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和動物試驗管理規程
一、總則
1、為保證生物制品生產、檢定和科研的質量,必須加強對實驗動物和動物試驗的科學管理。
2、本規程所指的實驗動物是指來源清楚或遺傳背景明確,符合微生物控制指標要求,用于生物制品生產、檢定及科研的動物。
3、本規程包括實驗動物生產和動物試驗兩部分。實行國家有關實驗動物的認證制度。各單位實驗動物部門應根據本規程和具體條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執行。
二、實驗動物設施
1、選址:應符合國家和地方對建筑物的要求。此外,應從實驗動物衛生防疫的角度充分考慮。周圍無家畜、家禽及其他動物飼養場,選擇無可能成為中間宿主的昆蟲滋生或可以控制滋生的區域。盡量選擇無空氣污染及噪音干擾的區域。
2、實驗動物設施分實驗動物生產和實驗動物試驗兩類,動物生產和動物試驗設施應嚴格分開。
3、應根據實驗動物的品種、品系及微生物控制的級別,建造相應的實驗動物設施。以防不同品種動物相互干擾,不同品系動物發生遺傳污染,以及不同級別動物發生微生物等污染。
4、應有足夠數量的試驗動物飼養間,以利于不同品種、品系、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級、不同試驗目的的動物試驗能隔離飼養。
5、進行有感染性和放射性等生物危害性試驗的動物飼養間,應該與一般性試驗的動物房嚴格分開,且有嚴格的安全防護措施,以防止生物有害物質的外泄和對工作人員健康的危害。
6、設施的建筑要求
6、1 應符合國家及地方對建筑物設計、建造的的一般要求,但要充分考慮實驗動物設施的特殊性。內墻表面應光滑平整,陰陽角均為圓孤形,易于清洗、消毒。墻面應采用不易脫落、耐腐蝕、無反光、耐沖擊的材料。
地面應防滑、耐磨、無滲漏,下水設計合理,保證水流通暢。天花板應耐水、耐腐蝕。飼養室應有良好的氣密性。走廊應有足夠寬度、門寬不應小于900mm,送排風應能控制,符合所飼養動物的微生物控制級別要求。應有二路電力供應及備用發電設備,以保證通風設備正常運行。
6、2 實驗動物設施內應有明顯的區域劃分。
(1)動物飼養區域:動物生產、繁殖、試驗期飼養觀察。
(2)動物試驗操作區域:與動物飼養間相鄰或相近處,設置與試驗種類相應的實驗操作室。
(3)動物受領、檢疫區域:新搬入動物進行檢查、檢疫。
(4)物品搬入、貯存區域:飼料、墊料等消耗性物品、籠器具的搬入及貯存區域。
(5)事務管理區域:記錄及各種事務管理、更衣、衛生間和浴室等。
(6)廢棄物處理區域:垃圾、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前的暫存區域。
(7)洗刷、消毒、滅菌區域:籠架具的洗涮消毒、飼料、墊料等物品的消毒滅菌。
(8)機房區域:空調機房、配電室等設備設置區域。
(9)其他區域:走廊、門廳、樓梯、電梯等區域。
7、實驗動物飼養室的環境條件
根據對實驗動物微生物控制要求的不同,飼養室的環境條件分為四類。
7、1 開放系統:適用于飼養普通級實驗動物。
7、2 亞屏障系統:適用于飼養清潔級實驗動物。
7、3 屏障系統:適用于飼養無特定病原體(SPF)級實驗動物。
7、4 隔離系統:適用于飼養SPF級及無菌(GF)級實驗動物。
8、實驗動物環境條件標準:按衛生部《醫學實驗動物環境及設施標準》表1執行。
- 孢子蟲-- 瘧原蟲
- 多房棘球絳蟲
- 猴(Monkeys)
- DNA Vaccination
- Techniques to Measure Pilus Retraction Forces
- Quantitation of HIV-1 RNA in Genital Secretions
-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 Nonhuman Primate Host-Parasite Combinations
- Characterization of Poxvirus-Encoded Proteins that Regulate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Pathways
- Detection of HCV RNA in Serum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 Candida albicans Gene Expression in an In Vivo Infec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