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個人走自己的路不容易,旁觀者又何必苦苦相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8 10:03:37
前幾日的時候,老板娘突然問,畢業之后想做什么。對于一個還沒有衣食之憂,父母身體尚
好,還有姐姐心疼的偶來說,這個問題還未列入偶的思考計劃。老板娘和老板是相當有理想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實驗室里忙碌,并已經成為了生活樂趣。但對偶來
說,對這眾多的碩士博士生中渺小的一員的偶來說,還只是單純的享受著生活的樂趣,實驗對偶來說,是偶的課業,有興趣,但還未成熟...老板娘暗示加啟迪的
一通話,讓偶內心相當之慚愧,思之,的確是該想想自己未來想要什么。但是,貌似自己真的不是這樣有遠大目標的人。偶一向認為,只要做好眼前的工作就好,畢
竟計劃不如變化快。偶相當的糾結...是不是單純的追求快樂就好是很不現實的想法呢,還是只是一種逃脫責任的說辭...
學姐的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值得尊重的。
昨日看到了下面這個帖子,覺得,寫得還是不錯的,就一同分享了好了...
網傳北大畢業生舍棄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轉而遁入空門,一心向佛。一時間輿論四起,贊嘆者有之,唏噓者有之,鄙夷者不在少數。
可是,為什么選擇去美國名校繼續深造,就是“正確的”選擇?
很有可能,若干年前,一個類似條件的人,也許他也有類似的困惑,
但他最終“選擇”前往美國留學,若干年后順利摘取美利堅名校博士頭銜,順理成章,進入萊曼投資銀行,開始商海弄潮的生涯。身處四大投資銀行之一,領高薪,
開豪車,滿嘴洋文親朋聽得云里霧里,自然是引來一片艷羨目光。突然2008萊曼轟然倒下,也許這個被眾人艷羨的他,發現自己過去的10年間,基本是在每周
60小時的加班生活中度過;發現自己充滿光環的事業,其實不過是不停地設計垃圾信貸,詐取投資人的血汗錢;發現自己這么多年所謂的成功所帶來的快樂,還沒
有當年在清華南門外吃一個煎餅來得實在;發現自己的生活僅僅是一個空殼,自己唯一的滿足僅僅來自于“大家認為我很成功”。
選擇是一個許多人熱衷于談論的話題,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到底是我們在選擇,還是我們“被選擇”?
這個社會,太少的人懂得給別人提建議,太多的人熱衷于替別人選擇。于是乎我們把選擇劃分為“正確的”,“錯誤的”,似乎這個世界就應該如此,選擇與眾議相
悖的事就是大逆不道,“順理成章”的活下去就是社會的楷模。
有得選擇,是一種幸福。現實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時候,根本沒得選擇。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一種理想,每一個報有這種觀念的人,都是一個值
得尊敬的人。但現實情況是,有些人的一生,也許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我奮斗了許多年,才可以坐在這里可以和你喝咖
啡”,其實這個世界上“我奮斗了許多年,還沒進過咖啡廳”的,大有人在。
有得選擇,不敢選擇,是一種懦弱。我們選擇約定俗成的,因為我們害怕失敗;我們選擇前人實踐過的,因為我們畏懼未知;我們選擇社會倫理認可的,因為我們擔心被孤立;我們選擇光鮮艷麗的,因為我們害怕被唾棄。
在不能選擇的時候,不選擇,不抱怨,是一種睿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基本只適用于武松,或者那是一只爬山虎,否則這句話是在叫人去自殺。難點在
于:一,不是每個人都能知道山上是否有虎,所謂“審時度勢”;二,如果山上有虎,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不是武松,所謂“自知之明”
在需要選擇的時候,被選擇,被成功,是一種愚蠢。萬千看客,艷羨也好,鄙夷也好,沒有一個能體味你的生活。酸甜苦辣,唯有自知。以他人知己之樂為樂,是一
種虛偽愚蠢的生活方式。社會的價值標準,也絕非亙古不變的真理。一百多年前,耶魯的畢業生大都成為了牧師;30多年前,知識女青年以嫁貧下中農為榮;現時
今日,滿大街都是精神抖擻,準備公務員考試的學子們。那么,難道耶魯畢業不去當牧師就可惜了么?難道女知青嫁了臭老九就可憎了么?難道公務員考試爆棚就可
賀了么?
一個人,能選擇自己內心所向往的,已經不容易。需要天時:一個正確的時代;地利:一個允許的環境;人和:自我孜孜不倦的努力。對于一個無關緊要的看
客來講,恥笑別人的選擇,是一種極端沒有教養的表現;對于一個親近之人,粗暴地干涉別人的選擇,多半是裹著感情外衣的自私,抑或是愚蠢釀成的自以為是。
如果,我們,我們的社會, 能夠給每一個能夠選擇的人多一點呼吸的空間,那么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吧。當然,這也是一種理想。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