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近年來做過科普嗎?主要形式?主要內容?頻率?
答:除參加所里每年5月16日開放日科普活動外,我最近幾年都沒有做過科普。主要原因是水平不足。
2、您是否認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為什么?
答:科學發展到今天,科學和技術職業化研究工作已經分工細化,專門從事科學與技術研究的職業人員與專門從事科學與技術普及工作的職業人員已經基本分離,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這樣的說法沒錯,但考慮到職業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已經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我認為科學與技術研究工作者在科普方面的任務比以往大大減小,所以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我們基本上可以把科普工作當做一種愛好,而不再是強加于其自身的義務。
為什么我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科學家最需要的是減負,國內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雜七雜八的各種瑣碎事務中浪費了太多寶貴的時間,我們不應該再往他們身上添加任務,那樣既會影響到他們本職工作的完成,還不能保證新添加任務的完成效果。
3、把科普工作作為考核或評職稱、項目報獎的指標?或參考指標?可否?為什么?
答:否,我強烈反對。理由:(1)如上所述,我認為中國科學家最需要的是“減負”。(2)科普工作無法定量描述和衡量,亦即,你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種可以量化的指標用以衡量和比較科普工作的成績和效果。(3)事實上在國外,科普工作也只作為職業科研工作者的業余愛好。
事實上,單憑(2)就足以說明科普工作不可以作為任何性質的考核或評職稱、項目報獎的指標或參考指標。以一種無法量化衡量的標準作為考核指標,其結果只能導致學術腐敗。
4、對從事科普工作給一定的報酬,能否起到激勵作用?
答:有錢能使鬼推磨。我認為不光科普工作,在任何事情上給予參與者足夠的報酬都可以起到激勵作用。而我上面提到的專門從事科學與技術普及工作的職業人員,也就是指依靠科普工作賺錢吃飯的人,這種社會分工的存在說明科普工作本身是可以商業化的,而且商業前途一片大好。
至于通過報酬激勵職業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這無疑會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但遺憾的是科普工作無法定量描述和衡量,因而在具體報酬的獎勵評比方式上同樣將遇到評價困難,同樣將遇到腐敗問題。
我想,對科普這樣的工作,恰當的獎勵也許只能停留在榮譽方面吧。
5、單位或領導是否鼓勵或反對同事從事科普工作?
答: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非常重視科普工作,以往每年5月16日都會舉辦所開放日,組織近千名大中小學學生以及群眾到所參觀并參與開放日的科普活動,除此以外物理所研究生會還會在節假日走進附近中學組織一些科普宣傳活動。
今年物理所的科普活動有增強的趨勢,事實上我本人目前也正參與策劃一項物理所的科普活動,但因為該活動尚處于策劃期,而且其形式是以往沒有的,在全國科研單位內也算罕見,所以暫時保密吧。(別聽我吹,你知道我一向很浮夸的,娃哈哈)
6、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有哪些好的典型的人和事或政策,可資我們學習和借鑒?
答:科普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與媒體合作,通過媒體力量的參與達到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和理念的效果。
通俗的說,就是科技工作者寫書,寫博客,在報紙雜志上寫專欄。
在這方面,國外的事太多,舉不過來。國內也有做的比較好的,比如科學松鼠會,把科普職業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然在松鼠會具體科普工作中有過一些爭議,但我想那些并不重要,只要堅持,相信今后松鼠會會越做越好。
另外還有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李淼老師,作為國內超弦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李淼老師常年堅持寫科普博客和專欄,通過網絡媒體的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吸引和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
物理所曹則賢老師在這方面也有所作為,這些年他一直在中國人自己的《物理》雜志撰寫專欄探討物理與中國文化的各種問題,近日更是將所著30余篇文章匯集成書,進一步通過紙媒的方式擴大專業科普的范疇,這也算是一件很好的科普工作。
中插廣告:
《物理學咬文嚼字》,曹則賢著,一本有關中國文化的書,點擊書名獲取購書信息。
7、其他意見或者建議?
答:如果說有什么是我的意見,那么我的意見是: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和科研人員的晉級考核聯系在一起,科研人員的本職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做好科研,如果科研做不好,做再多事情也對不起納稅人。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科研管理目前的趨勢,不應當是把科研人員晉級考核指標更加復雜化更加寬泛化更加多元化,而是減少他們額外的負擔,讓他們少花一些精力在非科研事務上,讓他們少填寫一些表格,少做一些報告,少開一些會,少為雜七雜八的事煩惱,多解一個方程,多做一次試驗,多看一篇論文。這樣才能做好科研。
一個中國的科學家,做科研的時間還不到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個科學家不做學術包工頭,不雇傭大批研究生為自己干活,同時不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雜七雜八”的事務上,就沒法生存,這都是中國科學界人所共知的事實。這事實的存在說明我們的科研工作體制已經惡化,當下要緊之事在于如何緩解和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不是繼續給科研人員增加壓力和額外的工作量,雪上加霜。
如果說我有什么建議,那么我建議:更多不在一線從事科研工作,但曾經接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員去從事科普工作,這一方面進一步會將科普與科研工作的分工細化,將職業化科普工作進一步市場化,另一方面也會減小附加在職業科研工作人員身上的壓力。
在國外,有許多大教授在做科研的同時也在做科普,但這是因為這些教授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完全沒有壓力,他們所有的工作都是憑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和興趣愛好。但國內完全不同,在國內,一個教授生存非常困難,所以不會也不可能有太多閑情逸致從事科普工作。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先給國內教授減負,讓他們能過得好,能安心做好科研,再談科普。要么干脆讓別人來承擔這樣的責任。
就是這么個道理,你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