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下肢:股前部的深層結構
佚名 ?
?
一、深筋膜
股部的深筋膜厚而堅韌,稱為闊筋膜 fascia lata 呈筒狀,包裹在大腿及臀部的表面,并與小腿的深筋膜相延續。闊筋膜的外側部特別增厚,呈帶狀,稱為髂脛束。其上端附于髂嵴,下端止于脛骨外側髁。髂脛束的上1/3分為兩層,其間夾有闊筋膜張肌。
闊筋膜在腹股溝韌帶內端下方有一卵圓形的凹陷,圍繞著大隱靜脈的末端,稱為隱靜脈裂孔(卵圓窩)。此裂孔的外側緣銳利,稱為鐮狀緣。隱靜脈裂孔的表面被覆的筋膜較薄,且為神經、血管及淋巴管所穿行,形似篩狀,故名篩筋膜。
由闊筋膜向深部發出的三個肌間隔分別稱為外側肌間隔(較強)、內側肌間隔和后肌間隔(均較薄弱),伸入肌群之間,將股部肌分為前群、內側群和后群,肌間隔向深部最后附著于股骨粗線。
二、股前部的肌肉和局部結構
1.股前部的肌肉
?
圖16-1 股前部淺層肌與血管神經
(一)股前群肌(圖16-1,2)
(1)縫匠肌sartorius 為人體最長的扁帶狀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下內,繞過股骨內側髁的后方,止于脛骨上端內側面。該肌收縮時可屈小腿,并使已屈的小腿內旋,還可協助髂腰肌及股直肌屈大腿。股神經支配。
(2)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強大,有四個頭,分別稱為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及髖臼上緣;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體前面;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嵴(粗線)的內、外側唇,由后向前分別包于股骨的內、外側,形成股部內、外側的肌性膨隆。四肌向下集成一強大肌腱,包繞髕骨,并由髕骨向下止于脛骨粗隆,叫做髕韌帶。股四頭肌的作用為伸小腿,股直肌還有屈大腿的作用。股神經支配。
?
圖16-2 肢前部深層肌與血管、神經
(二)股內側群肌
位于大腿內側,又稱內收肌群,共有五塊。可分淺深兩層。淺層由內側向外側依次是股薄 肌、長收肌和恥骨肌,深層由上向下的排列順序是短收肌和大收肌(圖16-1,2)。本群肌肉均起于閉孔周緣骨面,大收肌后部纖維起于坐骨結節。肌纖維行向外下,各肌的止點各異。恥骨肌pectineus止于小轉子下方骨面;長收肌 adductor long 止于股骨粗線中份;股薄肌 gracilis止于脛骨內側面上部;短收肌 adductor brevis止于股骨粗線上份;大收肌 adductor magnus除以腱膜止于股骨粗線全長外,還以圓腱止于股骨的內收肌結節。肌腱與腱膜間形成收肌腱裂孔,是收肌管的下口,有股血管通向?窩。內側群肌的作用是內收和外旋大腿。恥骨肌、長收肌和短收肌還協助屈大腿;股薄肌協助屈小腿并使小腿內旋。它們均受閉孔神經支配,恥骨肌還受股神經支配,大收肌起于坐骨結節的部分,受坐骨神經支配。
(三)髂腰肌iliopsoas(圖16-1)
屬髖肌前群,由腰大肌和髂肌合成,腰大肌起于腰椎體側面及橫突,髂肌起于髂窩,向下結合成髂腰肌,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入股部,位于恥骨肌的外側,止于股骨小轉子,髂腰肌的主要作用是屈大腿。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干前屈。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支配,髂肌受股神經支配。
(四)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圖16-1)
位于大腿前外側闊筋膜內,起自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于髂脛束,止于脛骨外側髁,此肌收縮使闊筋膜緊張并屈大腿。受臀上神經支配。
2.局部結構
(一)肌腔隙與血管腔隙(圖16-3)
圖16-3 肌腔隙與血管腔隙
為位于腹股溝韌帶深面與髖骨之間的間隙,由髂恥弓將其分隔為外側的肌腔隙和內側的血管腔隙。兩腔隙是腹、盆腔與股前部的主要通路。
(1)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后界為髂骨;內側界為髂恥弓。腔隙內有髂腰肌和股神經通過。當腰椎結核形成膿腫時,膿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擴大散至大腿根部,并可侵犯股神經。
(2)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后界為恥骨梳和恥骨梳韌帶;內側界為腔隙韌帶(陷窩韌帶);外側界為髂恥弓。血管腔隙中有股動、靜脈,股管及股淋巴管通過。
(二)股鞘和股管(圖16-4)
股鞘 femoral sheath是腹橫筋膜與髂筋膜向下延續包繞在股動、靜脈周圍所形成的筋膜鞘。股鞘漏斗形,長約3-4厘米,由兩個縱行纖維隔將鞘腔分為外、中、內三個格。外側格容納股動脈,中間格容納股靜脈、內側格即股管。股鞘的下端與血管外膜融合。
?
圖16-4 股鞘、股疝
股管femoral canal 長約1-2厘米。管內有少許脂肪、疏松結締組織和數條淋巴管及1-2個淋巴結。股管的上口稱股環,其直徑為0.8-1.0厘米。股環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后界為恥骨梳韌帶;內側界為陷窩韌帶;外側界借纖維隔與股靜脈相鄰。股管的四界基本與股環相同;但后壁大部為恥骨肌筋膜,前壁大部為闊筋膜。股管的下端為盲端,對向卵圓窩。如腹腔內容物經股環入股管,甚至自卵圓窩突出于皮下,則形成股疝(圖16-4)。女性骨盆較寬,股環相應較大,再加其它因素(如妊娠、老年等),故較易發生股疝,由于股環的的內、前、后三面均為韌帶結構,特別是內側的陷窩韌帶的邊緣較堅銳,故股疝容易發生嵌頓。
(三)股三角(圖16-1)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底邊為腹股溝韌帶,外側邊為縫匠肌內側緣,內側邊為長收肌的內側緣。股三角的尖位于縫匠肌與長收肌相交處,此尖端向下與收肌管的上口相連續。股三角的前壁是闊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內依次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
股三角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及其分支、股靜脈及其屬支和腹股溝淋巴結等。股動脈居中,外側為股神經,內側為股靜脈。
(四)收肌管(圖16-2)
又稱Hunter氏管。位于股前部中1/3段,縫匠肌深面,長約15厘米,斷面呈三角形。其外側壁為股內側肌,后壁為長收肌及大收肌,前壁為縫匠肌及架于內收肌與股內側肌間的腱纖維板。收肌管的上口與股三角尖端相通,下口為收肌腱裂孔,通向?窩。管內通過的結構由前向后有隱神經、股動脈和股靜脈。其中隱神經與膝降動脈伴行自前壁的下部穿出。
三、股前部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系
1.股前部的血管
(一)股動脈femoral artery
股動脈是下肢動脈的主干,由髂外動脈延續而來。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的深面入股三角。在股三角內,股動脈先位于股靜脈的外側,逐漸從外側跨到股靜脈的前方,下行入收肌管,再穿收肌腱裂孔至?窩,易名?動脈。股動脈在腹股溝中點處位置表淺,可摸到搏動,是臨床上急救壓迫止血和進行穿刺的部位。
股動脈的體表投影:在大腿稍屈和外展外旋位置時,由腹股溝中點到內收肌結節繪一直線,該線的上2/3是股動脈的表面投影線。
股動脈的分支:
(1)腹壁淺動脈 、旋髂淺動脈及陰部外動脈等三條淺動脈已述于相關章節。
(2)股深動脈deep femoral artery是股動脈最粗大的分支,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約3-5厘米處發自股動脈的后外側壁。先在股動脈的外側,以后行于股動脈和股靜脈的深面,至長收肌后方繼續下行,終于大腿的下1/3(圖16-2),其主要分支有:
?旋股外側動脈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發自股深動脈根部的外側壁,在縫匠肌與股直肌深面行向外側,分為升、降兩支。升支經闊筋膜張肌深面上行,營養髖關節和鄰近諸肌。降支沿股外側肌下行,營養鄰近諸肌。
?旋股內側動脈medi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起于股深動脈根部的內側壁,行向后內,在恥骨肌與髂腰肌之間進入深部,繞行股骨頸內側至頸內側到達臀部,營養髖關節及鄰近諸肌。
?穿動脈perforating arteries 多為3條,自下而上依次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穿動脈、它們分別于短收肌上方、前方和下方起于股深動脈,貼近股骨內側向后穿大收肌至股后部,營養股后群肌。股深動脈的終支若在長收肌下方穿大收肌至股后部,則稱為第四穿動脈。
(3)膝降動脈desending genicular artery(膝最上動脈)在收肌管內起自股動脈,伴隱神經穿收肌管前壁腱纖維板,營養膝關節及鄰近諸肌。
(二)閉孔動脈obturator artery
起自髂內動脈,與同名靜脈、神經伴行穿閉膜管,出骨盆后分為前、后兩終支。前支營養內收肌群,后支分布于髖關節及股方肌等。
(三)股靜脈femoral vein
在股三角內位于股動脈的內側。下接?靜脈,向上經腹股溝韌帶深面移行為髂外靜脈。股靜脈接受與股動脈分支同名的靜脈屬支(如穿靜脈、股深靜脈等)和大隱靜脈的匯入。
2.股前部的神經
(一)股神經femoral nerve(L1-4)(圖16-1,2)
是腰叢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與髂肌之間下行,經肌腔隙于股動脈的外側進入股三角,隨即分為數支。肌支分布于恥骨肌、股四頭肌和縫匠肌;關節支分布于髖、膝關節;皮支有股中間皮神經和股內側皮神經(見淺層結構)。股神經的終支為隱神經,伴股動脈入收肌管,隨膝降動脈穿收肌管前壁的腱纖維板,在膝內側于縫匠肌和股薄肌抵止腱間穿深筋膜至皮下,伴隨大隱靜脈分布于小腿前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的皮膚。
(二)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圖16-2)
起自腰叢(L2-4),在腰大肌內側緣、髖總血管的深面入盆腔,與閉孔血管伴行穿經閉膜管出盆腔后,分為前、后兩支。前支位于短收肌淺面,分支至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恥骨肌及髖關節。后支位于短收肌深面,支配閉孔外肌和大收肌。另外,前支的末稍穿闊筋膜分布于股內側皮膚。
3.腹股溝深淋巴結
deep inguinal lymph nodes 3-5個,在股靜脈根部周圍,接受腹股溝淺淋巴結及?淋巴結的輸出管以及下肢的深淋巴管,其輸出管經股管入腹腔,注入髂外淋巴結。
[股前部深層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觀察闊筋膜 在大隱靜脈注入股靜脈處,可見隱靜脈裂孔(卵圓窩)。該處為薄層疏松結締組織覆蓋。即篩筋膜,卵圓窩的外側緣銳利為鐮狀緣。闊筋膜的外側部顯著增厚,形成髂脛柬,縱行切開髂脛柬上部,可見包于其中的闊筋膜張肌。觀察后保留卵圓窩和髂脛柬、大隱靜脈主干及其屬支,并將股外側、股中間股內側皮神經自末端處游離予以保留,去除闊筋膜。
2.分離并觀察股前群肌 自髂前上棘向內下、斜越大腿前面至膝內側的帶狀肌為縫匠肌;在正中線稍偏外側的縱行羽狀肌為股直肌;提起股直肌,可見其深面的股中間肌,在股前外側部,形成膝上外側隆凸的為股外側肌,其纖維斜行向內下;位于股前內側部,形成膝上內側隆起的為股內側肌,其纖維行向外下方。股四頭肌會合成一個強大的腱包繞髕骨并向下延伸為髕韌帶,附于脛骨粗隆。用剪刀順肌纖維方向修去其表面貼附的筋膜,以顯露肌纖維的行向。
3.觀察股內側群肌及閉孔神經 淺層諸肌由內向外為股薄肌、長收肌和恥骨肌。在近恥骨處切斷長收肌的起始部向外下方翻開,可見其深面有較短小的短收肌和位于長、短收肌深面的大收肌。在短收肌與長收肌之間有閉孔神經前支,短收肌與大收肌之間可見閉孔神經后支。
4.觀察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 依次檢視股三角底邊(腹股溝韌帶)、內側邊(長收肌內側緣)和外側邊(縫匠肌內側緣)。其尖端為內、外側邊的交點,向下續于收肌管。股三角的頂為已去除的闊筋膜,底由內側向外側排列著長收肌、恥骨肌和髂腰肌。股三角內容物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管。除股神經外,其余三結構被一漏斗形筋膜鞘所包繞,即股鞘。
5.解剖股鞘和股管 縱行切開股鞘的前壁,暴露位于外側部的股動脈和行于中間的股靜脈,并觀察連于股鞘前、后壁間的兩片纖維隔。在股靜脈內側,自卵圓窩向上修去充填于該處的疏松結締組織,如遇淋巴結也一并會除之,用圓鑷或刀柄向上通,則可見一漏斗形小腔隙即為股管。試以小指插入股管向上探查股管的境界,其外側鄰股靜脈。股管上口經股環通腹腔,股環的境界留待腹腔解剖時再行查驗。
6.解剖股動脈主干及分支 在股三角內清理股動脈主干,股動脈上端除發出三條淺動脈(見淺層結構)外,主要分支為股深動脈。此動脈可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約4厘米處尋找,可見其起于股動脈的后外側壁。然后清理它發出的旋股內側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和穿動脈等分支。前二者主要依據血管行徑辯認,穿動脈判定的標志是:貼近股骨內側穿大收肌入股后部。如個別分支不易判定可留待股后部解剖時確認之。
7.檢查股神經及其分支 股神經在股三角內分為數條皮支與肌支,肌支支配恥骨肌、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皮支有股中間皮神經、股內側皮神經及終支隱神經。前兩者已于淺層結構中觀察到,隱神經見收肌管部解剖。
8.檢查收肌管 把縫匠肌向外側牽開。可見有光澤的收肌腱纖維板架于股內側肌和大收肌之間。在腱纖維板下部有隱神經和膝降動脈從管內穿出。用刀尖劃開收肌腱纖維板,用刀柄向前外側推起股內側肌,觀察收肌管內容物,從前向后依次排列為隱神經和膝降動脈,股動脈、股靜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