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頭部
頭由顱和面部兩部份組成。顱內包含腦,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覺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統的起始部。
一、境界與分區
頭部以下頜骨的下緣、下頜角、乳突、上項線、枕外隆凸與下方的頸部分界。
頭部以眶上緣、顴弓、外耳門上緣、乳突、上項線和枕外隆凸的連線為界,可分為后上方的顱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體表標志
頭部可以捫及若干骨性標志,這些標志均有臨床意義:眉弓、顴弓、翼點、乳突、枕外隆凸、上頂線、前囪點(額頂點)、人字點(頂枕點)、下頜角、下頜骨關節突、眶上孔、眶下孔、頦孔。
目錄
- ? 面淺層與腮腺區
- ? 顱頂部
- ? 面側部深區
- ? 頜面部的間隙
- ? 視器
- ? 前庭蝸器
[顯示部分] [顯示全部]
面淺層與腮腺區 編輯本段 回目錄
一、面部淺層結構
1.皮膚與淺筋膜
面部皮膚薄而柔軟,富于彈性,含有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腫與癤腫的好發部位。
淺筋膜薄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其中頰部脂肪較多稱頰脂體,瞼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腫時瞼部出現較早。淺筋膜中的彈性纖維及肌纖維與皮膚真皮層相連,形成皮膚的自然皮紋,面部手術的切口,應盡可能與皮紋一致。
淺筋膜中有神經、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豐富,故創傷后愈合快,但出血較多。面部的靜脈與顱內靜脈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顱內蔓延。
2.面肌
面部表情肌屬于皮膚,為一些薄而纖細的肌纖維。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膚。收縮時牽動皮膚,使面部呈現出各種表情。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可分為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有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的作用。人類面部表情肌較其它動物發達,而人耳周圍肌已明顯退化。
(一)顱頂肌epicranius闊而薄,由左右各一塊枕額肌組成,它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額部皮下,稱額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稱枕腹。帽狀腱膜galea aponeurotica很堅韌,連于兩肌腹間,與頭皮緊密結合,但與深部的骨膜間則隔以疏松結締組織。枕腹收縮時可向后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并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
(二)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位于眼裂周圍,呈扁橢圓形,收縮時可使眼裂閉合。由于少量肌束附著于淚囊,促使淚液經鼻淚管流入鼻腔。
(三)口周圍肌 口周圍肌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兩種。輻射狀肌分別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下或外等不同方向。環形肌稱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收縮時關閉口裂。在面頰深部還有一對頰肌,緊貼口腔側壁粘膜,可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還可外拉口角。
3.面部淺層的動脈
(一)面動脈facial artery(圖10-3)在舌動脈的上方起自頸外動脈,行向前上,經莖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頜三角內行于下頜下腺的深面,繞下頜骨體下緣至面部,在咬肌前緣處可觸及入該動脈的搏動,然后斜向前上經口角與鼻翼外側,抵外內眥,改名為內眥動脈。
面動脈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動脈、上唇動脈和鼻外側動脈。在口、鼻、眼的周圍,兩側的動脈支吻合豐富。內眥動脈在內眥部與頸內動脈的分支眼動脈有吻合。
(二) 顳淺動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為頸外動脈終支之一,在下頜頸處續于頸外動脈。經顴弓根部的淺面,在顴弓根上方約2-3厘米處,分為額支和頂支,額支前行與額動脈交通,頂支向后行與耳后動脈及枕動脈吻合。
顳淺動脈在上行過程中,先居于腮腺實質內,發出面橫動脈在顴弓和腮腺管之間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顴弓上方發出顴眶動脈,布于眼輪匝肌周圍。
由于顳淺動脈的位置淺而恒定,臨床上常用來測壓及壓迫止血,在治療頜面惡性腫廇時,還可經該動脈進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療藥物。
(三)眶上動脈supraorbital artery(圖10-3)是頸內動脈的眼動脈的分支,在眶內分出后,經眶上切跡或孔穿孔出,布于額部皮膚及肌肉。
(四)眶下動脈infraorbital artery為上頜動脈的分支,經眶下裂、眶下溝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膚和肌肉。
(五)頦動脈為上頜動脈的分支下牙槽動脈的末支,自頦孔突出,布于頦部的皮膚和肌肉。
4.面部淺層的靜脈
(一)面前靜脈anterior facial vein在內眥處起自內眥靜脈,位于面動脈的后方,經鼻翼及口角的外側,向后下方繞下頜骨下緣至下頜角的下方,與面后靜脈前支匯合成面總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頸內靜脈。內眥靜脈與眶內的眼上靜脈相吻合,向后與顱內和海綿竇相交通。
由于面前靜脈無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經靜脈逆行蔓延于顱內,導致海綿竇血栓或顱內感染,因此把鼻根與口角之間的三角區稱為“危險三角”。面前靜脈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緣處還接受一支面靜脈的回流。
(二)面后靜脈posterior facial vein由顳淺靜脈和上頜靜脈在腮腺深面匯合而成。下行分為前、后兩支,前支與面前靜脈匯合成面總靜脈;后支與耳后靜脈匯合,形成頸外靜脈。
(三)眶上靜脈、眶下靜脈、頦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收納同名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
5.面淺部的淋巴
面淺部淋巴管豐富,連成網狀,注入下列淋巴結。
(一)眶下淋巴結位于眶下孔附近,主要收納眼瞼和瞼結膜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二)頰淋巴結位于口角附近頰肌表面,主要收納鼻、頰部皮膚和粘膜的淋巴管,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三)下頜上淋巴結位于咬肌前緣,面動脈附近,主要收納鼻、頰部皮膚和粘膜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四)腮腺淺淋巴結位于腮腺的淺面,收納面外側部和耳廓前面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腮腺淋巴結,腮腺深淋巴結位于腮腺實質內,收納外耳道、鼓室、咽鼓管、鼻腔后部和頰深部的淋巴管,其輸出管 注入頸深淋巴結。
6.面部的神經
(一)面神經facial nerve混合性神經,大部份纖維為運動性纖維,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為內臟感覺纖維和內臟運動纖維。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傳遞味覺刺激。內臟運動纖維為副交感纖維,經下頜下神經節及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淚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經出腦干后進入內耳門,經過內耳道底入面神經管,先向前外行,繼而幾成直角轉向后方(在轉折處有感覺性的膝神經節genieulate ganglion),再經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莖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為數支而終。面神經的主要分支如下:
(1)巖大神經greater petrosal ner ve
在膝神經節處由面神經分出,由內臟運動纖維構成,經過巖大神經溝,出破裂孔,再經翼管前行抵翼腭窩,在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分布到淚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體的分泌。
(2)鐙骨肌神經stapedial nerve
為面神經行于面神經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時,在錐隆突后側發出的一個細支,支配鐙骨肌。
(3)鼓索chorda tympani
是面神經在未出莖乳孔前發出的重要分支,含內臟運動和內臟感覺纖維,穿過鼓室至顳下窩,加入舌神經(三叉神經下頜神經的一個分支)。內臟感覺纖維(味覺)是膝神經節內假單極神經元的周圍突,隨舌神經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內臟運動纖維(即副交感神經)隨舌神經至下頜下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面神經出莖乳孔后進入腮腺,在腮腺內一段先分為上、下兩干,再分支吻合成叢、由叢發出的分支呈輻射狀自腮腺上緣、前緣和下端穿出,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1)顳支 多為二支由腮腺上緣穿出,越過顴弓中份淺面支配眼輪匝肌上緣及顴肌。
(2)顴支 有3-4支由腮腺上緣穿出與面橫動脈伴行,橫行于顴弓的上方,支配眼輪匝肌下份、顴肌及提上唇肌。
(3)頰支 有3-4支由腮腺前緣穿出,可分為上、下兩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頰肌及口周圍肌。
(4)下頜緣支常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頸闊肌深面跨過面動脈及面前靜脈的淺面,沿下頜骨的下緣前行支配降下唇肌與頦肌。
(5)頸支 常為一支,較細,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頸闊肌。最常見的面神經損傷是周圍性損傷,可發生在內耳道、面神經管、中耳、或腮腺區等處,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面肌的癱瘓。但在面神經管內或內耳道處損傷時,除表情肌癱瘓外,還常伴有聽覺過敏。舌前2/3的味覺喪失,淚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礙等癥狀。
(二)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ver
三叉神經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三支,分別經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出顱,穿行于面部各腔、窩中,運動纖維僅含于下頜神經中,支配咀嚼肌和與吞咽運動有關的肌肉;感覺纖維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種結構外,還形成皮支,自面顱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應區域的皮膚,主要有:
(1)眶上神經為眼神經的末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額前部的皮膚。
(2)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末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3)頦神經 為下頜神經的末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由頦孔穿出,分布于下唇及頦部的皮膚。
(4)耳顳神經 為下頜神經的分支,由腮腺上緣穿出,在外耳門前方上行,與顳淺動、靜脈伴行,分布于顳部皮膚,并分出小支布于腮腺。
二、腮腺咬肌區
腮腺咬肌區的前界為咬肌前鋒;后界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緣及胸鎖乳突肌上份前緣;上界為顴弓及外耳道;下界為下頜骨下緣;深部的莖突至咽、舌諸肌及血管、神經;淺面覆以淺筋膜和皮膚。本區內的結構有腮腺、咬肌、上頜動脈、面神經、面后靜脈及頸外動脈等。
此區的層次不很分明,由淺入深大致為皮膚、淺筋膜、淺層的血管、神經分支和腮腺管、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淺部和穿行于腮腺內部及深面的血管、神經、咬肌、下頜支以及腮腺深部等。
1.腮腺parotid gland
(一)位置和分部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對,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顴弓,下至下頜角,后抵乳突前緣,前緣達咬肌表面。腮腺體積個體差異較大,重15-30克,其形態不規則,約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淺面,尖向前內適對咽側壁,由于腮腺包繞在咬肌、下頜支和翼內肌的后方,故可將腮腺分為淺部、深部及峽部。
淺部覆蓋于下頜支和咬肌后份的淺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頜支深面,呈錐體狀突向咽側壁。當深部發生腫瘤時,因位置較深從表面不易察覺,從口腔內咽側壁上可見隆起。淺部和深部的連接處為峽部,位于下頜支的后緣。
(二)腮腺導管parotid duct
長約3.5-5厘米,由腮腺前緣發出,距顴弓下緣約1厘米處橫行向前,經咬肌淺面至該肌的前緣,繼而以直角轉向內方,穿過頰脂體及頰肌、開口于頰粘膜上的腮腺管乳頭,此處適對上頜第二磨牙。由耳輪腳向鼻翼和口角連線中點作一連線,該線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與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經的頰支,面橫動、靜脈。副腮腺多位于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導管匯入腮腺管,其出現率約為20%。
2.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來自頸深筋膜的淺層,在腮腺的后緣分成淺、深兩層,包繞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腮腺前緣淺、深兩層筋膜又合為一層,覆于咬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腮腺鞘的淺層特別致 密,并發出許多小隔將腮腺分為許多小葉,因而腮腺發炎化膿時,表面不易摸出搏動;深層較為薄弱,因而膿液易向深部擴散。
3.腮腺與面神經關系
由于面神經在顱外的行程中穿經腮腺,故以腮腺為準將之分為三段。
(一)腮腺前段 是以莖乳孔至進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長約1-1.5厘米。在乳突前緣中點,主干距皮膚表面約2-3厘米,此處可顯露面神經干 。
(二)腮腺內段在腮腺內面神經通常分為上、下二干,上干較粗,下干略細。由兩干發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織成網。此段面神經位于頸外動脈和面后靜脈的淺面,腮腺發生炎癥或腫瘤時,可壓迫面神經,產生面癱。
(三)腮腺后段 由腮腺內的面神經網發出的9-12個分支,分成顳、顴、頰、下頜緣和頸等5組從腮腺淺部的前緣、上緣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4.腮腺的毗鄰及穿經腮腺的結構
腮腺的上緣鄰接顴弓、外耳門道及顳下頜關節。由前向后有面神經顳支、灄淺動、靜脈、耳顳神經穿出腮腺上緣。腮腺的前緣緊貼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經顴支、面橫動、靜脈、面神經的頰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經頰支的下主支穿出。
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經的下頜緣支、頸支與面后靜脈穿出。腮腺的后緣鄰接乳突前緣、二腹肌后腹及胸鎖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淺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結、還有耳大神經的前支越過。腮腺的深面有許多主要血管神經,如頸內動、靜脈、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經,以及附著于莖突 上的肌肉。以上結構總稱“腮腺床”。
縱行穿過腮腺的結構有頸外動脈、顳淺動靜脈、面后靜脈及耳顳神經;橫行穿過腮腺的結構有面神經的分支、上頜動、靜脈、面橫動、靜脈等。
[面部淺層和腮腺肌區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切口及翻皮瓣
(一)自額前正中發際上3厘米處始,沿中線向下經鼻背,再繞鼻翼作環形切口,繼沿人中向下至唇緣,環繞口裂至下唇緣正中,再沿頦部正中向下切至下頜骨下緣;
(二)由口角向兩側至耳屏;
(三)沿下頜骨下緣切至耳垂根部;
(四)從鼻根向兩側至眼內眥,繞瞼裂環形切至眼外眥,繼向后外切至耳廓根部的上緣。
(五)面部皮膚較薄切口切勿過深,將皮瓣向外側翻起。
2.分離面肌
皮瓣翻起時即可見至深面的表情肌。瓣認眼輪匝肌、口輪匝肌、額肌,頸闊肌有纖維止于口角。其余小肌不必一一辨認。用剪刀和鑷子邊觀察邊修凈。修肌肉時切勿損傷血管神經。
3.修凈并追蹤面動脈和面前靜脈
在頸部找到面動脈的起始處,向上追蹤其行程和分支找出位于面動脈后方的面前靜脈,并找出上、下唇動脈、內眥靜脈和面深靜脈。
注意切勿切斷與上述動、靜脈交叉的面神經分支。
4.解剖腮腺鞘淺層
修凈腮腺表面,注意其表面有無腮腺淋巴結。觀察腮腺鞘淺層及其向腮腺實質伸入的小隔。
5.修凈并追蹤腮腺管
在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腮腺前緣找出腮腺管,向前追蹤并觀察穿過頰部的情況。
6.分離自腮腺穿出的諸結構
在腮腺的上緣找出面神經的顳支、顳淺動、靜脈、三叉神經的耳顳神經;在腮腺前緣腮腺導管的上、下方找出面神經頰支的上、下主干 :在頰支上干的上方,有面橫動、靜脈及跨越顴骨向前上方走行的面神經顴支;在腮腺下端找出面神經下頜緣支、頸支、面后靜脈。
7.分離三叉神經的皮支及其伴行血管
在眶上緣內、中1/3交界處作一縱切口,剝開眼輪匝肌,找出眶上神經及伴行的動、靜脈。
在眶下緣中點下方約1厘米左右處,在上唇方肌深面找出眶下神經及伴行的動、靜脈。
在下頜骨體距中線2-3厘米做一橫切口向上翻起周圍組織,找出額神經及伴行的動、靜脈。
8.解剖面神經腮腺內段
沿著面神經的分支,將腮腺淺部向后翻起,顯露和修凈面神經腮腺內段的神經網,并追蹤至其主干。在面神經各分支的深面找出面后靜脈、頸外動脈主干,沿頸外動脈向上追蹤出顳淺動脈,在下頜頸的后方找出上頜動脈,只找出起始段即可。暫不追蹤。
9.解剖頰肌
在頰部的咬肌前緣和上下頜之間除去頰脂體,觀察頰肌的位置注意起止情況。
顱頂部 編輯本段 回目錄
一、額頂枕區
顱頂部前起眶上緣,后抵上項線和枕外隆凸,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1.層次:覆蓋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
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額枕肌、腱膜下組織和顱骨外膜等5層。其中淺部的三層緊密相連,不易分開,故總稱為頭皮。
(一)皮膚:此區皮膚厚而致密,內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發生癤腫或皮脂腺囊腫。血管和淋巴管也極為豐富,外傷時出血多,但創口愈合較快。
(二)淺筋膜:由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結締組織形成許多垂直的小梁并將脂肪組織分成小格,小格內有血管和神經等。故淺筋膜內有感染時,滲出物多限于局部,不易擴散,神經末梢易受壓而產生劇烈疼痛。在創傷時血管斷端不易收縮,故須加壓止血或縫合止血。
(三)帽狀腱膜與額枕肌:腱膜堅韌致密,前續額腹,后連枕腹。兩側逐漸變薄續于顳筋膜淺層,頭皮橫向裂傷傷及腱膜時,由于額腹和枕腹收縮的牽張,創口裂開。縫合頭皮時須先將腱膜縫好,以減少皮膚的張力,利于創口的愈合。
(四)腱膜下疏松組織:是帽狀腱膜與顱骨膜之間的疏松組織層,又稱腱膜下間隙。此間隙在顱頂部范圍很廣,向前達眶部,后達上頂線。間隙內有若干導管與顱內靜脈竇相通,故發生感染時,可經導血管向顱內擴散 。此隙出血時,常形成較大的血腫,其瘀斑可出現在上眼瞼皮下。
(五)顱骨外膜:薄而致密,與各塊骨間借結締組織相連,故手術時較易剝離,但在骨縫處與縫間韌帶愈合緊密,故骨膜下血腫僅限于一塊顱骨的范圍,很容易與帽狀腱膜下血腫鑒別。
2.顱頂部的血管和神經
淺筋膜內的血管和神經按其位置可分為前、外側和后三組。
(一)前組:距正中線2厘米處有滑車動、靜及滑車神經。距正中線約2.5厘米處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都是眼動脈的分支,前者由額切跡至額部,后者經眶上孔(切跡)到達額部。滑車上神經和眶上神經都是三叉神經眼神經的分支。三叉神經痛患者可在眶上緣內、中1/3交界處出現壓痛。
(二)外側組:包括耳前和耳后兩組。耳前組有顳淺動、靜脈及其伴行的耳顳神經;耳后組包括耳后動、靜脈及面神經的耳后支、頸叢的耳大神經后支和枕小神經。
(三)后組:枕動、靜脈和枕大神經分布于枕部 。
枕大神經為第二頸神經的后支,穿過項深部肌群后,大上項線平面距正中線2厘米處穿斜方肌腱膜,然后和枕動脈伴行,走向顱頂。封閉枕大神經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橫指處向兩側約2厘米處進行。
顱頂的神經走行在皮下組織中而且分布互相重疊,故局麻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應當將神經阻滯的范圍擴大。
顱頂的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不但左右兩側互相吻合,而且頸內動脈系統和頸外動脈系統也互相聯系,所以頭皮在發生大塊斷裂時也不易壞死。由于血管神經從四周向顱頂走行,開顱手術而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皮瓣蒂應是血管和神經干所在部位,以保證皮瓣的營養,而作一般切口則應呈放射狀,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顱頂的靜脈也位于皮下組織內,廣泛吻合形成靜脈網,主干與同名動脈伴行,額外側靜脈和額內側靜脈向下回流至內眥靜脈,再入面前靜脈。內眥靜脈可借眼上靜脈與顱內的海綿竇相交通。
顳淺靜脈向下與上頜靜脈合成面后靜脈,面后靜脈也可通過上頜靜脈經翼叢而與顱內靜脈竇相交通。
耳后靜脈與枕靜脈都回流到頸外靜脈。
顱頂部的淋巴管我注入頭頸交界處呈環形排列的淋巴結,如枕淋巴結、乳突淋巴結、腮腺淋巴結和下頜下淋巴結等,它們的輸出管注入頸淺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
二、顳區
顳區位于顱頂的兩側。其上界為上顳線;下界為顴弓上緣;前界為顴骨的額突和額骨的顴突;后方為上顳線的后下段。
層次 由淺入深分為皮膚、淺筋膜、顳筋膜淺層和深層、顳肌及顱骨外膜。
(一)皮膚 此區皮膚移動性大,無論縱行或橫行切口,皆易縫合,愈合后瘢痕也不明顯。
(二)淺筋膜 含脂肪組織較少,上方與顱頂淺筋膜相連,下方續于面部淺筋膜,內有血管和神經,分為耳前、后組(已述于上節)。
(三)顳筋膜 temporal fascia
起于上顳線,向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止于顴弓的淺面;深層止于顴弓的深面。
(四)顳肌此肌為咀嚼肌之一,為扇形肌起自下顳線和顳筋膜深層的深面,前部肌纖維向下,后部肌纖維向前行,肌腱止于下頜骨冠突及其內側面。
(五)骨膜 較薄,緊貼顳骨表面,剝離困難,因此,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在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間隙。
[顱頂部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切口和翻皮瓣
在顱頂部略偏中點前方做十字切口,各線約長5厘米。將皮膚及淺筋膜做一層向四周翻開,注意淺筋膜與其深面的帽狀腱膜層愈合甚緊。
2.清理額腹及帽狀腱膜
皮下組織的深面,即為帽狀腱膜和部分額肌,清理時刀鋒應與肌纖維平行。
3.探查帽狀腱膜下隙
將帽狀腱膜切開一個小口,將刀柄插入腱膜深面,并向周圍撥動,以驗證腱膜下存在一個疏松的潛在間隙。
4.剝離顱骨外膜
將帽狀腱膜切除一小塊,暴露其深面的腱膜下組織,再深面即為顱骨外膜,將顱骨外膜翻起,審視其與顱骨的結合情況。
面側部深區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此區位于顱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側,其上部為顳下窩。區內的結構,有咀嚼肌、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上頜動脈等。
一、咀嚼肌
咀嚼肌(圖10-13、14)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配布于下頜關節周圍,主要參與咀嚼運動。
1.咬肌:masseter
淺部纖維起自顴弓前2/3,深部纖維起于顴弓后1/3及其內面,為強厚的方形肌肉,纖維行向下后方,覆蓋于下頜支外面,止于下頜支外面及咬肌粗隆。
2.顳肌temporalis
起于顳窩,為扇形扁肌。肌束向下匯聚,通過顴弓深面,以強大的肌腱止于頜骨冠突。
3.翼內肌:medial pterygoid
以強大肌腱起于翼突窩及上頜結節。纖維向外上方,止于下頜角內面的翼肌粗隆。
4.翼外肌 lateral pterygoid
起于蝶骨大翼的顳下面及翼突外側板的外側面,有兩個頭,纖維行向后外,止于下頜頸、關節盤和關節囊。咬肌、顳肌和翼內肌收縮能上提下頜骨(閉口);兩側翼外肌同時收縮,使下頜骨向前,并參與張口;一側翼外肌收縮,則使下頜骨轉向對側;顳肌后部纖維收縮,可拉下頜骨向后。咀嚼肌由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運動支配。一側下頜神經損傷,患者張口時,下頜歪向患側,咬合時,患側咬肌、顳肌無力。
(二)面部深層的血管
1.上頜動脈maxillary artery
又名頜內動脈,為頸外動脈終支之一,在下頜頸處由頸外動脈發出后,經下頜頸深面入顳下窩橫向前內,經翼外肌淺面或深面入翼腭窩 ,沿途分支布于鼻腔、腭部、頰部、上頜和下頜齒、牙齦和咀嚼肌等。
上頜動脈顳下窩時,以翼外肌為標志,分為三段。
第一段 自起點至翼外肌下緣,此段的主要分支有:
①腦膜中動脈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在下頜頸的深面由頜動脈向上發出,空耳顳神經兩根之間,經棘孔入顱中窩,在顱內分前、后兩支,前支較粗,向前上行于翼點內面的骨溝內,布于頂骨內面前部的硬腦膜。頸區顱骨骨折,此處骨質較薄,易傷該支形成硬膜外血腫。后支沿顳鱗內面彎曲向后,分布于頂骨內面的后部及相鄰的枕鱗區的硬腦膜。
②下牙槽動脈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artery
向下與同名靜脈、神經伴行入下頜孔,經下頜管,分支分布于下頜牙齒及牙齦,最后出頦孔,易名為頦動脈。
第二段 位于翼外肌的淺面,主要分支為分布于咀嚼肌和頰肌的肌支。
第三段 為入翼腭窩的一段,其主要分支有:
①上牙槽后動脈分布于上頜磨牙及其附近牙齦。
②眶下動脈 該動脈出眶下孔前發出上牙槽前、中動脈,布于上頜的牙齒及附近牙齦,眶下動脈與同名神經、靜脈伴行,出眶下孔后布于面部。
③腭降動脈 沿翼腭管下降,分布于腭及腭扁桃體。
④蝶腭動脈 經蝶腭孔下至鼻腔。
2.翼叢pterygoid plexus 和上頜靜脈maxillary vein
翼叢位于顳下窩內,顳肌與翼內、外肌之間,為面深部較大的靜脈叢,收納上頜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最后形成上頜靜脈。該叢以面深靜脈與面前靜脈交通,并通過卵圓孔及破裂孔附近的導血管與海綿竇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以通過此渠道引起顱內感染。
三、三叉神經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含有軀體感覺纖維和軀體運動纖維,由較粗大的感覺根和細小的運動組成。感覺根上的感覺神經節位于顳骨巖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經壓跡處,叫做三叉神經半月節。自節發出三大支,即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運動根緊貼三叉神經半月節的深面,進入下頜神經。故眼神經和上頜神經屬感覺性,而下頜神經則為混合性。三支神經的感覺纖維分布于面部皮膚,運動纖維則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經:ophthalmic nerve
自半月節發出后經眶上裂入眶,分為額神經、淚腺神經及鼻睫狀神經等三支。
(一)額神經frontal nerve
最粗,在上瞼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為二支,較大的外側支為眶上神經;較小的內側支為滑車上神經。滑車上神經經眶上孔內側的額切跡,眶上神經經眶上孔(切跡)出眶,布于額部的皮膚。
(二)淚腺神經Lacrimal nerve
較細小,沿外直肌的上緣向前至淚腺
(三)鼻睫狀神經nasociliary nerve
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視神經上方至眶內側,分出睫狀節長根和2-3支睫狀長神經等。分布于眼球、眼瞼、淚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膚。
2.上頜神經:maxillary nerve
經園孔出顱至翼腭窩,再經眶下裂入眶區,經眶下溝、管,出眶下孔稱眶下神經。
上頜神經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間的皮膚、上頜牙齒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
上頜神經主要分支有:
(一)上牙槽神經superior alveolar nerve
該神經分為前、中、后三支。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窩內自上頜神經主干發出,在上頜骨體后方入骨質;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別在眶下溝和眶下管內由眶下神經發出。上述神經分布于上頜牙齒及牙齦。
(二)蝶腭神經
為兩根短小的神經,在翼腭窩內分出,向下連于翼腭神經節,由節發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經infraorbital nerve
為上頜神經本干的延續,眶下裂入眶,行經眶下溝、眶下管,再經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瞼鼻外側部,上唇和頰部皮膚,在沿途發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四)顴神經
較細小,在翼腭窩發出,經眶下裂入眶,在眶內分為兩小支,分布于顴顳部皮膚,顴神經發出小支加入淚腺神經,主管淚腺的感覺和分泌(淚腺分泌為巖大神經在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后,其節后纖維隨顴神經分布至淚腺)。
3.下頜神經mandibular nerve是混合性神經,經卵圓孔出顱在顳下窩內即分出許多分支。感覺纖維分布于下頜牙齒及牙齦、口腔底、頰部的粘膜、舌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運動纖維主要分布于咀嚼肌。下頜神經的主要分支有:
(一)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erve
以兩個根起始,挾持著硬腦膜中動脈,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頜關節后方轉向上行,自腮腺上緣穿出,與顳淺動、靜脈伴行,分布于顳部皮膚、下頜關節、外耳道的皮膚、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膚。
在腮腺內發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纖維,來自舌咽神經的巖小神經,經耳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的節后纖維。
自翼外肌兩頭間穿出,沿頰肌外面前行貫穿此肌,分布于頰部的皮膚和頰粘膜。
(三)下牙槽神經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nerve
為混合性神經,在舌神經的后方,沿翼內肌外側面下行,經下頜孔進入下頜管,在管內分成許多小支,分布于下頜牙齒、牙齦、終支從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布于頦部及唇的皮膚和粘膜。
在未進入下頜孔以前,下牙槽神經發出一小支走向前下方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四)舌神經lingual nerve
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行向前下方,在舌骨舌肌外側越過下頜下腺上方至舌尖。支配口腔底和舌前2/3粘膜的軀體感覺。
舌神經在行程中有來自面神經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內的味覺纖維隨著舌神經分布到舌前2/3司味覺,故鼓索內的副交感纖維隨舌神經到下頜下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的節后纖維分布于下頜下腺及舌下腺,支想腺體的分泌。
(五)咀嚼肌支為數支,支配咀嚼肌。
一側三叉神經完全性損傷后,損傷側的面部皮膚、角膜、結合膜、鼻腔、口腔粘膜和舌前2/3一般感覺均消失,由于角膜感受消失故角膜反射不能引出。損傷側咬合無力,張口時下頜歪向患側。
(六)附于三叉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節
顱部經動眼、面和舌咽神經走行的副交感節前纖維,到達周圍4對副交感節換神經元,再發出節后纖維抵達效應器官,這4對副交感節均位于三叉神經干或其分支附近。它們是:
(1)睫狀神經節ciliary ganglion
位于視神經的外側與外直肌之間。有三個根進入此節。①副交感根 即睫狀神經節短根,來自動眼神經內的副交感纖維,在節內換神經元后發出節后纖維加入睫狀短神經;②交感根來自海綿竇部的頸內動脈叢;③感覺根來自鼻睫狀神經。
由節發出6-10條睫狀短神經,向前進入眼球。其副交感纖維支配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交感纖維支配瞳孔開大肌和眼球內血管,感覺纖維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覺。
(2)翼腭神經節pterygopalatine ganglion
位于翼腭窩內,上頜神經的下方,接受三個根。①副交感根 來自面神經的巖大神經,該神經出破裂孔經翼管至翼腭窩,在節內換神經元后,發出節后纖維一部分隨上頜神經的分支顴神經至眶內,再隨淚腺神經至淚腺;另一部分經腭大、小神經和鼻后支布于腭和鼻腔的粘膜腺體;②交感根自頸內動脈的交感神經叢發出,叫做巖深神經,在破裂孔處與巖大神經合并形成翼管神經,經翼管至翼腭窩內;③感覺根 來自上頜神經的蝶腭神經。翼腭神經節的分支為鼻后支和腭神經布于鼻腔和腭的粘膜。
(3)耳神經節 otic ganglion
在卵圓孔下方,貼于下頜神經內側面,接受4個根來的纖維。
①副交感神經 來自舌咽神經的巖小神經,在節內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隨耳顳神經至腮腺司該腺分泌;②交感根 來自腦膜中動脈交感叢;③感覺根 來自耳顳神經,分布于腮腺。④運動根 來自下頜神經,分布于鼓膜張肌和腭帆張肌。
(4)下頜下神經節submandibular ganglion
①副交感根來自面神經鼓索內的副交感纖維,經舌神經到下頜下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的節后纖維分布于下頜下腺、舌下腺,司該二腺的分泌;②交感根 來自面動脈的交感叢;③感覺根 來自舌神經。
四、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為第Ⅸ對腦神經,它含有四種纖維成分。①軀體運動纖維支配莖突咽肌;②內臟運動(副交感)纖維,在耳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其節后纖維司腮腺的分泌;③內臟感覺纖維(包括味覺)分布到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處粘膜及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司一般感覺及舌后1/3的味覺;④軀體感覺纖維分布至耳后皮膚。
舌咽神經經頸靜脈孔出顱,在孔內神經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經節(含一般感覺的假單極神經元),出頸靜脈孔后,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經節(含內臟感覺的假單極神經元),主干走行于頸內動、靜脈之間,繞過莖突咽肌后外側,向前經舌骨肌深面到舌根。其主要分支有:
1.頸動脈竇支carotid sinus branch
在頸靜脈孔下方發出,沿頸內動脈下降,分布于頸動脈竇及頸動脈體。傳導頸動脈竇內的壓力感受器和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的感覺,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其沖動入腦后,反射性地調節血壓和呼吸。
2.舌支
為舌咽神經的終支 分數支分布于舌后1/3的粘膜和味蕾,司一般內臟感覺和味覺。
3.鼓室神經
發自下神經節,進入鼓室后,在鼓室內壁與交感神經共同形成鼓室叢,由叢發出數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粘膜。鼓室神經的終支形成巖小神經,出鼓室后,經卵圓孔至顳下室,在耳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其節后纖維隨耳顳神經至腮腺,司腮腺的分泌。
4.莖突咽肌支
由舌咽神經分出,支配莖突咽肌。
5.扁桃體支
至腭扁桃體和咽腭弓、舌腭弓的粘膜,司一般內臟感覺。
6.咽支
在咽側壁上與迷走神經的咽支以及交感神經共同組成咽叢。舌咽神經的咽支司咽粘膜一般內臟感覺。舌咽神經損傷后,咽和舌后1/3感覺障礙,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覺喪失。
頜面部的間隙 編輯本段 回目錄
頜面部上、下頜骨與周圍的肌肉之間、或肌肉與肌肉、肌肉與器官之間,存在著一些潛在間隙,正常情況下,這些間隙中充填著疏松結締組織,有的間隙還有神經、血管穿行,從而使相鄰的間隙彼此通連。當炎癥感染時,可循此途徑蔓延,膿液也可潰破筋膜,擴散到鄰近的間隙。
一、咬肌間隙
咬肌間隙masseteric space的前界為咬肌前緣與頰肌;后界為下頜支后緣及腮腺組織;上達顴弓下緣;下抵下頜骨下緣;內側界為下頜支的外面;外側界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此間隙的前方緊鄰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齒冠周炎、牙槽膿腫、下頜骨骨髓炎時,可擴散至此間隙。
此間隙的感染向前可擴至頰間隙;向下繞過下頜切跡可擴散至翼頜間隙和顳下窩;經顴弓深側可至顳窩;向下可擴散至頜下間隙,甚至向后下可擴散至腮腺,導致腮腺膿腫。
二、翼頜間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又稱翼下頜間隙,位于翼內肌與下頜支之間,其前界為顳肌及下頜骨冠突;后界為下頜支后緣與腮腺;內側界為翼肌及其筋膜;外側界為下頜支的內板及顳肌內面;上界為翼外肌;下界為下頜支與翼內肌相貼近的夾縫。
間隙內有舌神經、下牙槽神經、下牙槽動、靜脈穿行,下牙槽神經阻滯術即將局麻藥物注入此間隙內。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間隙。翼頜間隙的感染可向上擴散至顳下窩和翼腭窩;向內沿翼內肌后緣可擴散至咽旁間隙;向下可擴散至下頜后窩。有時可沿血管神經束向上經卵圓孔蔓延到顱腔。
三、顳下間隙
顳下間隙infratemporal space
位于翼下頜間隙的上方,前界為上頜骨的后面;后界為莖突及莖突諸肌;內側為蝶骨翼突外側板;外側界為下頜支上份及顴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顳下嵴及顳下面;下界為翼外肌下緣平面。
此間隙在位置上處于頜面部諸間隙的中央,在間隙內有翼叢、上頜動脈及其分支和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通過,從而使顳下間隙與鄰近的翼頜間隙、頰間隙、咽旁間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與眶腔、借卵圓孔和棘孔與顱內相通。因此顳下間隙的蜂窩組織炎很少單獨存在,常與相鄰間隙特別是翼頜間隙的感染同時存在。
四、咽旁間隙
位于翼內肌、腮腺深部與咽側壁之間,呈倒立的錐體形。上抵顱底;下達舌骨平面;前界為翼下頜韌帶、頜下腺上緣;后界為椎前筋膜。由莖突及莖突諸肌將此間隙分為前后二部。前部稱咽旁前間隙;后部稱咽旁后間隙。
咽旁前間隙較小,咽升動、靜脈行于其中,內側有咽上縮肌及腭扁桃體。腭扁桃體感染可侵及該間隙。咽旁后間隙較大,內有頸內動、靜脈及第Ⅸ-Ⅻ腦神經及頸深上淋巴結,此內容為腮腺床的結構。
咽旁間隙與翼頜間隙、顳下間隙、下頜下間隙、咽后間隙相通。
五、下頜下間隙
下頜下間隙submandibular space
位于頜下三角內。上界為覆蓋下頜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為頸深筋淺層;前界為二腹肌前腹;后界為二腹肌后腹。
間隙內主要含有下頜下腺、頜下淋巴結、面前靜脈及面動脈。此間隙通過下頜舌骨肌后緣與舌下間隙相通,并與翼頜間隙、咽旁間隙相通。下頜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間隙感染,由厭氧細菌引起的蜂窩組織炎稱路德維希(ludwig)氏咽頰炎。
[面深部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解剖咀嚼肌
(一)在咬肌表面清除殘存的腮腺,保留面神經主干及分支,并將面神經向外翻起,完全暴露咬肌,觀察其起止狀況。
(二) 在顳窩處觀察顳肌表面的顳筋膜,沿顴弓上緣切開顳筋膜,切開時注意觀察它分為兩層,分別止于顴弓內、外面。向上翻起顳筋膜,暴露顳肌,觀察顳肌的纖維方向。
(三)切斷咬肌起點,向下翻起,注意咬肌神經及血管從下頜切跡處穿出,分離清楚后切斷,隨咬肌下翻。
(四)鋸下顴弓,暴露深面的顳肌止點止于下頜骨的冠突和下頜支前緣,找出頰神經并注意保留。
(五)在下頜孔前緣鋸開下頜支前半,將顳肌連帶下頜支的骨片一起向上翻起,使顳下窩徹底暴露,觀察翼內肌、翼外肌和頰肌的位置和起止狀況。
2.清理下牙槽神經、血管及舌神經
在下頜孔清理下牙槽神經和血管,向上追蹤至翼外肌的下緣,在下牙槽神經束進入下頜孔前發出一支下頜舌骨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前方,找出舌神經向下追蹤至頜下區,在舌骨舌肌淺面,下頜下腺上方,舌神經下方有下頜下神經節。上述兩神經均在翼外肌下緣穿出,頰神經則穿過翼外肌兩頭之間,在舌神經的前方出現,向下追蹤至頰部。
3.清理翼叢
在輾外肌表面翼叢向后外方集合形成上頜靜脈,與顳淺靜脈合并形成面后靜脈。試找面深靜脈連至面前靜脈。
4.追蹤上頜動脈及其分支
將翼叢清除,顯示上頜動脈及上頜動脈的三段。在翼外肌下緣深面,上頜動脈第一段上緣,尋找硬腦膜中動脈,穿過耳顳神經第二根之間,經棘孔入顱。上頜動脈第一段下緣,發出下牙槽動脈與同名神經伴行入下頜孔。上頜動脈在第二段在翼外肌表面發出許多肌支,支配咀嚼肌。上頜動脈進入翼腭窩為第三段,其分支暫緩查。
5.清理下頜神經
分清耳顳神經、下牙槽神經、頰神經及肌支,沿舌神經向上追蹤,找出其上段,探查面神經發出的鼓索加入舌神經的情況。
6.結合顱骨和有關翼腭窩的標本觀察下列內容:
(一)上頜神經經園孔入翼腭窩,蝶腭神經(2支)連于翼腭神經節。
(二)上頜神經與上頜動脈經眶下裂、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改名為眶下神經和動脈,在未入眶下裂前發出上牙槽后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入上頜骨后面的小孔。
(三)翼腭神經節接受翼管神經后,向下發出腭大、小神經及鼻后支,上述神經均有上頜神經發出的同名動脈伴行。
7.觀察下頜關節的關節囊,切開關節囊外側壁,觀察下頜關節內的關節盤的形狀,以及附著于關節囊和關節盤前端的翼外肌。
視器 編輯本段 回目錄
視器visual organ是感受光線刺激并將之轉變為神經沖動的器官。這種沖動經視神經和中樞神經內的傳導通路到達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視器由眼球及附屬裝置構成。
一、眼球
眼球eyeball位于眶腔的前部,借筋膜與眶壁相 連,眶腔的后部充以眶脂體,墊托眼球。眼球呈大致球形,其前、后面的正中點,分別叫做前極anterior pole和后極posterior pole。平前、后極連線的中點所做的環形線,叫做中緯線或赤道。
矢狀方向,通過眼球前、后極的連線,叫做眼軸;由瞳孔的中央點至視網膜中央凹的連線,叫做視軸。視軸的前點偏于眼軸的內側,而中面凹位于于眼軸的外側,因而視軸與眼軸以銳角相交叉。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內容物組成
1.眼球壁
眼球壁包括外、中、內膜三層。
(一)外膜
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 ,又稱纖維膜,起著支持和保護眼球壁及其內容的作用,前1/6叫做角膜cornea,是致密面透明的膜,其曲度大于眼球壁的其它部分,有屈光作用。角膜內無血管,但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稍分布,對痛、觸覺極為敏銳,故當炎癥時常有劇痛。
后5/6叫做鞏膜sclera,呈乳白色,不透明,鞏膜前端與角膜相續部分的深部,生有環形的靜脈竇,叫做鞏膜靜脈竇sinus venosus sclerae ,后端在視神經穿 出部位,鞏膜包于視神經的周圍,形成視神經鞘。
(二)中膜
含有豐富的血管叢和色素細胞,故又稱為血管膜或色素胞。中膜由前向后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等三部分。
(1)虹膜iris是中膜的最前部,為圓盤狀薄膜,呈冠狀位,中央有圓孔,叫做瞳孔pupil。虹膜內有兩種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部分環繞在瞳孔的周圍,叫做瞳孔括約肌sphincter pupillae ,由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纖維支配;另一部分呈放射狀排列于瞳孔括約肌的外周,叫做瞳孔開大肌dilator pupillae,受交感纖維支配。
在強光下或視近物時,瞳孔括約肌收縮,瞳孔縮小,以減少光線的進入量;在弱光下或遠望時,瞳孔開大肌收縮,瞳孔開大,使光線的進入量增多。虹膜的顏色由于色素的多寡的進入量增多。虹膜的顏色下于色素的多而深淺不一。
(2)睫狀體ciliary body是中膜中部最厚的部分,襯于鞏膜與角膜移行部的內面。后部平坦,叫做睫狀環;前部有許多突起叫做睫狀突。由睫狀突發出許多睫狀小帶,與晶狀體相連。
睫狀體內生有平滑肌,叫睫狀肌,睫狀肌的纖維位于睫狀突內側部分者環行,位于外側的部分前后縱行,前端附于角膜與鞏膜交界處,后端附于睫狀體的后緣和脈絡膜的前緣,睫狀肌受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纖維支配,環形肌收縮使睫狀突向內伸,縱行肌則牽睫狀體和脈絡膜向前,協助睫狀突內伸,使睫狀小帶松弛,晶狀體由于本身的彈性作用而加大自身的曲度,以適應近物。
反之,睫狀肌舒張,睫狀小帶被牽緊,晶狀體也被拉薄,曲度變小,以適應看遠物。
(3) 脈絡膜choroid是中膜的后2/3部,為襯于鞏膜內面的一層薄而柔軟的膜,與鞏膜結合疏松,其間有淋巴間隙,向后經視神經周圍的鞘間隙通蛛網膜下腔。其內面與視網膜色素細胞層緊貼,后方有視神經穿過。脈絡膜的功能是營養眼球并吸收眼內分散的光線,以免擾亂視覺。
(三)內膜
內膜即視網膜retina,襯于中膜內面,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色素部,由單層色素上皮構成;內 層為神經部,又依其構造及附襯的部位不同,分為視部(位于后2/3部)、睫狀體部和虹膜部。其中僅視部具有感光功能,其余二部不能感光,稱為盲部。視網膜兩層在某些疾病時互相脫離,叫做視網膜剝離癥。
視網膜視部的后部厚,向前逐漸變薄。后部有一白色的圓形隆起,是視神經的穿出部位,叫做視神經盤optic disc(視神經乳頭),盤的中央有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穿過。視神經盤沒有神經細胞,不能感光,生理學上叫做盲點。
在視神經盤的顳側約3.5毫米的稍下方,有一黃色的小圓盤,叫做黃斑macula lutea,其中央為一小凹,叫中央凹fovea centralis,是感光(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銳的地點。上述結構可用眼底鏡在活體上觀察。
視網膜的組織結構復雜,將在組織學中敘述,本節僅做概略介紹。視網膜神經部由三層神經細胞構成,最外層為感光細胞,緊貼視網膜外層的色素上皮,有感受強光和色彩的視錐細胞和感受弱光的視桿細胞兩種。中層為雙極細胞。內層為節細胞,節細胞發出的軸突集中于視神經盤,形成視神經、穿過眼球壁的內、中膜,外膜包繞于其周圍,構成視神經鞘。
2.眼球的內容物
眼球內容物是透明無血管的組織,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具有屈光作用。它們使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線能夠進入眼球并在視網膜上成像。
(一)房水aqueous humor
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于眼房內。眼房chamber是位于角膜與晶狀體、睫狀體和睫狀小帶之間的腔隙,它被虹膜分為前、后兩部,分別稱為前房和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通。前房周邊部,虹膜與角膜相交處,叫做虹膜角膜角。
房水除具折光作用外,還有營養角膜、晶狀體和維持眼內壓的作用。房水由睫狀體的血管滲透和上皮細胞分泌產生,入于后房,經瞳孔入前房,再經虹膜角膜角入于其深部的鞏膜靜脈竇,最后匯入眼靜脈,房水經常循環更新,保持動態平衡,若回流不暢或受阻,則致房水充滯于眼房中,使眼內壓升高,患者視力受損,視野縮小并伴有嚴重頭痛,稱為青光眼。
(二)晶狀體lens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體的前方,呈雙凸透鏡狀,前面較平坦,后面凸隆明顯,具有彈性,不含血管神經,外面包以透明的高彈性薄膜,叫晶狀體囊。晶狀體本身由許多平行排列的晶狀體纖維組成,其周圍部稱晶狀體皮質;中央部稱晶狀體核。
晶狀藉眾多睫狀小帶系于睫狀體上,前已述及晶體曲度的變化,取決于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晶體的作用在于通過其曲度變化,調整屈光能力,以使物像聚焦于視網膜上。老年人晶體的彈性減退,睫狀肌呈現萎縮,調節功能降低,出現老視。若晶狀體因疾病、創傷、老年化而變混濁時,稱為白內障。
(三)玻璃體vitreous body
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充于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除具有屈光作用外,還有支撐視網膜的作用。若玻璃體混濁,則造成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若其支撐力減弱則可發生視網膜剝脫。
二、眼的附屬裝置
眼的附屬裝置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以及筋膜和眶脂體等,對眼球起保護、運動和支持作用。 眼瞼eyelids是位于眼球前方的屏障,起著保護眼球的作用。可分為上瞼和下瞼,上、下瞼之間為瞼裂,裂的內、外端分別叫內眥和外眥,內眥鈍圓,外眥較銳。
眼瞼的外面為皮膚,內面為結膜,中間夾以皮下組織、肌層和瞼板。皮膚和結膜相互移行部為瞼緣,瞼緣前緣生有2-3排向前彎曲的睫毛,睫毛的根部生有睫毛腺,此腺發炎稱為麥粒腫。瞼緣的后部,有一排瞼板腺的開口。
上、下瞼緣靠近內側端處,各有一個小乳頭狀突起,其頂部有一小的開口,叫做淚點。內眥與眼球間有一微凹的間隙、叫做淚湖,是淚水集聚的地方。瞼的皮下組織疏松,脂肪極少或無有,可因積液而腫脹。
皮下組織的深面為肌層,肌層主要為眼輪匝肌(屬面肌),受面神經支配,收縮時使瞼裂閉合;上瞼還生有提上瞼肌,以腱膜止于上瞼的根部,受動眼神經支配,收縮時可使上瞼上提,開大瞼裂;此外在其深面,上、下瞼還有一些平滑肌束,附于上、下瞼板,稱為瞼板肌或muller氏肌,受交感神經支配,收縮時可使瞼裂開大。
肌層的深面為瞼板tarsus,呈半月形,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與瞼緣垂方向排列的瞼板腺,以成排的小管開口于瞼緣,分泌脂性液體,以潤滑瞼緣并防止淚液外溢。瞼板腺阻塞發炎時,稱為霰粒腫。
2.結膜
結膜conjunctiva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富含血管。覆蓋于眼瞼后面和眼球的前面。按其所在部位可分為三部:即瞼結膜、球結膜和二者的結合部即結膜穹窿。瞼結膜貼于瞼板后面,透明而光滑。球結膜覆蓋鞏膜前方的部分較疏松,容易推動,而在角膜周緣部結合緊密,并移行于角膜上皮。結膜穹窿分為上穹和下穹,有較多皺襞,以利于眼球運動。當瞼裂閉合時,結膜則形成位于上、下瞼和眼球之間的囊,稱為結膜囊。
3.淚器
淚器lacrimal apparatus由淚腺和淚道組成,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
(一)淚腺lacrimal gland位于眶上壁外側的淚腺窩內,呈扁橢圓形,有10余條排泄管開口于結膜上穹的外側部。淚腺分泌淚液,借瞬目活動將之涂于眼球表面。
(二)淚小管lacrimal ductule上、下各一,分別位于上、下瞼的皮下,起自淚點,分別向上或下垂直走行,再折向內側水平走行,開口于淚囊。
(三)淚囊lacrimal sac位于眶內側壁前部的淚囊窩內,為一膜性囊,其上端為盲端,下端移行于鼻淚管。眼輪匝肌有纖維越過淚囊深面并與囊壁相連,肌收縮時可牽拉淚囊使之擴大,以利淚液流通。
(四)鼻淚管nosolacrimal duct緊貼于骨性鼻淚管的內面,為續于淚囊下端的膜性管,開口于下鼻道的外側壁。
4.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ocular muscles屬橫紋肌,包括上、下、內、外4條直肌和上、下2條斜肌及1塊上瞼提肌,前6塊都是牽拉眼球向各方向轉動的肌肉。
上直肌superior rectus、下直肌inferior rectus、內直肌medial rectus和外直肌lateral rectus均起自視神經管周圍的總腱環,分別行于眼球的上、下、內側和外側各方,止于眼球鞏膜赤道線以前的各相應面。上斜肌superior obliquus也起自總腱環,在上直肌和內直肌之間纖維斜向上內行,以細腱通過眶內側壁前上方的纖維滑車,折向后外,止于眼球鞏膜赤道線的后外方。下斜肌inferior obliquus起自眶下壁內側近前緣處,斜向后外行于下直肌與眶下壁之間,止于眼球下面鞏膜赤道線的后外方。
眼球的運動以眼球前極或瞳孔的位置為基準,由于上、下直肌的位置與眼軸形成約25℃的夾角,故上、下直肌可使瞳孔向上、下轉動的同時,還使瞳孔轉向內側。內、外直肌可使瞳孔向內、外側轉動。上斜肌可使瞳孔轉向下外方;下斜肌則使瞳孔轉向上外方。當注視物體時,兩眼的眼肌共同協調動作,側視時,一側的外直肌與另一側的內直肌同時收縮;聚視時兩眼的內直肌同時收縮。
上瞼提肌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位于上直肌的上方,起自視神經上方的骨面,止于上瞼,作用為提上瞼和開大瞼裂。
5.眶筋膜及眶脂體
硬腦膜在視神經管處分為兩層,內層包繞視神經形成視神經鞘,外層附于眶壁移行于眶骨膜。眼球的外面從角膜緣以后的部分,為纖維組織薄膜所包繞,叫做眼球筋膜或眼球鞘fasciae sheath of eyeball,又名Tenon氏囊,該鞘與鞏膜間存有一空隙,叫做鞏膜外隙,與眼球形成猶如球窩關節樣結構,以保證眼球的轉動,在各眼球外肌的外面包有眼肌筋膜,如套袖樣,以實現各肌的靈活運動。
在眼球、眼肌、視神經及淚腺之間,充以脂肪組織,它們對眼球起著支持和彈性墊的作用,這些脂肪團塊稱為眶脂體adipose body of orbit.
三、眼及眶的血管和神經
1.眼血管
(一)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是頸內動脈的顱內分支,與視神經一起從視經管入眶,在眶內,動脈先居于視神經的外側,繼而在上直肌和下方越過視神經的上方至眶的內側壁前行,終支形成眶上動脈和滑車上動脈,分布于額部皮膚及瞼。行程中發出分支供給眼球、眼球外肌、淚腺等器官。
其中最重要的分支為視網膜中央動脈central artery of retina,是眼動脈在入眶后即發出的細小分支,先行于視神經的下方,繼而穿入視神經并行于其中央,從視經盤中心穿出,立即分布為上、下兩支,每支再分為鼻側支和顳側支,營養視網膜的內層,但黃斑的中央凹無血管分布,臨床上常用眼底鏡觀察此動脈。
(二) 眼靜脈有眼上靜脈和眼下靜脈,收集眶內結構及眼球的靜脈,眼上、下靜脈均起于眶的前內側,因而與內眥靜脈間有吻合。眼上靜脈向后行,經眶上裂匯入海綿竇;眼下靜脈向后行分為兩支,一支注入眼上靜脈,另一支經眶下裂注入翼叢。
眼球的靜脈回流有三個途徑:視網膜的靜脈血匯入視網膜中央靜脈;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的靜脈血匯入渦靜脈,渦靜脈位于眼球血管膜的外層,有4-6條,在赤道線的稍后方穿出鞏膜;眼球前份的虹膜等處的靜脈血經睫狀前靜脈回流。這些靜脈均回流于眼上、下靜脈。
2.眼及眶內的神經
眼球及眶內結構的神經支配較為復雜,視神經傳遞視覺沖動;眼球外肌由Ⅲ、Ⅳ、Ⅵ腦神經支配,眼球及眶內結構的一般感覺由Ⅴ腦神經第一支眼神結支配,此外尚有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支配平滑肌及腺體。
(一)視神經optic nerve,為第2對腦神經,它與一般神經不同,實為第3級神經元的軸突構成。視網膜的三層細胞均為神經細胞,在胚胎發生上它們由前腦泡兩側突出的視杯演化而來,第一級神經元為視錐和視桿細胞;第二級為雙極神經元;第三級為視神經節細胞。
視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向視神經盤聚集,再穿眼球壁后行,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續于視交叉。視神經外面也與腦組織一樣包有與三層腦膜相延續的膜,蛛網膜下腔也延續到視神經周圍,故顱內壓增高時,視神經盤可出現水腫。
(二)動眼神經oculomotor nerve內含有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兩種纖維,均起自中腦,經腳間窩出腦,行于海綿竇外側壁上部,自眶上裂入眶分為上、下兩支。上支細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瞼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內直肌和下斜肌。
支配下斜肌的支分出一個小支,叫睫狀神經節短根,由內臟運動纖維(副交感纖維)組成,在睫狀神經節內交換神經元,節后纖維經睫狀短神經,支配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參與完成調視反射和瞳孔對光反射。
(三)滑車神經thochlear nerve含軀體運動纖維,起于中腦,在下丘下方出腦,繞大腦腳前行,穿經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向前內行越過上直肌和上瞼提肌,從上面進入并支配上斜肌。
(四)展神經abducent nerve含軀體運動纖維,起于腦橋,從延髓腦橋交界處出腦,前行至顳骨尖端入于海綿竇,位于頸內動脈的外側,經眶上裂入眶,從內側進入并支配外直肌。
(五)眼神經ophthalmic nerve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為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半月節發出后,穿入海綿竇外側壁,在動眼和滑車神經下方經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硬腦膜、眼眶、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以及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的皮膚。
(1)淚腺神經lacrimal nerve 較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至淚腺。另外有來自面神經的副交感纖維,經翼腭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經顴神經交通支加入淚腺神經,支配淚腺分泌。
(2)額神經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瞼提肌前上方前行,在眶中部分為二支,較大的外側支為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erve,經眶上切跡(孔)分布于額部皮膚;較小的內側支為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erve分布于上瞼、鼻背和額部皮膚。
(3)鼻睫狀神經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和視神經之間前行,達于眶內側壁,分出睫狀節長根(感覺根)和2-3支睫狀長神經,分布于眼球、眼瞼、淚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膚。
(六)交感神經纖維 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來自頸8和胸1節段脊髓,經頸交感干至頸上節,交換神經元后發出的節后纖維經頸內動脈叢,至睫狀神經節(穿過),經睫狀短神經入眼球,支配瞳 孔開大肌和眼球內血管。另外交感神經纖維還支配瞼板肌。
前庭蝸器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前庭蝸器vestibulocochlear包括感受頭部位置的位覺器和感受聲波刺激的聽覺器兩部分,所以又稱位聽器。盡管這兩種感受器在機能上是互不相干的,但由于它們在結構位置上關系密切,所以合并講述。
聽覺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中耳是聲波的傳導裝置,內耳的耳蝸是接受聲波刺激的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位置覺感受器則存在于內耳的前庭和半規管中。
一、外耳external ear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等三部分,具有收集和傳導聲波的功能。
1.耳廓
耳廓auricle以彈性軟骨為支架,外面被覆皮膚而構成。皮下組織很少,但血管神經豐富。下方耳垂部分軟骨,僅含結締組織和脂肪。
耳廓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周緣卷曲叫做耳輪,耳輪的前內側,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