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瞧不起這樣的“笨科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19 15:19:04/ 個人分類:藥物分析
最近,新鄉醫學院王立東博士等在人類第10號和20號染色體上發現兩個食管癌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這一發現的成果刊登在頂級雜志《Nature Genetics》上。(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415.shtm?id=236415)。在這樣一個不太有名的醫學院能作出這樣的成績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有些網友在網上留言,對這樣的成果卻是嗤之以鼻。如有網有留言說:“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法(GWAS)其實就是燒錢,靠的不是水平,而是資金,沒任何創新性。這篇文章的花費是千萬為單位的人民幣。呵呵,老外賺走了數千萬的錢(芯片),中國人賺到了paper(文章、白紙)”。另一網友留言:“學學人家施一公老師和王曉東老師的文章,就那么幾個人。這里又是一長篇作者人數,暈,和華南理工大學整天宣傳的那個什么華基因院的文章一樣,又臭又長”。
的確,這些科研從方法上沒有什么創新。但根據它的結果所做出的結論,確是對人類健康有重大的意義。我把這類科研稱為“笨科研”。這類科研除了以上的尋找腫瘤易感基因外,還包括:新藥的臨床試驗和循證醫學的科研,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
尋找癌癥的易感基因:確實不需要太高深的技術和思路,但卻是需要付出艱苦繁重的勞動。發現癌癥的易感基因對于人類腫瘤的預防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知道,癌癥易感性+長期接觸致癌物就會大大增加癌癥的發生機會。對于易感基因陽性的人,有意識的防止接觸致癌物,就有可能大大降低腫瘤的發生率。
新藥的臨床試驗:這類科研實際上是已經完成了體外和體內的動物實驗。這類研究確實夠“笨”,它們只需做好臨床研究設計,從小病例數開始,最后做大系列上萬人的臨床觀察,這包括臨床I 期、II期、III期和IV期實驗。這是新藥進入臨床的必經之路,也是檢驗藥物在人體應用安全性的必要研究。這類研究對于人類開發安全有效的新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循證醫學的科研: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臨床醫學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醫療決策應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依據,也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證據是循證醫學的基石,循證醫學的研究就是根據臨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以及對這些研究的Meta分析。最后找出最佳的治療方案。這類科研更“笨”,連實驗都不用,但它的作用卻不容質疑。近來,中醫的廢存為何會爭論不休,其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嚴格的循證醫學的依據,把個案當成經驗,把經驗當成了醫學科學。如能把嚴格的中藥臨床試驗和循證醫學的研究做好, 將為中藥走向世界開辟道路, 并將為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流行病學研究:這也應歸為“笨”科研之列。這些研究就是調查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以及可能的病因。通常就是研究人員到現場,收集發病情況和相關的因素,進行統計學處理。這些研究,是疾病預防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資料。
常
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都有其重要性。在中國現在的科研軟環境和硬件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的情況下,認真做好這些不需好的實驗條
件,只需花大力氣和收集大量的病例數的“笨”科研,這不正是中國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嗎?利用好這些優勢也許就是中國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突破口。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笨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