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組織特殊染色法—膠原纖維
相關專題 ?
膠原纖維是人體中的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分布在全身的各個部位,組成膠原纖維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新鮮時呈白色,故一般稱為白色纖維。在HE染色中被染為淡紅色。它的性質是具有一定韌性及緊固性,因此它能夠抵抗一定的牽拉力而不至于撕裂或拉斷它們常聚集成粗細不等的束,呈波浪狀。膠原纖維由許多根纖細的膠原纖維組成。在電鏡下膠原原纖維又由更細的原纖維構成。根據Kramen和Little所進行的電鏡研究證實,膠原纖維是特有的,具有橫紋的(重復期為650?)原纖維。當有病變時這些纖維可發生變形,常出現的就是膠原纖維的壞死,膠原纖維在稀酸里可發生膨脹,變成膠樣物。它們能被酸性染料染成深淺不一的粉紅色,這些往往跟淀粉樣物難以區別。由于它們的屈光率較弱,因而在光學顯微鏡 下,很難與纖維區別。膠原纖維的分子長度約為3000?,直徑約為14?,分子量為300000。 (1)膠原纖維的組成: 1、細胞內合成前膠原蛋白分子,成纖維細胞 攝取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氨基酸,包括脯氨酸、賴氨酸和甘氨酸。在粗面內質網的核糖體上按照特定的膠厚mRNA的堿基序列,合成前α-多肽鏈。后者邊合成邊進入粗面內質網腔中,并在羥化酶的作用下,將肽鏈中的脯氨酸和賴氨酸羥化經羥化后,三條前α-多肽鏈互相纏繞成繩索狀的前膠原蛋白分子。溶解狀態的前膠原蛋白分子,兩端未纏繞,呈球狀構形,在粗面內質網腔風或轉移到高爾基復合體內加入糖基后,分泌到細胞外。 2、厚膠原蛋白分子的細胞外聚合。細胞外的前膠原蛋白分子,在肽內切酶的作用下,切去分子兩端球狀構表部分,形成厚膠原蛋白分子,粗約1.5nm,長約300nm,厚膠原蛋白分子平行排列聚合成膠原纖維。聚合時,相互平的相鄰分子錯開1/4分子長度,同一排的分子,菌尾相對并保持一定距離,聚合成束,于是形成具有64nm周期橫紋的膠原原纖維。聚合時,分子內,分子間的化學基因進行縮合,交聯,增加厚纖維的穩固性。若干膠原原纖維經糖蛋白粘合成粗細子等的膠原纖維。中性自溶型膠原(neutrla-soluble collagen )→醛糖、縮醛類脂/肉豆蔻酸、類脂→不溶型膠原(insoluble collagen) (2)膠原纖維的顯示: 膠原纖維在HE染色法被染成粉紅色,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用一些陰離子的染料來進行染色,如用淡綠可把它們染為綠色,用甲苯胺藍可將其染為藍色,在網狀纖維染色中,如不加以處理,它又可被染為棕黃色。常用的特殊染色法有Van Gieson.Masson和Mallary等方法。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中,膠原纖維由于含的負電荷過多,常導致某些非特異性的染色,應特別注意。 1.Van Gieson(V.G)染色法 I.試劑的配制: weigert氏蘇木素 A液: 蘇木素 1g (haematoxylin) 無水酒精 100ml B液: 30%三氯化鐵 4ml (ferric chloride) 蒸餾水 95ml 鹽酸 1ml II.Van Gieson氏液 A液: 酸性品紅 1g(acid fuchsin) 蒸餾水 100ml B液: 苦味酸飽和水溶液,(1.22%)(picric acid) 注意事項: 1Weigert氏蘇木素臨用前取A液和B液等份混合,幾個小時內用完,最長不得超過一天。 2蘇木素配后經二十多天才能成熟,必須提前配制。 3該液能抵抗弱酸性染液,對已著染的細胞核在酸性染液的作用,不易被脫去顏色,如果不特別深染,則無須分化。 4Van Gieson氏液取B液9ml,加入A液1ml,即可使用。 操作方法:(后面的各種方法,如沒特別說明,都在室溫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