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基本參數>實驗28 兔的神經系統

    實驗28 兔的神經系統

    關鍵詞: 兔 神經系統來源: 互聯網

    ?

    實驗28 兔的神經系統

    ?

      一、目的

      了解哺乳類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掌握兔腦及腦神經根部的剝離技術。

      二、內容

      (一)兔腦的解剖觀察。

      (二)兔的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系統的示范。

      三、實驗材料和用具

      在鹽酸中浸泡過的兔(或大白鼠)頭標本;兔腦模型及示范標本。

      解剖盤、骨剪、解剖器。

      四、實驗操作及觀察

      動手前應仔細閱讀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剝離頭骨骨片時需有耐心,注意剪刀和鑷子勿插入太深,以免損傷十分脆弱的腦組織。

      (一)剝腦:取經鹽酸軟化過的兔頭,于1~2頸椎處切斷,使枕骨大孔露出;然后自枕骨大孔開始用剪刀及鈍頭鑷子將頭頂骨片逐一剝離。注意緊貼于骨片內面之堅韌腦膜即為硬腦膜。在剝離至小腦處,可用剪刀將巖骨的頂部水平向剪去,下面露出小腦卷時,再擴展開口,將小腦完整地剝出。在剝至腦下垂體處時應十分小心,腦下垂體與漏斗之間相聯處非常狹窄,夾在骨中間,因此,在剝離此處時應注意一小片一小片地剪去四周的骨片;遇狹窄處骨片時,用眼科剪、鑷為好。殘留于腦下垂體周圍的碎骨,可將腦取下后再細心分離。要注意大腦最前嗅球的剝離,此處如不小心也易斷裂。取下腦時特別注意腦神經,應慢慢抬起延腦,伸進解剖剪剪斷腦神經(要盡量保留一段腦神經在腦上,以便觀察)。最后,將兔腦完整地取下并置于解剖盤中,加入清水以免干燥。

      (二)腦的背面觀:

      1.腦膜:腦膜共分3層。

      硬腦膜:最外層,緊貼骨片上,白色較堅韌。

      蛛網膜:中層,僅在腦溝處可看到。內層軟腦膜隨溝下陷,而蛛網膜則越溝而過。

      軟腦膜:內層,極薄而緊貼于腦上。

      2.嗅葉:1對,位于大腦之前端。

      3.大腦半球:占全腦的大部分。其表面沒有褶皺。對比觀察狗的腦標本,認出腦的溝與回。兩大腦半球之間有一縱裂,在縱裂的后端可看到由間腦發出的松果體。在大腦與間腦之間,有間腦背壁的前脈絡叢。

      4.中腦:將大腦與小腦相接處輕輕分開,可見中腦,包含4個丘狀隆起即四疊體。5.小腦:緊接大腦之后。可分為3部分,即中間的小腦蚓部和兩側的小腦半球。

      6.延腦:將小腦稍提起,即可見到延腦背壁的后脈絡叢。其下為第四腦室。

      (三)腦的腹面觀

      1.嗅神經(Ⅰ):由鼻腔的嗅粘膜發出,連于嗅球上。

      2.視神經交叉(Ⅱ):位于間腦腹面,為Ⅰ對粗大的神經。

      3.腦下垂體:緊貼在視神經交叉后,為一圓形突起。

      4.大腦腳:在腦下垂體后方,中腦的腹面。

      5.動眼神經(Ⅲ):位于腦下垂體后方,分布于眼肌。

      6.滑車神經(Ⅳ):很細小,從中腦側壁伸出,分布于眼肌。

      7.腦橋:位于小腦腹面隆起部分。

      8.三叉神經(Ⅴ):從腦橋后緣兩側伸出,分布于眼眶壁和上下頜。

      9.外展神經(Ⅵ):沿延腦腹面中線向前伸,分布于眼肌。

      10. 面神經(Ⅶ)及聽神經(Ⅷ):位于三叉神經之后,每側有3根神經發出,前1根為面神經,后2根為聽神經。

      11.舌咽神經(Ⅸ):在聽神經之后,分布于舌肌和咽部。

      12.迷走神經(Ⅹ):緊接在舌咽神經之后,基部有數根,分布于咽、喉、氣管及內臟器官。

      13.副神經(Ⅺ):位于迷走神經之后,分布于咽喉等處肌肉上。

      14.舌下神經(Ⅻ):位于延腦后端腹面中線兩側,副神經之內后側,分布于舌肌。

      (四)腦的正中矢狀切面觀:用刀片沿腦的背中線作縱切,觀察下列各結構:

      1.胼胝體:是一寬帶狀橫行的神經纖維束,連接左右兩大腦半球。

      2.側腦室:由胼胝體處向內陷入的空腔即為側腦室。

      3.第三腦室(間腦室):為前連合之后一狹窄的腔。

      4.大腦導水管:為已被切開中腦中間的空隙,溝通第三與第四腦室。

      5.小腦:由切面上可看到小腦灰質中有白質深入,構成髓樹。

      6.第四腦室:為延腦中的空隙,上面覆蓋著后脈絡叢。

      五、示范

      由于交感神經的結構微細,觀察時最好用較大的動物(兔或貓)。在頸動脈旁邊有2條神經,粗的為迷走神經,細的為交感神經干。每側約在喉頭處,有一擴大的神經節,稱為頸前神經節。交感神經干后行至入胸腔處的稍前方,緊貼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有一長圓形的大神經節,為頸后神經節。交感神經干伸入胸內,于每一脊椎附近有一小神經節,并有一短支與脊神經會合,此短支稱交通支。在最末肋骨的后方,每側交感神經干各分出一大支神經,為大內臟神經。該神經穿過膈肌進入腹腔,沿腹腔動脈與上腸系膜動脈的基部構成太陽神經叢。其上端膨大部分為腹腔神經節部。下端膨大部分為腸系膜前神經節部。神經干在腸系膜后動脈處與兩細神經相聯,構成腸系膜后神經節。左右交感神經下行至腹腔后端,在薦骨腹側并攏。

      脊髓和脊神經示范:除去頸部肌肉,然后將頸部椎骨的椎弓剪開,露出脊髓,可看到脊神經的背根。背根上帶有脊神經節。腹根在不遠處與背根合并,向外伸形成脊神經。在頸胸與腰薦兩區各有數條脊神經,交織形成肱神經叢和腰薦神經叢。在神經叢從脊髓伸出的部分略有膨大。

      在上述觀察的基礎上,可選1對脊神經為例,辨認脊神經背根與腹根、交感神經與脊神經的聯絡。

      六、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