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
網絡 ?
?
第二節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管是一條自口腔延至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腔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均借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圖2-9)。
圖2-9 消化系統全貌
消化系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養料、水分和無機鹽并排出殘渣(糞便),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對食物的機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種形式的蠕動運動以磨碎食物,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并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等。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如把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淀粉分解為葡萄糖,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這些分解后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血液和淋巴。殘渣通過大腸排出體外。此外,口腔、咽等還與呼吸、發音和語言活動有關。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以骨性口腔為基礎形成的,前方的開口叫口裂,由上下唇圍成;后方以咽峽和咽交通;上壁(頂)是腭;下壁是口底;兩側壁叫頰。整個口腔被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牙齦和牙列)分隔為前、后兩部;前部叫口腔前庭,后部叫固有口腔。在上、下牙列咬合時,兩部可通過兩則第三磨牙后方的間隙相通,在牙關緊閉時可經此間隙插管或注入營養物質。口腔內有牙齒和舌,并有三對唾液腺開口于口腔粘膜表面。
1.口腔各壁
口唇和頰互相連續,都是以肌肉為基礎,外面覆以皮膚,內面襯以口腔粘膜構成的。口唇內的肌肉是環繞口裂的口輪匝肌,頰的基礎是頰肌,都屬于面部的表情肌。上、下唇兩端的結合部叫口角,口角外方和鼻翼外側之間的皮溝叫鼻唇溝,為上唇和頰的分界。上唇外面正中的縱行淺溝叫人中,急救時常在此處針刺。
口底是以舌骨上肌群(下頜舌骨肌和頦舌骨肌)為基礎構成的。內面覆以粘膜,口底粘膜薄而松軟,粘膜下有大量的疏松結締組織,所以粘膜容易移動。在口底正中線上有一粘膜皺襞叫舌系帶,連于下頜牙齦內面和舌下面之間。系帶的兩側各有一粘膜隆起叫舌下肉阜,是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導管的開口處(圖2-11)。
腭palate構成口腔的頂壁,包括硬腭(前2/3)和軟腭(后1/3)兩部分。硬腭分隔口腔和鼻腔,由上頜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覆以粘膜構成,粘膜和骨膜結合緊密。軟腭是硬腭向后下方延伸的軟組織部分,由一些小橫紋肌包以粘膜構成,其后緣游離,垂向后下方呈帆狀,故又叫做腭帆,軟腭后緣中央有一乳頭樣突起叫懸雍垂。懸雍垂兩側各有兩條弓狀皺襞,前方的叫腭舌弓,延伸到舌根的側緣;后方的叫腭咽弓,向下延伸至咽的側壁。兩弓之間的凹窩,容納腭扁桃體。軟腭后緣、兩側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圍成的空間叫咽峽,是口腔通向咽的門戶(圖2-10)。咽峽的大小經常改變,吸氣時腭帆下降,吞咽食物時腭帆提向上方,其后緣接觸咽后壁,暫時阻斷咽腔鼻部和口部的交通。此時咽峽特別擴大。
圖2-10 口腔前面觀 圖2-11 口腔底和舌下面
2.牙
牙teeth是人體最堅硬的結構,嵌于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呈弓狀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牙具有機械加工(咬切、撕裂、磨碎)食物和輔助發音的作用。
每個牙(圖2-12)均可分為三部分,露出于口腔內的叫牙冠,嵌于牙槽內的叫牙根,介于兩者之間狹細的部分叫牙頸。牙主要由牙質構成。在牙冠,牙質外面還另有光亮堅硬的釉質,牙根的表面覆有粘合質。牙內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根的內部特別叫做牙根管,牙根管末端的小孔叫牙根尖孔。牙的神經、血管通過牙根尖孔和牙根管至牙腔,與結締組織共同組成牙髓,當牙髓發炎時常引起劇烈疼痛。
圖2-12 牙的構造模式圖
牙周組織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三部分。牙周膜是介于牙和牙槽骨之間的致密結締組織,藉之將牙和牙槽骨緊密結合,固定牙根,并能緩解咀嚼時的壓力。牙槽骨是牙根周圍牙槽突的骨質。牙齦是緊貼牙槽骨外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其游離緣附于牙頸。
人類的牙由于雜食而具有不同的形態特點。切牙的牙冠呈扁平鑿子形;尖牙的牙冠呈錐形;前磨牙的牙冠呈立方形,咬合面上有2-3個結節,以上各牙均各有一個牙根;磨牙的牙冠大,也為立方形,咬合面上有4-5個結節,下頜磨牙有兩個或三個牙根,上頜磨牙有三個牙根。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兩組牙萌生,第一次發生的叫乳牙,一般自生后6個月開始萌生,3歲初出齊,6-7歲開始脫落;第2次發生的叫恒牙,6-7歲起開始長出第一磨牙,13-14歲出齊并替換乳牙,只有第三磨牙一般在17-25歲或更晚些長出叫做智牙,也有終生不萌出者。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時間
名稱
時間
乳牙
恒牙 中切牙
6-8個月
6-8歲 側切牙
7-9個月
7-9歲 尖牙
16-20個月
9-12歲 第一(前)磨牙
12-15個月
10-12歲 第二(前)磨牙
20-30個月
10-12歲 第一磨牙
6-7歲 第二磨牙
11-14歲 第三磨牙
17-25歲或更晚
乳牙(圖2-13)共20個,上、下頜左右各5個。恒牙(圖2-14)共32個,上、下頜左右各8個。臨床上為了便于記錄病牙的位置,常以“ ”符號劃分四區表示上、下頜左、右側的牙位,并以羅馬數字(乳牙)或阿拉柏數字(恒牙)分別表示從中切牙至最后磨牙的序號,如“ ”代表右上頜的乳尖牙;“ ”代表左下頜第 一恒磨牙。
圖2-13乳牙的形態、名稱
圖2-14 恒牙的形態、名稱
3.舌
舌tongue是以骨骼肌為基礎,表面覆以粘膜而構成。具有攪拌食物、協助吞咽、感受味覺和輔助發音等功能。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圖2-10)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后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對向口咽部。舌下面較舌背短,粘膜光滑而松軟,與口底粘膜相續,在正中線上的粘膜皺襞即舌系帶。
舌粘膜:舌體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頭,根據其形態可將舌乳頭分為4類:①絲狀乳頭:細而長,呈白色絲絨狀,遍布舌體表面,由于其淺層上皮細胞不斷角化脫落,并和食物殘渣共同附著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②菌狀乳頭:散在于絲狀乳頭之間,頂端稍膨大而鈍圓,肉眼看呈紅色點狀。③葉狀乳頭:位于舌側緣后部,呈皺襞狀,人類不發達。④輪廓乳頭:最大,約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頂端特別膨大,呈圓盤狀,周圍有環狀溝環繞。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腭、會厭等處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覺感受器――味蕾。舌根部的粘膜內含有許多淋巴組織集團,使粘膜表面形成許多隆起叫舌扁桃體。
舌肌:舌肌可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二類。舌內肌(圖2-16)的起、止都在舌內,由上下垂直、前后縱行和左右橫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纖維束組成,且互相交錯,收縮時可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圖2-15)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①頦舌肌,起于下頜骨體內面中點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向舌內放散,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使舌伸出,該肌一側收縮,舌伸出時舌尖偏向對側。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縮時牽舌向后下外側;③莖突舌肌,起于顳骨莖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