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總則>醫學蠕蟲:絳蟲

    醫學蠕蟲:絳蟲

    關鍵詞: 醫學 蠕蟲 絳蟲來源: 互聯網

    佚名 ?

    ?

    ?

    ??? 第一節 概論

    ??? 絳蟲(tapeworm)或稱帶蟲,屬于扁形動物門中的絳蟲綱(Class? Cestoda),該綱動物全部營寄生生活。蟲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長如帶狀,大多分節,無口和消化道,缺體腔;除極少數外,均是雌雄同體。成蟲絕大多數寄生在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需1~2個中間宿主,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的時期稱為中絳期(metacestode),各種絳蟲的中絳期結構和名稱不同。寄生人體的絳蟲有30余種,分屬于多節絳蟲亞綱里的圓葉目(Cyclophyllidea)和假葉目(Pseudophyllidea)。

    ??? 形態

    ??? 成蟲扁長如腰帶,分節,白色或乳白色,體長因蟲種不同可從數毫米至數米。蟲體前端細小,為具有固著器官的頭節(scolex),緊接著頭節是短而纖細,不分節的頸部(neck),頸部以后是分節的鏈體(strobilus)。鏈體是蟲體最顯著部分,由3~4個節片(proglottid)至數千個節片組成,越往后越寬大(圖17-1)。圓葉目絳蟲頭節多呈球形,固著器官常為4個圓形的吸盤,分列于頭節四周;頭節頂部可有能伸縮的圓形突起,稱頂突(rostellum),頂突周圍常有1~2圈棘狀或矛狀的小鉤。假葉目絳蟲頭節呈梭形,其固著器官是頭節背、腹側向內凹入而形成的兩條溝槽(bothrium)。絳蟲即靠頭節上的固著器官吸附在宿主腸壁上。

    圖17-1? 牛帶絳蟲成蟲

    ??? 頸部具有生發功能,鏈體上的節片即由此向后連續長出,靠近頸部的節片較細小,其內的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稱為幼節;往后至鏈體中部節片較大,其內的生殖器官已發育成熟,稱為成節;鏈體后部的節片最大,節片中除了儲滿蟲卵的子宮外,其他生殖器官均已退休,稱為孕節。未端的孕節可從鏈體上脫落,新的節片又不斷從頸部長出,這樣就使絳蟲得以始終保持一定的長度。

    ??? 體壁結構? 絳蟲的體壁可分為兩層,即皮層(tegument)和皮下層。皮層是具有高度代謝活性的組織,其外表面具有無數微小的指狀胞質突起,稱微毛(microthrix),微毛結構與腸絨毛很相似,只是它的末端呈尖棘狀。微毛遍被整個蟲體,包括吸盤表面。微毛下是較厚的具有大量空泡的胞質區或稱基質區,胞質區下界有明顯的基膜(basal ? membrane)與皮下層截然分開,在接近基膜的胞質區內線粒體密集。整個皮層均無胞核(圖17-2)。

    圖17-2? 絳蟲的體壁超微結構示意圖

    ??? 皮下層主要由表層肌(superficial? muscle)組成,有環肌、縱肌及少量斜肌,均為平滑肌。此肌層下的實質組織中有大量的電子致密細胞或稱核周體(perikarya),核周體通過若干連接小管穿過表層肌和基膜與皮層相連。核周體具有大的雙層膜的胞核和復雜的內質網,以及線粒體、蛋白類晶體和脂或糖原小滴等,所以皮層實際上是一種合胞體結構,它靠核周體的分泌而更新。

    ??? 表層肌中的縱肌較強,它作為體壁內層包繞著蟲體實質和各器官并貫穿整個鏈體;但在節片成熟后,節片間的肌纖維會逐漸退化,因而孕節能自鏈體脫落。

    ??? 絳蟲實質組織中散布著許多鈣和鎂的碳酸鹽微粒,外面被以胞膜而呈橢圓形,稱為石灰小體(calcareous ? body)或鈣顆粒(calcareous? corpuscle),可能有緩沖平衡酸堿度的作用,或作為離子和二氧化碳的補給庫。

    ??? 神經系統? 包括頭節中的神經節和由它發出的6根縱行的神經干,左右側各有一根主干和2根輔干,均貫穿整個鏈體,在頭節和每個節片中還有橫向的連接支。感覺末梢分布于皮層,與觸覺和化學感受器相連。

    ??? 排泄系統? 由若干焰細胞和與其相連的4根縱行的排泄管組成。排泄管貫穿鏈體,每側2根,以近腹面的一根較粗大,并在每一節片的后部有橫支左右相通。在頭節排泄管更為發達,往往形成排泄管叢。排泄系統既有排出代謝產物的作用,亦有調節體液平衡的功能。

    ??? 生殖系統鏈體的每個節片內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雄性生殖器官一般都比雌性先成熟。雄性生殖系統具有從幾個到幾百個睪丸。睪丸圓形,位于節片上、中部的實質中,通常靠近蟲體的一面,習慣上稱此面為背面。每個睪丸發出一輸出管,然后匯合成輸精管,輸精管通常蟠曲延伸入陰莖囊,在陰莖囊內或外輸精管可膨大成儲精囊。輸精管在陰莖囊中接納前列腺后延伸為射精管,前列腺可位于陰莖囊內或外。射精管的末端是陰莖,其上具小刺或小鉤,并能從陰莖囊伸出,為交接的器官。

    ??? 雌性生殖系統有一個卵巢,大多分成左右兩葉,位于節片中軸的腹面、睪丸之后。卵黃腺在有的絳蟲是數量眾多的濾泡狀體,分散于實持的表層中,圍繞著其它器官,在有的絳蟲則聚集成單一的致密實體,位于卵巢后方。由卵黃腺發出的卵黃小管匯集成卵黃總管,常膨大成卵黃囊,并與輸卵管連接。陰道為略彎曲的小管,多數與輸精管平行,其遠端開口于生殖孔,近端常膨大成受精囊。輸卵管自卵巢發出后,依次與陰道、卵黃總管連接,然后膨大成卵模,再與子宮相通。子宮呈管狀或囊狀,管狀的子宮蟠曲于節片中部,開口于腹面的子宮孔;囊狀的子宮無子宮孔,隨著其內蟲卵的增多和發育而膨大,或向兩側分支幾乎占滿整個節片。

    ??? 人體寄生的絳蟲均屬于假葉目和圓葉目,假葉目絳蟲頭節多呈梭形,固著器官是位于頭節背、腹面的吸槽;卵黃腺呈濾泡狀散布在節片的表層中,卵巢之前;生殖孔位于節片中部;子宮有子宮孔通向體外;成節和孕節結構相似。圓葉目絳蟲頭節呈球形,固著器官是4個吸盤,以及頂突和小鉤等;卵黃腺聚集成一塊,位于卵巢之后,生殖孔位于節片側面;無子宮孔,孕節和成節結構差異較大。

    ??? 兩個目絳蟲的蟲卵也有明顯區別,假葉目絳蟲卵與吸蟲卵相似,為橢圓形,卵殼較薄,一端有小蓋,卵內含一個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圓葉目絳蟲卵多呈圓球形,外面是卵殼和很厚的胚膜,卵內是已發育的幼蟲,具有3對小鉤,稱六鉤蚴(onchosphere)。

    ??? 生活史

    ??? 絳蟲的成蟲寄生于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蟲卵自子宮孔排出或隨孕節脫落而排出,以后的發育在假葉目和圓葉目有很大不同。

    ??? 假葉目絳蟲生活史中需要2個中間宿主。蟲卵排出后必須進入水中才能繼續發育,孵出的幼蟲體內亦有3對小鉤,體外被有一層纖毛,能在水中游動,稱為鉤球蚴(coracidium)。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橈足類動物劍水蚤,鉤球蚴在其體內發育成中絳期幼蟲原尾蚴(procercoid),已初具絳蟲雛形;在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魚或其它脊椎動物如蛙體內后,原尾蚴繼續發育為裂頭蚴(plerocercoid,sparganum),裂頭蚴已具成蟲形,白色,帶狀,但不分節,僅具不規則的橫皺褶,前端略凹入,伸縮活動能力很強。裂頭蚴必須進入終宿主腸道后才能發育為成蟲。圓葉目絳蟲生活史只需1個中間宿主,個別種類甚至可以無需中間宿主。蟲卵在子宮中即已發育,內含一個無纖毛的六鉤蚴。由于這一目絳蟲無子宮孔,蟲卵須待孕節自鏈體脫落排出體外后,由于孕節的活動擠壓或破裂才得以散出。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其中的六鉤蚴才能孵出,然后鉆入宿主腸壁,隨血流到達組織內,發育成各種中絳期幼蟲,常見有以下類型(圖17-3)。

    圖17-3? 絳蟲的幼蟲

    ??? 囊尾蚴俗稱囊蟲(bladder? worm),是半透明的小囊,其中充滿囊液,囊壁上有一個向內翻轉的頭節。另一種囊尾蚴型幼蟲,囊內有多個頭節,稱多頭蚴(coenurus)。

    ??? 棘球蚴(hydatid? cyst)是一種較大的囊,囊內無數頭節稱原頭蚴或原頭節(protoscolex);此外,還有許多小的生發囊(brood ? capsule),生發囊附于囊壁或懸浮在囊液中,其內又可有許多頭節或更小的囊,以致一個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萬個頭節。

    ??? 泡球蚴(alveolar? hydatid? cyst)或多房棘球蚴(multilocular ? hydatid? cyst)屬棘球蚴型,囊較小,但可不斷向囊內和囊外芽生若干小囊,囊內充滿的不是囊液而是膠狀物,其中頭節較小。

    ??? 似囊尾蚴(cysticercoid),體型較小,前端有很小的囊腔和相比之下較大的頭節,后部則是實心的帶小鉤的尾狀結構。

    ??? 各種中絳期幼蟲名又可作為屬的名稱,表示該種絳蟲的這一期幼蟲,如曼氏裂頭蚴(Sparganum ? mansoni)即表示曼氏迭宮絳蟲(Spirometra? mansoni)的裂頭蚴;豬囊尾蚴(Cysticercus ? cellulosae)指豬肉絳蟲(Taenia? solium)的囊尾蚴。

    ??? 中絳期幼蟲被終宿主吞食后,在腸道內受膽葉的激活才能脫囊或翻出頭節,逐漸發育為成蟲。成蟲在終宿主體內存的時間隨種類而不同,有的僅能活幾天到幾周,而有的可長達幾十年。

    ??? 生理

    ??? 絳蟲沒有口和消化道,靠體壁吸收營養。成蟲生活在宿主的腸道里,節片直接浸浴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皮層通過擴散、易化擴散的主動運輸等方式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同時也具有分泌和抵抗宿主消化液破壞的作用。帶有尖棘的體表微毛既有固著作用,免使蟲體從消化道排出;又能擦傷宿主腸上皮細胞,使富含營養的高濃度細胞質滲出到蟲體周圍便于蟲體吸收,遍布蟲體的微毛又增加了吸收面積,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營養吸收效能。皮層胞質區的大量空泡具有對營養物質的胞飲作用和運輸作用。有的絳蟲頭節上的頂突可能穿入宿主的腸腺,經胞飲作用攝取粘液和細胞碎片以及其它營養微粒。絳蟲從宿主腸內吸收的營養物質有氨基酸、糖類、脂肪酸、甘油、維生素、核苷以及嘌呤和嘧啶等。

    ??? 絳蟲主要通過糖代謝獲得能量。成蟲主要靠糖酵解,少數也可通過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傳遞系統獲得能量,如細粒棘球絳蟲的原頭蚴(protoscolex)就具有完全的三羧酸循環功能。

    ??? 絳蟲的交配及受精可以在同一節片或同一蟲體的不同節片間完成,也可在兩條蟲體間進行。除成蟲營有性生殖外,中絳期幼蟲可有無性生殖和芽生生殖,如棘球蚴可從囊壁生發層長出許多原頭蚴和生發囊。曼氏裂頭蚴在宿主免疫功能受抑或受到病毒感染時,也可能發生異常的芽生增殖,引起嚴重的增殖型裂頭蚴病。裂頭蚴具有一定再生能力,在部分蟲體被切除后,可以重新長成一完整的蟲體。

    ??? 致病

    ??? 絳蟲成蟲寄生于宿主腸道,可大量地掠奪宿主的營養;但引起癥狀的主要原因即是蟲體固著器官吸盤和小鉤以及微毛對宿主腸道的機械刺激和損傷,以及蟲體釋出的代謝產物的刺激。成蟲引起的癥狀通常并不嚴重,僅有腹部不適、饑痛、消化不良,腹瀉或交替的腹瀉與便秘等,個別種類如闊節裂頭絳蟲因為大量吸收宿主的的維生素B12可引起宿主 貧血 。

    ??? 絳蟲幼蟲在人體寄生造成的危害遠較成蟲為大,裂頭蚴和囊尾蚴可在皮下和肌肉內引起結節和游走性包塊;若侵入眼、腦等重要器官則可引起嚴重的后果。棘球蚴在肝、肺等亦造成嚴重危害,其囊液一旦進入宿主組織更可誘發變態反應而致休克,甚至死亡。

    ??? 分類

    ??? 常見人體絳蟲的分類見表17-1:

    表17-1 常見人體絳蟲的分類

    假葉目 Pseudophyllidea 裂頭科 Diphyllobothriidae 迭宮屬 Spirometra 曼氏迭宮絳蟲 S.mansoni
    裂頭屬 Diphyllobothrium 闊節裂頭絳蟲 D.latum
    圓葉目 Cyclophyllidea 帶科 Taeniidae 帶屬 Taenia 鏈狀帶絳蟲 T.solium 肥胖帶絳蟲 T.saginata
    棘球屬 Echinococcus 細粒棘球絳蟲 E.granulosus 多房棘球絳蟲 E.multilocularis
    膜殼科 Hymenolepidiae 膜殼屬 Hymenolepis 微小膜殼絳蟲 H.nana 縮小膜殼絳蟲 H.diminuta
    假裸頭屬 Pseudanoplocephala 克氏假裸頭絳蟲 P.crawfordi
    囊宮科 Dilepididae 復孔屬 Dipylidium 犬復孔絳蟲 D.caninum
    代凡科 Davaineidae

    瑞列屬 Raillietina

    西里柏瑞列絳蟲 R.celebensis

    ??? 第二節 曼氏迭宮絳蟲

    ??? 曼氏迭宮絳蟲[Spirometra? mansoni(Joyeux et Houdemer,1928)]。成蟲主要寄生在貓科動物,偶然寄生人體;但中絳期裂頭蚴可在人體寄生,導致曼氏裂頭蚴病(sparganosis ? mansoni),其危害遠較成蟲為大。

    ??? 形態

    ??? 成蟲? 長60~100cm,寬0.5~0.6cm。頭節細小,長1~1.5mm,寬0.4~0.8mm,呈指狀,其背、腹面各有一條縱行的吸槽。頸部細長,鏈體有節片約1 000個,節片一般寬度均大于長度,但遠端的節片長寬幾近相等。成節和孕節的結構基本相似,均具有發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見到每個節片中部凸起的子宮(圖15-4)。

    ??? 睪丸呈小泡形,約有320~540個,散布在節片靠中部的實質中,由睪丸發生的輸出管在節片中央匯合成輸精管,然后彎曲向前并膨大成儲精囊和陰莖,再通入節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圓形雄生殖孔。卵巢分兩葉,位于節片后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輸卵管,其末端膨大為卵模后連接子宮。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繞。陰道為縱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為受精囊再連接輸卵管。卵黃腺散布在實質的表層,包繞著其它器官,子宮位于節片中部,作3~4或多至7~8個螺旋狀蟠曲,緊密重迭,基部寬而頂端窄小,略呈發髻狀,子宮孔開口于陰道口之后(圖17-4)。

    圖17-4?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

    ??? 卵? 橢圓形,兩端稍尖,長52~76μm,寬31~44μm,呈淺灰褐色,卵殼較薄,一端有卵蓋,內有一個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圖17-5)。

    ??? 裂頭蚴? 長帶形,白色,約300×0.7mm,頭端膨大,中央有一明顯凹陷,是與成蟲頭節略相似;體不分節但具有不規則橫皺褶,后端多呈鈍圓形,活時伸縮能力很強(圖17-5)。

    圖17-5? 曼氏裂頭絳蟲蟲卵和幼蟲(采唐仲璋)

    ??? 生活史

    ??? 曼氏迭宮絳蟲的生活史中需要3個宿主。終宿主主要是貓和犬,此外還有虎、豹、狐和豹貓等食肉動物。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主要是蛙。蛇、鳥類和豬等多種脊椎動物可作其轉續宿主。人可成為它的第二中間宿主、轉續宿主甚至終宿主。

    ???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小腸內。卵自蟲體子宮孔中產出,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適宜的溫度下,經過3~5周發育(25~28℃約需15天),即孵出橢圓形或近圓形,周身被有纖毛的鉤球蚴,鉤球蚴直徑約80~90μm(圖17-5),常在水中作無定向螺旋式游動,當其主動碰擊到劍水蚤時即被后者吞食,隨后脫去纖毛,穿過腸壁入血腔,經3~11天的發育,長成原尾蚴。一個劍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數可達20~25個。原尾蚴長橢圓形,260×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內仍含6個小鉤。帶有原尾蚴的劍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隨著蝌蚪逐漸發育成蛙,原尾蚴也發育成為裂頭蚴。裂頭蚴具有很強的收縮和移動能力,常遷移到蛙的肌肉,特別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間隙的一小囊內,或游離于皮下。當受染的蛙被蛇、鳥類或豬等獸類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頭蚴不能在其腸中發育為成蟲,而是穿出腸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處繼續生存,蛇、鳥、獸即成為其轉續宿主。貓、犬等終宿主吞食了帶有裂頭蚴的第二中間宿主蛙或轉續宿主后,裂頭蚴逐漸在其腸內發育為成蟲。一般在感染約3周后,終宿主糞便中開始出現蟲卵。成蟲在貓體內可活3年半(圖17-6)。

    圖17-6? 曼氏迭宮絳蟲生活史

    ??? 致病

    ???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較少寄生人體,對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能因蟲體機械和化學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適、微疼、惡心嘔吐等輕微癥狀。

    ??? 裂頭蚴寄生人體引起曼氏裂頭蚴病,危害遠較成蟲大,其嚴重程度因裂頭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異。常見寄生于人體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軀體皮下、口腔頷面部和內臟。在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囊包,至使局部腫脹,甚至發生膿腫。囊包直徑約1~6cm,具囊腔,腔內蟠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至10余條不等,根據對我國見于報道的513例患者臨床表現分析,可歸納為以下5型:

    ??? 1.眼裂頭蚴病 最常見,占45.6%。多累及單側眼瞼或眼球,表現為眼瞼紅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疼、奇癢或有蟲爬感等;有時患者伴有惡心、嘔吐及發熱等癥狀。在紅腫的眼瞼和結膜下,可有流動性、硬度不等的腫塊或條索狀物,直徑約1cm左右。偶爾破潰,裂頭蚴自動逸出而自愈。若裂頭蚴侵入眼球內,可發生眼球凸出,眼球運動障礙;嚴重者出現角膜潰瘍,甚至并發白內障而失明。眼裂頭蚴病在臨床上常誤診為麥粒腫、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窩織炎、腫瘤等,往往在手術后才被確診。

    ??? 2.皮下裂頭蚴病 占患者數的31.0%,常累及軀干表淺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現為游走性皮下結節,可呈圓形、柱形或不規則條索狀,大小不一,直徑長約0.5~5cm,局部可有瘙癢,有蟲爬感等,若有炎癥時可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或觸痛,或有蕁麻疹。

    ??? 3.口腔頜面部裂頭蚴病 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頰部皮下出現硬結,直徑約0.5~3cm,患處紅腫,發癢或有蟲爬感;并多有小白蟲(裂頭蚴)逸出史。

    ??? 4.腦裂頭蚴病 占2.3%,臨床表現酷似腦瘤,常有陣發性頭痛史,嚴重時昏迷或伴噴射狀嘔吐、視力模糊、間歇性口角抽搐、肢體麻木、抽搐,甚至癱瘓等,極易誤診。

    ??? 5.內臟裂頭蚴病 僅占1%,臨床表現因裂頭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經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癥反應,有的可經呼吸道咳出,還有見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處,引起較嚴重后果。

    ??? 另外,國內外文獻均報導了數例人體增殖型裂頭蚴病(proliferative ? typesparganosis),認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頭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發病毒感染后,裂頭蚴分化不全引起。蟲體較小而不規則,最長不超過2mm,可廣泛侵入各組織芽生增殖。還有一種增殖裂頭蚴病(proliferative ? sparganosis),經研究認為系由另一種較少見的增殖裂頭蚴(spargnum ? proliferum)引起。蟲體是多態形,具不規則的芽和分支,大小約10×1mm,最長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體各部位組織中進行芽生增殖,預后很差。但有關這兩種裂頭蚴病的發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診斷

    ???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感染可以用糞檢蟲卵以確診。曼氏裂頭蚴病則主要靠從局部檢出蟲體作出診斷,詢問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動物感染實驗。綜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術可提高腦裂頭蚴病確診率,亦可用裂頭蚴抗原進行各種免疫輔助診斷。

    ??? 流行

    ??? 曼氏迭宮絳蟲分布很廣,但成蟲在人體感染并不多見,國外僅見于日本、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在我國,成蟲感染病例報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廣東、臺灣、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齡最小3歲,最大58歲。

    ??? 曼氏裂頭蚴病多見于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記錄。在我國已有800多例報告,來自21個省、市、自治區,依感染例數排序是: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廣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蘇、貴州、云南、安徽、遼寧、湖北、新疆、河南、河北、臺灣、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齡為0~62歲,以10~30歲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為2∶1,各民族均有。

    ??? 人體感染裂頭蚴的途徑有二,即裂頭蚴或原尾蚴經皮膚或粘膜侵入,或誤食裂頭蚴或原尾蚴。具體方式可歸納為以下3種:

    ??? 1.局部敷貼生蛙肉 為主要感染方式,約占患者半數以上。在我國某些地區,民間傳說蛙有清涼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貼傷口或膿腫,包括眼、口頰、外陰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頭蚴即可經傷口或正常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雞或豬肉 民間沿用吞食活蛙治療瘡癤和疼痛和陋習,或喜食未煮熟的肉類,吞食到裂頭蚴即穿過腸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 3.誤食感染的劍水蚤 飲用生水,或游泳時誤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劍水蚤有機會進入人體。據報道原尾蚴直接經皮侵入,或經眼結膜侵入人體也有可能。

    ??? 防治

    ??? 主要是宣傳教育。不用蛙肉敷貼,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不飲生水以防感 染。

    ??? 成蟲感染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藥驅除。

    ??? 裂頭蚴主要靠手術摘除,術中注意務將蟲體尤其是頭部取盡,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殺蟲。

    ??? 增殖裂頭蚴病治療困難,多用保守療法。

    ??? 第三節 闊節裂頭絳蟲

    ??? 闊節裂頭絳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Linn.,1758)]成蟲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動物,也可寄生于人,裂頭蚴寄生于各種魚類。

    ??? 形態

    ??? 成蟲外形和結構均與曼氏迭宮絳蟲相似;但蟲體較長大,可長達10m,最寬處20mm,具有3 000~4 000個節片。頭節細小,呈匙形,長2~3mm,寬0.7~1.0mm,其背、腹側各有一條較窄而深凹的吸槽(圖17-7),頸部細長。成節的寬度顯著大于長度,為寬扁的矩形。睪丸數較多,為750~800個,雄生殖孔和陰道外口共同開口于節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子宮蟠曲呈玫瑰花狀,開口于生殖腔之后,孕節長2~4mm,寬10~12mm,最寬20mm,但末端孕節長寬相近。孕節的結構與成節基本相同。

    ??? 蟲卵近卵圓形,長55~76μm,寬41~56μm,呈淺灰褐色,卵殼較厚,一端有明顯的卵蓋,另一端有一小棘;蟲卵排出時,卵內胚胎已開始發育(圖17-7)。

    圖17-7?闊節裂頭絳蟲

    ??? 生活史

    ??? 闊節裂頭絳蟲的生活史也與曼氏迭宮絳蟲大致相同。不同點在于其第二中間宿主是魚類,人是主要的終宿主。

    ??? 成蟲寄生在人,以及犬、貓、熊、狐、豬等食肉動物的小腸內。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后,在15~25℃的水中,經過7~15天的發育,孵出鉤球蚴。鉤球蚴能在水中生存數日,并能耐受一定低溫。當鉤球蚴被劍水蚤吞食后,即在其血腔內經過2~3周的發育成為原尾蚴。當受感染的劍水蚤被小魚或幼魚吞食后,原屬蚴即可在魚的肌肉、性腺、卵及肝等內臟發育為裂頭蚴,裂頭蚴并可隨著魚卵排出。當大的肉食魚類吞食小魚或魚卵后,裂頭蚴可侵入大魚的肌肉和組織內繼續生存。直到終宿主食入帶裂頭蚴的魚時,裂頭蚴方能在其腸內經5~6周發育,長為成蟲。成蟲在終主體內估計可活5~13年。

    ??? 致病與診斷

    ??? 由于成蟲在人體腸內寄生部位不引起特殊病理變化,多數感染者并無明顯癥狀,間或有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腹瀉或便秘以及饑餓感、嗜食鹽等較輕微癥狀。但有時蟲體可扭結成團,導致腸道、膽道口阻塞,甚至出現腸穿孔等。另外,還有個別在人肺部和腹膜外闊節裂頭蚴寄生的報告。

    ??? 約有2%的闊節裂頭絳蟲病人并發絳蟲性貧血,這可能是由于與造血功能有關的維生素B12被絳蟲大量吸收,或絳蟲代謝產物損害了宿主的造血功能的緣故。患者除有一般惡性貧血的表現外,常出現感覺異常、運動失調、深部感覺缺失等神經紊亂現象,嚴重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與一般惡性貧血不同之處還在于患者胃分泌液中含有內因子和游離酸,而且一旦驅蟲后貧血即很快好轉。

    ??? 實驗診斷在于從患者糞便中檢獲蟲卵。

    ??? 流行與防治

    ??? 闊節裂頭絳蟲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亞寒帶和溫帶地區,以俄羅斯病人最多,約占全世界該病人數的一半以上。在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北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83%),其次是前蘇聯(27%)和芬蘭(20%~25%)。我國僅在黑龍江和臺灣省有數例報道。

    ??? 人體感染都是由于誤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頭蚴的魚所致。不同國家和民族雖食魚方式不同,但喜吃生魚及魚片,或用少量鹽腌、煙熏的魚肉或魚卵、果汁浸魚以及在烹制魚過程中嘗味等都極易受感染。流行地區人類污染河湖等水源也是一重要原因。

    ??? 防治關鍵在于宣傳教育,改變不衛生的食魚習慣,不吃生魚或未熟的魚。加強對犬、貓等動物的管理,避免糞便污染河湖水。

    ??? 驅蟲方法同其它絳蟲,對并發貧血者還應補充維生素B12予以治療。

    ??? 第四節 鏈狀帶絳蟲

    ??? 鏈狀帶絳蟲(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也稱豬肉絳蟲、豬帶絳蟲或有鉤絳蟲,是我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絳蟲。古代醫籍中稱之為寸白蟲或白蟲。早在公元217年,《 金匱要略 》中即有白蟲的記載,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該蟲體形態描述為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并指出因炙食肉類而傳染。我國《 神農本草經 》中記錄了三種驅白蟲的草藥。人體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為Rumber所發現,以后又由Kuchemeister(1855)與Leuchart(1855)分別以飼養方式證實了豬囊尾蚴與人體成蟲的關系。

    ??? 形態

    ??? 成蟲乳白色,扁長如帶,較薄,略透明,長約2~4m,前端較細,向后漸扁闊。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不含色素,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 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頸部纖細,直徑僅約頭節之半。鏈體上的節片數約700~1000片,近頸部的幼節,節片短而寬;中部的成節近方形,末端的孕節則為長方形。每一節片的側面有一生殖孔,略這,? 規則地分布于鏈體兩側。每一成節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睪丸約150~200個,輸精管向一側橫走,在縱排泄管外側經陰莖囊開口于生殖腔。陰道在輸精管的后方。卵巢在節片后1/3的中央,分為三葉,除左右兩葉外,在子宮與陰道之間另有一中央小葉。卵黃腺位于卵巢之后。孕節中充滿蟲卵的子宮向兩側分支,每側約7~13支,每一支又繼續分支,呈不規則的樹枝狀。每一孕節中約含4萬個蟲卵。

    ??? 蟲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徑31~43μm。卵殼很薄,內為胚膜,在蟲卵自孕節散出后,卵殼多已脫落,稱不完整卵。胚膜較厚,棕黃色,由許多棱柱體組成,在光鏡下呈放射狀的條紋。胚膜內含球形的六鉤蚴(onchosphere),直徑約14~20μm,有3對小鉤。

    ?

    ?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