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耐不住的寂寞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07 15:37:02/ 個人分類:科研路上
人們常常說:“做科研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當然也正是一句
簡單的“耐得住寂寞”造就了很多的科學巨匠,在那一長串光輝閃耀的名單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無疑是其中讓人難忘的名字之一,潛心研究雜交水稻,幾十
年風里雨里在田間勞作,知識分子的溫文爾雅蕩然無存,剩下的是黝黑的面孔,樸實的談吐,一身只有“出客”才穿的西服。他吃了比農民還多的苦頭,付出了比農
民還多的辛勞,才得到第一手科研資料,創出第一流科研成果。湖南省的一位領導曾經給袁隆平做過這樣的總結,說袁隆平做人有兩個品牌:一是有遠大志向,始終
干著為人民謀利的事業;二是能夠靜下心來,幾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
然而這種里程碑式的榮譽卻往往只被我們宣揚
在文件里,表彰在會議上。環顧現實,
也許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甚至是誘惑,極少數科研人員耐不住寂寞,總想抄捷徑,快出成果,于是就出現了一些與科學精神不協調的現象,例如學術造假、論文抄襲,
甚至極個別人在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中弄虛作假等,這些都給科學研究抹上了陰影。一邊搞科研一邊想謀個一官半職者有之,為搶項目、為發表論文、為獲獎而搞科研
者有之。兩院院士何祚庥的分析也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現在的年輕人坐不住,喜歡弄錢,能夠忍受寂寞來搞研究又有研究能力的年輕人太少”。多么可怕又可悲
的現實!
當初自己第一步踏入科學院大門的時候,也曾信誓旦旦想在這里做出一番事業,在這個傳說中中國最好科研條件與科研環境的院子里。然而三年多過去了,自己的抱
負也在一天天被磨滅,機械重復的實驗操作并著生活演繹著一個窮苦博士的本色生活。長期的基礎研究除了一個個數據累積讓人看不到絲毫的創新或者進展,寫的文
章也絲毫無新意,完全是為了畢業,而非研究。所里唯一的球場因為實驗樓擴建早在年前就被霸占了,甚至所里沒有食堂,我們不得不花半個小時跑到L大吃一頓午
飯并且比他們自己學生多交上1/4的飯錢。還沒畢業,頸椎病,腸胃不好,神經衰弱,嚴重失眠,精神抑郁......我時常痛苦的不只是身體上遭受的折磨,
更是對自己未來的定位,自己科學研究的意義。
也許很多人都記得汪國真那句“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同樣很多人將其奉之為努力的動力。可是同時我也知道,科研并非我們生活的唯一出路。或許
他是屬于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也許他會眷戀那些曾經執著過的人。我也只能告誡自己去盡力熱愛生命,不去在乎以后一切是否在自己意料之中,也許會迷茫,也許
會清醒。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寂寞科研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