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饒毅:博士生質量問題是體制下的“慢性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7 11:30:20

      饒毅:博士生質量問題是體制下的“慢性病”

      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和” 老師工作,而不是“為”老師工作

      9月初與清華大學著名海歸教授施一公共同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診斷”中國當下的科研文化問題之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堅稱,他們的觀點并非突破前人,而是代表了眾多中國科學家“敢怒不敢言”的思考。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饒毅表示,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問題是一個體制環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中國的科研環境怎樣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

      饒毅:如今國內的科學研究尚未形成文化,而更多體現著功利思想。愿意投身學術創新的人很少。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呼吁,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科研文化的缺乏也對當下創新型人才,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產生了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在現行博士生培養體系下,博士與導師關系的現狀如何?

      饒毅:當前,將學生視為打工仔的老師,在中國可能不少。他們不希望學生得到更多的科學訓練,而是追求短、平、快,很快地做老師交給的任務。有些老師不僅不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活動,而且加以限制。

      很多研究生稱老師為“老板”。這個說法在中文里面至少有兩種意思:上司和雇主,還帶些商業味道。以“老板”自居的老師容易以學生為工具、而放松培養學生成為獨立專業人才的責任。學生如果認為老師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訓練和工作當成是給老師打工,讓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學界,這樣的被動心態,會使學生難以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而且可能對學術喪失興趣。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和”老師工作,而不是“為”老師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什么?

      饒毅:中國近年來強調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甚至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自然也意識到,和發達國家相比,研究生教育是特別弱的一項。這大概也是中國要增加研究生“產量”的一個原因。但國家不能用數量來評價學校,而不顧質量。教育部可以定期用產出學生質量來宏觀檢查和調控研究生教育。對于質量不好的機構,可以取消對其學位的承認。而各機構本身為了維持信譽,應該自己控制老師的質量、取消一些老師招收研究生的資格。

      此外,我一向認為對于國內的研究生,不要強調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而應該讓各個單位的研究生委員會去決定某個研究生能不能畢業。一旦研究生入學,這個委員會要跟蹤學生,最后委員會投票決定這個學生直接拿碩士學位畢業,還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TAG: 博士生質量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11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9333
    • 日志數: 64
    • 文件數: 47
    • 建立時間: 2009-03-28
    • 更新時間: 2012-03-2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