕椎動脈的外后方,向外斜行進入前肢成為肱動脈。
小心地將胃、腸翻到腹腔的右側觀察。左右體動脈弓匯合成背大動脈后,由前至后端,沿途發出的分支有:
(4)腹腔腸系膜動脈:為背大動脈在腹腔內的第1個分支,是從背大動脈基部腹面發出1支較粗短的血管,(有時此動脈在兩體動脈弓匯合之前,從左體動脈弓上發出)。此血管隨即分為前后2支,前支稱腹腔動脈,分布到胃、肝、胰和膽囊上;后支稱前腸系膜動脈,分布到腸系膜、腸、脾和泄殖腔處。
(5)泄殖動脈:背大動脈后行經過兩腎之間時,從其腹面發出的4~6對細小的血管,分布到腎臟、生殖腺和脂肪體上。觀察時,用鑷子輕輕將背大動脈腹方的后大靜脈和腎靜脈略挑起,便可清楚地看到。
(6)腰動脈:在薦部從背大動脈背側發出的1~4對細小的動脈。將左腎翻向體腔右側,用鑷子輕輕挑起背大動脈,可見這些小血管分布到體腔的背壁。
(7)后腸系膜動脈:繼續沿背大動脈遠端追蹤,可見從背大動脈近末端(分叉處前)的腹面發出1條很細的血管,分布到后部的腸系膜、直腸(雄性)和子宮(雌性)上,此即后腸系膜動脈。
(8)總髂動脈:將內臟推向體腔的一側,可見背大動脈在尾桿骨中部分成左右兩大支,即左、右總髂動脈,分別進入左、右后肢。沿腹中線剪斷恥骨,沿一側總髂動脈走向,分離大腿基部肌肉,可見此動脈進入大腿后又分成2支:外側1支細小,稱股動脈或髂外動脈,分布于大腿前部的肌肉和皮膚上;內側1支粗大,稱臀動脈或髂內動脈,它先與坐骨神經伴行,至膝彎處又行分支,分布到小腿的內、外側。
(三)靜脈系統:靜脈多與動脈并行,注射色劑的標本,靜脈多為藍色。可分為肺靜脈、體靜脈和門靜脈3組來觀察。
1.肺靜脈:用鑷子提起心尖,將心臟折向前方,可見左右肺的內側各伸出1根細的靜脈,右邊的略長;在近左心房處,兩支細靜脈匯合成1支很短的總肺靜脈,通入左心房。
2.體靜脈:包括左右對稱的1對前大靜脈和1條后大靜脈。將心臟折向前方,于心臟背面觀察。位于心臟兩側,分別通入靜脈竇左右角的2支較粗的血管,即左、右前大靜脈。通入靜脈竇后角的1支粗血管,即后大靜脈。
(1)前大靜脈:每側前大靜脈由心臟前側方的3支靜脈匯合而成:
①外頸靜脈:位于最前方,接受來自頸部和舌部的靜脈血,與外頸動脈并行。
②無名靜脈:中間1支,由來自外側方的2支合成,1支為內頸靜脈,來自腦匣,與內頸動脈并行;另1支為肩胛下靜脈,接收肩部和前壁的許多小支流。
③鎖骨下靜脈:為3支中最大的1支,位于最后,由來自前肢的肱靜脈和收集皮膚血液的肺皮靜脈匯合而成,與鎖骨下動脈并行。
(2)后大靜脈:將腸翻向右側,可看到腸背側有1條縱行的粗大靜脈,即后大靜脈。它起于兩腎之間,在背大動脈的腹面,沿背中線前行,進入靜脈竇的后角。由后向前沿途接受以下靜脈:
①生殖腺靜脈:卵巢靜脈或精巢靜脈,是由卵巢或精巢發出的2~4對小血管,或先入腎靜脈,或直接進入后大靜脈。此血管較細,一般不易觀察到。
②腎靜脈:由每個腎內側發出的4~6條血管,匯入位于兩腎之間的后大靜脈。
③肝靜脈:由肝臟發出的左右各1條短而粗的血管,進入后大靜脈接近靜脈竇的部位。
3.門靜脈:包括腎門靜脈和肝門靜脈。它們分別接受來自后肢和消化器官的靜脈,匯入腎臟和肝臟,并在腎臟和肝臟中分散成毛細血管。
(1)腎門靜脈:是位于左右腎臟外緣的1對靜脈。沿一側腎臟外緣向后追蹤,可見此血管由來自后肢的2條靜脈,即臀靜脈和髂靜脈匯合而成。髂靜脈為股靜脈的1個分支。
①臀靜脈:位于大腿基部內側的1條血管,較細,與臀動脈并行。
②股靜脈:位于大腿外側的1條較粗的靜脈,在大腿基部分成內外2支進入體腔;內側的1支為骨盆靜脈,外側的1支稱髂靜脈。
髂靜脈和臀靜脈匯合成腎門靜脈,腎門靜脈在腎臟外緣接受1支來自體壁的背腰靜脈后,分成許多小支入腎。
(2)肝門靜脈:將肝臟翻折向前,可見肝后面的腸系膜內有1條短而粗的血管入肝,此即肝門靜脈。仔細向后分離追蹤,可見此血管是由來自胃和胰的胃靜脈、來自腸和系膜的腸靜脈和來自脾臟的脾靜脈匯合而成的。肝門靜脈前行至肝臟附近與腹靜脈合并入肝。
腹靜脈:為位于腹壁中線處,介于腹肌白線和腹腔膜之間的1條靜脈,其后端由來自后肢的左右骨盆靜脈匯合而成。此靜脈沿腹中線前行至劍胸骨附近,離開腹壁轉入腹腔。將肝臟翻折向前,可見腹靜脈伸到肝,在膽囊左方分成3支,其中2支分別入肝的左右葉,1支匯入肝門靜脈。
觀察血管分布以后,用鑷子提起心臟,用剪刀將心臟連同一段出入心臟的血管剪下;用水將離體心臟沖洗干凈,在解剖鏡下用手術刀切開心室、心房和動脈圓錐的腹壁,觀察心臟和動脈圓錐的內部結構。
(四)心臟的內部結構:
1.心瓣膜:在心房和心室之間有一房室孔,以溝通心室與心房;在房室孔周圍可見有2片大型和2片小型的膜狀瓣,稱房室瓣。在心室和動脈圓錐之間也有1對半月形的瓣膜,稱半月瓣。可用鑷子輕輕提起瓣膜觀察。此外,在動脈圓錐內有1個腹面游離的縱行瓣膜,稱螺旋瓣。這些瓣膜各有何作用?
2.在左右心房背壁上尋找肺靜脈通入左心房的開口和靜脈竇通入右心房的開口。用鬃毛分別從這兩個開孔探入肺靜脈和靜脈竇進行觀察。
五、示范
蛙(或蟾蜍)血管色劑注射解剖標本。學生可將自己解剖觀察的蛙(或蟾蜍)標本與示范標本進行比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