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當減排的國家目標確立之后,壓力會迅速傳導到社會組織中的每個單元——從單個企業到單個家庭,都會在生產與生活中產生相應變化,從而適應轉型的需要。這種變化開始時可能并不顯著,但隨著壓力的增大,社會中的個體會發生全方位的、系統性的變化。
中國所制定的國家目標是到2020年碳強度比2005年減少40%-45%,這相當于將全部社會單元生產與生活的能耗水平在15年內降低一半!
這種壓力之下,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我們試舉一例可知。
在東北,很多家庭冬天要靠燒煤來取暖,假設每個住戶在一個冬天要燒掉1000公斤煤,現在政府要求所有住戶把平均用煤量降下來,在若干年時間內,將煤耗水平降低到550-600公斤的水平。由此住戶們的生活狀態將發生如下變化:
首先在第一年,假設政府規定每家住戶必須降耗10%,即每戶居民在冬天里只能使用900公斤煤,那么居民們為了充分使用這900公斤煤來取暖,可能會對自己的火爐進行修葺,把所有“跑、冒、滴、漏”的地方堵住,通過精打細算地用煤來減少煤耗;
第二年,如果政府繼續增大壓力,規定每戶只能使用800公斤煤,這時各家再對火爐作簡單修整已無法滿足取暖需要,于是住戶將不得不考慮對火爐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提高供熱效率的辦法來節省煤耗;
再到第三年,政府繼續規定要再減少100公斤煤,此時住戶們需要考慮從改善房屋質量上入手——換上加厚的門窗,給內墻加上石膏板,給外墻刷上涂料,再在屋頂鋪上保溫板等等;
到第四年,如果政府要求煤耗再減少100公斤,各戶只允許用600公斤煤,顯然此時現有的房屋結構已不能滿足取暖要求,住戶們需要對房屋進行整體改造,使用新型的節能保溫材料來重建房屋,于是獨立建筑轉變為集群建筑,該地區所有居民的建筑將統一達到節能建筑的標準,政府減排的目的也隨之達成。
可見,低碳轉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就如同緊螺絲一樣,社會中的個體感受到的壓力會逐步加大,個體不得不通過自身生存形態的轉變來適應這種壓力的要求,到最后,個體會發生全方位的、系統性的甚至脫胎換骨式的變化,低碳轉型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低碳轉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深度上,也體現在廣度上,整個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低碳轉型的壓力影響,并在轉型壓力的傳導下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當一國的國家低碳目標確立之后,壓力會從上至下傳導,各行各業的規則標準將重新構建,在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建立起新規則,形成如低碳工業、低碳農林、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乃至低碳消費等眾多新領域。這些領域中的個體將在新規則的約束下調整自己的行為邊界,以適應低碳轉型目標的要求。
如在工業領域中,各種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業企業將因為達不到規則標準而被關停,工信部就剛剛宣布對18個工業行業2087家企業的落后產能予以淘汰。
又如在交通領域,空運與海運企業開始實施大規模“減碳行動”,為達到降低排放要求,企業會在提高能源效率、節省燃油、提高發動機性能和改善航線航路調配上下功夫,碳配額制度將逐步在航運領域內實施,無法適應新規則的航運企業會因運營成本的急劇拉升而被迫退出市場。
再如在生活消費領域,自然、簡約、健康的“低碳生活”將被廣泛倡導,超市中的商品也會被貼上“碳足跡”標簽。
總之,低碳轉型對社會的影響是廣域的、深刻的,也是全局性的、系統性的。它將重塑一個市場的運行規則,在新規則約束之下,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組成個體要么脫胎換骨以求新生;要么因不適應規則而被最終淘汰。
(熊焰: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